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翻译观视角下陕西民俗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分析

2020-05-26 01:50廖宇欣牟益君
新丝路(下旬) 2020年5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

廖宇欣 牟益君

摘 要:上世纪80年代,英国华威大学(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教授,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化翻译观(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运用文化翻译观对小说《浮躁》的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英译本进行文本分析,发现其整体上采用归化加异化翻译相结合、特色词汇适度进行异化的翻译方式,在上世纪末西方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的大背景下,较为清晰地传递了民俗文化负载词背后的文化内涵,符合文化翻译观的内涵。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从文化翻译观的视角出发,我们应该学习葛浩文的翻译实践中的经验,采用适度异化+适时归化+适量注释的方式翻译特色民俗文化负载词。

关键词:文化翻译观;《浮躁》;民俗文化

一、引言

上世纪70-80年代,精通多种语言的英国翻译家、翻译理论研究学者----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化翻译观(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她指出翻译应当关注其中的文化要素,而不是局限于语言本身。只要能到达不同语言中文化层面的对等,满足翻译目的的需求,翻译就算是成功的。

贾平凹的小说《浮躁》正是聚焦了上世纪改革开放大背景下陕西农村的社会风貌。作者通过描绘主角金狗成长转变的故事,在全文的叙述中折射出了州河农村生活的面貌。

1988年著名的汉学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翻译了《浮躁》的英文版并由美国Louisiana University Press发行。但此书在海外普通受众群里的接受度并不高,几乎没有进入大众视野。在亚马逊北美店销售榜上,截至2013,《浮躁》葛浩文英译本排名仅占第1,603,675位。当然,这并不能说明《浮躁》这本小说不够精彩,更不能说明其英译本质量偏低。据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的统计,葛浩文翻译的《浮躁》被世界上500多个有影响力的图书馆收藏,这证实了其翻译质量的可靠性。

事实上,小说具有浓郁地域写作的特点,对于文化背景完全不一样的海外读者来说,阅读挑战十分巨大。如何跨越文化障碍,传达独特的中华文化成为翻译地域文学的一大难点。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去审视中国文学作品的英译,更能帮助我们厘清翻译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二、文化翻译观内核简析

1980年苏珊·巴斯奈特所著《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出版。书中详细论述了翻译的相关论题、翻译历史研究和不同文体的翻译实践。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的内核要点也在书中得以体现。

1.翻译应以文化作为“基本单位”

在《翻译研究》第一部分,苏珊·巴斯奈特论述了7个翻译核心问题。她开篇即论述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問题,指出文化在翻译中的重要地位。她曾打过一个生动的比方说,“如果语言是人体的心脏,那文化就是人的身体只有心脏与身体相互协调了,人才能保持活力与生机。正如同外科医生在给病人做心脏手术的时候,一定要重视病人心脏周边的身体情况;翻译者也不可贸然把文化和语言分割开来。”文化翻译观的核心就是把文化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抛开以往局限在语言范围内的单语言学视角,将翻译的过程不止看作是简单的“译码----重组”过程,更要重视翻译的目的是跨文化的交流行为。翻译的等值效果应着眼于源语文本在目标语文化中的功能对等,而不仅仅是语言上的对等。

2.翻译应结合特定历史时期的背景

在《翻译研究》的第二部分,巴斯奈特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翻译研究理论。她十分重视翻译的历史研究,认为没有研究翻译史的翻译研究注定是不完整的。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来看,注重翻译历史的研究正是因为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是不一样的,文化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想满足翻译跨文化语境的传递、理解、沟通的功能,翻译者就必须要认识到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用来满足文化的需求。同时,文化的差异不仅体现在时空,还体现在人际群体的范围里。一定文化里不同群体也有着不同的文化需要,翻译者要时时明辨翻译服务的人际群体的文化需求。

3.翻译应对不同文体文本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在《翻译研究》的第三部分,巴斯奈特特别对文学翻译做出了解释和说明。从结构、诗歌翻译、散文翻译和戏剧翻译四个角度,论述了文学翻译较之其他类别文体翻译的不同,以及文学翻译内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的翻译问题。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翻译者要考察翻译接受者的背景,也要重视源语文本中的文化意象和译入语文本中的文化意象。为了文本所承载的文化元素可以在跨文化语言体系中顺利转化,她提出了不同文本应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比如,相较于严肃呆板的科技文,文学作品的翻译就可以更加灵活一些,译者甚至可以有意识地打破源语文本在结构和语法上的束缚。

三、文化翻译观下《浮躁》英译本的翻译评价

《浮躁》聚焦了生活在两岔镇年轻人金狗和小水的生活,围绕着他们的爱情故事和人生起伏,作者描绘了陕南生活的面貌。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审视小说中民俗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我们可以从中梳理出下列翻译特点。

1.注重保留源语文化元素

示例1.原文,贵人还是吃贵物,崽娃子到底吃饸饹。

译文:The chosen people continue to live on delicacies while little bastards like us still eat buckwheat noodles.

示例2:原文,说起巫岭,我是当年在那里的东沟呆过二十天的,那一户山民给我顿顿吃浆水包谷面搅团,那味儿真香,这几十年里我老想着那些饭,觉得比什么都好吃。

译文:You mentioned Shaman Mountain.I once stayed in East Gulley for twenty days in the home of a mountaineer who fed me delicious corn mush at every meal.I haven't been able to get that flavor out of my mind for twenty years.I've never tasted anything like it.

饸饹和浆水包谷面搅团都是西北著名的小吃。饸饹是用荞麦做成的一种面条,而浆水包谷面搅团则是用玉米面在下锅熬煮时不停搅拌,做成的一种类似于团状的主食。葛浩文分别把其翻译成为“buckwheat noodles”荞麦面和“delicious corn mush”美味的玉米糊,将中国传统食物以其原料、形态为翻译立足点,为英语读者提供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概念认识。

而“崽娃子”,这个典型的方言词汇在这里带有说话人自嘲的意思。翻译者在翻译时翻译成了“little bastard”小杂种并补充了语境中的意思“like us”像我们一样。通过添加信息,完成了中文明面语言藏暗语到英语直白表达的转换。

上述翻譯处理表明,葛浩文通常都是在理解事物的特征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进行描绘性翻译。注重保留源语文化元素的同时,尽力避免为目标语读者造成理解困扰。

2.注重英语语言习惯,遵循翻译时的时代背景

示例3:原文,且三家五家了,合买一幅中堂对联,在三间厦房的墙壁上,挂的红红绿绿的。

译文,Three or four families pitched in to buy a pair of wedding couplets for the walls,which were soon covered with red and green paper.

这里的“三家五家”,显然是中文里常用的虚数写法,译者将其翻译成了“Three or four families”也是用了虚数翻译,并不实指,合情将“五”翻译成“四”,也避免了读者产生为什么要跳过数字四的疑问。

“中堂对联”实际上是两个词语的合体,“中堂”指的是客厅、厅房。可见,当地的婚庆习俗是要在厅堂挂上对联。译者直接把其翻译成“a pair of wedding couplets”新婚对联,并点明其张贴使用的位置是“for the walls”在墙上,虽然没有错,但也损失了“中堂”的意思。接着用“which”采用从句的方式自然“将挂的红红绿绿的”修饰了墙壁,把中文里前后隐藏的关系补充出来更符合英语语言形合的特点。

1988年,汉学家葛浩文是在受到出版社邀请的情况下翻译了《浮躁》的英文版。在当时中国乡土文学在国际文坛的影响力主要还是集中在学术研究领域,社会影响力不大。可以说这次翻译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浮躁》引入美国普通大众的视野。因此葛浩文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华文化元素的意蕴,并将其以一种较为通俗、简单的方式表达出来,是符合翻译的目的的,同时也符合文化翻译观要同时代的文化需求相匹配的要求。

3.注重翻译灵活性,体现文学翻译特点

示例4:原文,过上几天,两人买上重礼回去,给福运的儿子过“看十天”。

译文,But before they reduced themselves to a sorry condition,they had agreed to buy a pile of gifts and go together to Stream of Wandering Spirits in time for the Day Ten celebration.

“看十天”是一种特殊的民俗现象,“过‘看十天”则融合了陕西方言也是中文语言表达偏爱使用动词来简单生动表达的特点。葛浩文在翻译此处时,把动词表达处理成了名词表达“go together to Stream of Wandering Spirits in time for the Day Ten celebration.”在句式上更加贴合了英语的表达习惯,这对于翻译带有深厚文化内涵且在语言表达层面更加复杂的文学类文本来说是可取的,符合文化翻译观针对不同的翻译文本要采取不同翻译策略的主张。文学类文本翻译的复杂性就在于它融合了各方面的创作要素,带有作者个人极强的主观性和能动性,富有创造力。但是对于翻译活动来说,这种创造性却为译者需要在两种不同语境文化中找到文化沟通的桥梁增添了困难。因此使用同一种翻译标准去翻译不同文本、不同文体的篇章是极其错误的,在翻译更具有灵活性的文学类文本时,译者应当适当将传递文化作为首要衡量尺度,突破语言形式的桎梏。

四、《浮躁》翻译实践启示下的民俗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阻隔文化传播的重要因素就是语言障碍,译者在处理民俗文化翻译时,基于文化翻译观可以采用适度异化+适时归化+适量注释的方式翻译特色民俗文化负载词。

1.适度异化+适时归化

翻译保留源语文本中的文化特色需要将异化的原则根据文本实际情况作出调整,不可用一种标准一以贯之。比如针对语言层面的特点来说,贾平凹系列小说在陕西话方言和个人写作风格的影响下,呈现出多动词结构、四字格、谚语土话等等特点。如果过度追求异化,在翻译句式和节奏上追随中文表达,译文的英语就会显得不伦不类。在文化翻译观的视域下,我们可以把异化原则理解为文化层面的异化,语言表达层面的归化,这样既符合英文读者的阅读习惯,又能传达出中华文化的独特风格。而对于两种文化间差距过大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词语适时地进行归化翻译,也将减少阅读障碍。

2.适量注释

同时对于一些浓缩的文化词语表达,适时适量地补充出文化背景也是可取的。但是在添加注释性翻译时需要考量读者的阅读体验,不能一昧地添加脚注或者补充说明。这样的添加方式很有可能打断读者的阅读节奏,在需要不断翻页和移行阅读的操作下,读者的阅读兴趣很有可能会因此消失殆尽。添加注释最好的方式是在文本中自然补充翻译,使用句法简要清晰地添加信息。这样读者就可以在自然的流畅的阅读前提下,第一时间得到补充的文化信息,完整地进行阅读,免受文化理解障碍和良好的阅读理解体验被打扰的困扰。

五、结语

文化翻译观要求翻译要以文化元素为核心,结合具体翻译的时代背景和翻译目的需求,针对不同的作品应当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今天我们大力提倡文化自信,宣扬传统文化走出去,也不可忽视现实条件的制约。从葛浩文的翻译实践中得取经验,翻译工作者在新时代背景下,可以采用适度异化+适时归化+适量注释的方式翻译特色民俗文化负载词。以文化元素为核心载体,减少语言障碍,将帮助我们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中更加具有优势。

参考文献:

[1]匡博怡.文化翻译视角下宋词意象的英译——以许渊冲译本为例[J].海外英语,2019-12-23

[2]陈丕.西方翻译理论史之文化视角透视——苏珊·巴斯奈特翻译史研究思想述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28

[3]邵霞.葛浩文英译《废都》策略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6-15

[4]吴赟.《浮躁》英译之后的沉寂——贾平凹小说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研究[J].小说评论,2013-05-20

[5]彭小波.浅谈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01-21

[6]邓巨、秦中书.苏珊·巴斯奈特翻译思想述评[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05-10

[7]Susan Bassnet.翻译研究(第三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8]Howard Goldblatt.Turbulence[M].Baton Rouge: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1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略论贵州茂兰自然保户区民俗文化的保护
城市化进程中的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对策分析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互联网+”促进民俗文化活态化
民风民俗
关于发展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的思考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