钟金玉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进步。教师要结合“思维可视化”的思想,通过一系列图示技术,将抽象的思维具象化,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要做好课堂重建工作,让小学数学学习回归,提升学习的应用性、开放性、探索性,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小学数学;课堂
小学数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重建工作,改变教学的思想,让学生结合“思维可视化”的理论知识,对教学信息进行加工,提升信息的传递效能,提升学生知识的消化吸收能力,让数学学习回归本质。
一、“思维可视化”在数学课堂中的作用
(一)开发学习潜力
学生受到年龄的影响,思维发育不够成熟,没有形成思维定式。使用“思维可视化”理论,可以有效开发学生的潜能,释放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结合图示技术[1],展示出解题的思路,让学生将不可视的思维呈现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解题,通过标出各类条件、找到涉及理论、应用数学公式、解答问题答案的方式,降低解答问题的难度,让学生形成清晰的数学学习路径。比如,在“四则运算”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解题流程。学生能够回顾优先级的知识,比运用算式优化的相关知识更容易,将复杂的运算问题简单化,在计算过程中,进行算式的合并与重组,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计算习惯。
(二)激发学习热情
“思维可视化”理论能够使用图画的方式,将抽象知识具象化,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领会数学知识,激发学习热情。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大多采用线性教学,一条学习路径从头用到尾,每节课都没有改变,学习方式单一,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使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让学生使用各类教具[2],或观看各种信息化素材,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测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使用尺子,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高度、宽度,并让学生总结测量的办法。学生能够根据实践的结果,介绍尺子的使用方式,思考尺子长度不足时的测量办法,并进行物体的面积、周长的计算。
(三)活跃课堂氛围
活跃课堂的氛围,营造舒适、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提升学生学习的集中力。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倾向于使用“灌输式教学”与“题海战略”,虽然能够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但也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引入“思维可视化”理论,能够直观展现学习的路径,并让学生更好掌握知识。比如,在“认识分数”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为什么分母不能为0”,让教师进行解答。教师可以结合除法定义,“除数为零,无法除,没有意义”,并结合比例、分数与分式的知识,理解“分母不能为0”的原因。
二、“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数学课堂应用
(一)结合双气泡图,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双气泡图由两个气泡组成,能够将两个中心词进行连接,代表着两个概念或事物间的关系,通过若干条线段进行连接,中间书写着二者间的共同点,两边写出不同点[3]。教师在画出双气泡图时,从数学模型出发,让学生观察模型的特点,并进行模型的拆分,提升学生对模型的理解程度,之后进行概念的整理。教师搜集学生的意见,并在黑板上进行书写,从两个中心词出发,写出二者间的异同点。双气泡图一般用于两个相似事物间的比较,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效果。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绘制双气泡图。两个中心词间能写出二者间的共同点,如都有8个顶点、12条棱及6个面。而在长方体的左侧以及正方体的右侧,可以写出不同点,如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相对的面面积相同,各个面一般都由长方形组成,而正方体的各条棱长度相等,所有面积相同,各个面都是正方形。学生能够通过双气泡图,清晰找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点,提升学生的对比思维能力。
(二)结合流程图,明确解决问题的步骤
解决问题的流程,一般都是不可见的,教师可以使用流程图,将思维流程进行细化,形成固定的思维步骤,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是解决一个问题后,换了新问题,又使用新的解题方式,这样不仅解题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现丢三落四的情况,影响解题的准确率。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解题,并说出自己的解题思维,对学生的解题方法进行总结,将不可视的解题方法具象化,让学生能够有序地解答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使用流程图时,不能生搬硬套,要随着题目的变化进行动态化调整[4]。
在“加法”的教学中,教師可以绘制流程图,结合例题,深化学生的理解能力,如“小兔子在拔萝卜,第一天拔出30个,之后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拔出5个,问第3天拔出多少个萝卜?第五天呢?五天内总共拔出多少萝卜?”教师可以画出方格图形,标出30个萝卜,并在方格上方标出第一天,之后第二天写出30+5=35,第三天写出35+5=40,第四天写出40+5=45,第五天写出45+5=50,让学生能够清晰观察到解决问题的步骤。
(三)结合同心圆图,划分知识间的层次
同心圆图,结合了数学的几何概念,能够将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让学生找到学习中的缺失点,找到完善自我的方法。教师可以将所学知识用小方格的形式一一列出,并将这些方格放置在某一级别更高的方格之下,并使用圆形将方格包起来。如在“圆柱”的学习中,可以将“圆”和“长方形”包含在“圆柱”知识以内,或是在“圆锥”的学习中,将“圆”和“扇形”包含在“圆锥”知识以内。二者间知识存在重合的情况,可以将“圆”放置在两个同心圆的相交部分[5]。
在“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绘制同心圆图。多边形涉及“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菱形”等各种各样的图形,教师可以将这些囊括在“多边形的面积”当中。当出现问题时,学生能够对多边形的特点进行分析,找出蕴含的各式图形,并结合该图形的计算公式,计算各类图形的面积,进而推出多边形的面积。学生能够从更为细致的点进行切入,搜集缺失的条件,降低解题难度。
(四)结合思维导图,进行认知结构的重塑
思维导图是“思维可视化”理论中的常用方法,能够从若干个关键词出发,对关键词涉及的内容进行细化。思维导图能够将抽象思维和具象思维进行结合,达到协同思维的效果[6]。在传统学习中,人们接触到的知识是线性的,而人脑思维却是多维度的,思维导图能够建立中心词,再到一级分支、二级分支、三级分支,层层发展,让大脑通过联想的方式进行知识的深入理解。
在“因数与倍数”教学中,中心词包括“因数”“倍数”“质数与合数”“分解质因数”,而在一级分支中,“因数”包括“有限个”“公因数”的知识,“倍数”包括“无限个”“公倍数”“最小:本身,最大:没有”等知识。而在二级分支中,“因数”内的“公因数”包含“最大公因数”及“寻找方法”等知识,“公倍数”包括“最小公倍数”“寻找方法”等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绘制思维导图,拓宽学生的思维。
参考文献
[1]张惠平.“思维可视化”角度下的小学数学课堂重建[J].教学方法,2018,12(10):87-88.
[2]宋宜秀.基于“思维可视化”理论的小学数学课堂重建分析[J].课程与教学,2018,10(30):72-73.
[3]陈正华.基于“思维可视化”视域下的小学数学教学[J].小学教学研究,2019,4(32):37-39.
[4]汪婷婷.浅谈“思维可视化”视域下小学数学课堂之重建[J].教改前沿,2018,8(15):55-56.
[5]冯金诚.思维可视化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学周刊,2019,2(20):31-32.
[6]李长山.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可视化的有效策略[J].中国农村教育,2019,(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