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昊伟 刘婷 夏晓辉
摘 要:移动支付作为一种新型的支付方式,以其简洁化、高覆盖率的特性迅速占领支付市场份额,成为了广大消费者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最为偏好的支付方式。但大学生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具有明显的群体特征,享受移动支付的便捷性的同时也面临诸多风险因素。因此应结合大学生自身、高校、相关监管机构和移动支付平台的四方力量,共同防控移动支付为大学生消费行为带来的风险。
關键词:移动支付;消费行为;消费心理;风险防控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通讯技术的蓬勃发展和电子商务产业规模的日益扩张,智能手机用户数量持续攀升,线上购物成为中国消费者不可或缺的重要消费渠道之一。伴随着消费者消费习惯的个性化、线上化发展,消费者对支付速度、便捷度的要求不断提升。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数量达6.39亿,较2018年底增长2871万,占网民总数的74.8%;手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6.22亿,较2018年底增长2989万,占手机网民的73.4%。移动支付作为一种新型支付方式,以其简洁化、高覆盖率的特性迅速占领支付市场份额,成为了广大消费者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最为偏好的支付方式。
大学生作为高知消费群体,适应性和创新性较强,不仅是移动支付推广的初始试用群体,也是目前移动支付的最有力的推广和使用的主力军。根据《中国大学生财富价值观调查》显示,早在2016年,90后消费群体中使用移动支付的占比就已经超过90%,大学生人均在支付宝转账、网购消费、发红包、理财等消费金额超过4万元,较2015年增长近一倍,呈现总量大、增速快的特征。但不容忽视的是,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具有明显的群体特征,虽然移动支付为其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但由于大学生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消费观、价值观尚未完全稳定,面对移动支付为过度消费、超前消费提供的诸多便利,其中所产生的风险不容小觑。
二、移动支付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
移动支付以其简洁的界面、轻松的操作流程,在实际应用中深受大学生的偏好,不仅在线上购物中,在线下购买中也逐渐成为其首选的付款方式。并且由于许多移动支付平台具有小额借贷等额外福利,无需经过信用卡借贷的繁琐审核,一方面满足了大学生群体的个性化消费需求,同时也催生了其生活习惯、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多方面变化。
1.网络依赖加重
在移动支付的作用下,大学生普遍减少了出门携带现金的习惯,大幅减少现场消费时间,虽然为生活带来了便利,提高了办事效率,但也对大学生群体的生活习惯产生诸多方面的影响。一是对手机的依赖性提升。由于日常支付大部分被移动支付取代,导致对手机过度关注,日均手机使用时长持续增加。二是个人信息私密性降低。由于移动支付平台普遍对个人信息的需求较为详尽,但信息私密性的保护机制尚未成熟,加之大学生群体对网络信息的警惕心不足,时有套用个人信息进行诈骗的事件发生。三是外出时间缩短,宅居宿舍时间大幅增长。目前各大网络购物平台的商品日益丰富,同时伴随着许多生活服务类商品产生,网购生活用品、线上订外卖甚至跑腿服务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导致大学生对宿舍的依赖加重,课外生活丰富度降低。四是社会化程度降低。由于日常生活的诸多问题无需真人面对面,而是通过线上途径解决,导致大学生的人际沟通交流减少、社会化程度降低,现实世界与互联网世界的界限日趋模糊。
2.过度消费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消费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消费观念和消费的心理尚未成熟,对于消费和储蓄的平衡力不足,拒绝纷繁错综的商品的能力也比较弱,同时基于大学生的群体性特征,集体内相互攀比消费的心理难以避免。移动支付不仅会缩短支付时间和流程,其易用性还会激发购买欲望,对消费产生进一步的激励作用。尤其是在各大电商平台“秒杀”、“限时抢购”、“买一送一”、“满减”等纷丰富多样的促销活动的诱导之下,对于消费规划意识淡薄的大学生群体,极易产生“冲动消费”的行为,导致购入大量闲置物品。另外,从消费行为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线上消费与线下消费为消费者带来的刺激程度不同。线下消费通常要经过拿取钱包、支付、找零乃至刷卡消费和签字等流程,其步骤较为繁琐,对于消费者的消费感知刺激较大,相比之下移动支付的流程极其简单,消费后带来个人储蓄减少的实际感受并不强,甚至微乎其微,从而导致移动支付消费行为更加难以受到理性控制。大学生不仅是易于冲动消费的群体,并且对移动支付软件的操作更加容易上手,在移动支付的消费刺激和消费感知削弱的双重作用下,极易产生过度消费的行为。
3.超前消费
与其他消费群体相比,大学生群体最大的特征是自身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其消费支出主要来源于家庭供给,虽然部分学生会通过兼职工作补充一部分收入,但其金额也十分有限,而大学生对商品的好奇心和购买欲望又相对较高,极易产生购买欲望超过购买能力的现象。因此从根本上来说,大学生群体具有十分有限的消费约束,但又拥有较高的消费需求,因此相当比重的大学生具有借贷和超前消费的需求。
传统的线下支付方式可以在相当程度上限制大学生的消费额度,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其超额消费的行为。而移动支付不仅打破了支付方式在空间上的限制,其衍生出的各种低门槛、快速审核的信贷平台和信贷产品,如微信的微粒贷、支付宝的蚂蚁花呗等,更是打破了消费时间的限制,削弱了消费约束的实际效果,为大学生群体带来了更便捷的借贷途径和更大的借贷空间。空闲时间和消费需求较多的大学生,面对丰富多彩的网络购物平台,过去的消费储蓄观念逐渐淡化,“买不起”的商品成为了可能,倾向于选择移动支付提供的低门槛的信贷服务进行超前消费来满足当下欲望。后期面临日积月累的高额债务,部分大学生无力偿还,选择“贷”还“贷”,逐渐形成恶性循环,甚至引发“校园贷”等恶性事件。
4.信息泄露和移动支付诈骗
移动支付基于高端科技手段,使得用户对于其安全性和个人信息的私密性盲目信任,在不了解具体支付流程和原理的情况下填写个人信息、签署相关使用条款。而大学生作为移动支付使用频率最高的群体,其风险防范意识偏低,日常生活中个人信息极易通过用户注册、订单填写、手机支付、二维码扫描、信用借贷等途径泄露,甚至部分平台低价出售客户信息,导致客户信息的大量泄露。个人信息一旦被不法分子取得并加以利用,就会面临巨大的财务安全隐患,并且移动支付行为的举证十分困难,损失追回难度极高。
三、对策建议
移动支付势必成为未来的主流发展趋势,在这一背景下,应通过大学生自身、学校、移动支付机构和监管机构四方的力量,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移动支付方式,规避其带来的不良影响。
1.大学生自身应理性消费,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大学不仅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场所,更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前的实战演练场,大学阶段的生活是一生之中人生观、价值观和消费观成长最快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大学生要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业和爱好当中去,而不是在物质上的比拼。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消费判别能力,注重以实用性为消费依据,理性判断,慎重选择,培养自身的抗诱惑能力,掌握自身的消费主动权。在移动支付的时代背景下,作为高知群体、祖国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应当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正确地度量自己的消费能力,充分利用和享受移动支付带来的便捷,而不是走向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的漩涡。
2.从高校应关注大学生心理行为建设,引导消费行为良性发展
高等学校作为当代大学生的培养者和管理者,要承担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建设和网络风险防范教育的责任。对于在校学生尤其是刚入校的新生,要加强科学消费和网络安全的宣传,充分将消费观和网络风险防范融入日常的思政教育和课外实践当中。一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手段,通过选修课、专题讲座等多样化的形式向大学生传授消费文化,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以提升个人涵养和精神层次为消费目标的科学消费观念,规避网络消费风险;另一方面,高校可以组织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移动支付安全宣传、理财小课堂等,通过实践活动,切身地学习基本的消费和理财知识,引导其在消费过程中养成收支评估的习惯和防范网络支付风险的意识。
3.监管部门应健全法规体系,规范移动支付平台
移动支付相关的监管部门应加快移动支付平台身份实名认证、数据保护和客户识别等安全信息监管体系的建立。有效监督移动支付平台的产品、支付流程,保障使用者信息的真实性和私密性,打击洗钱、网络诈骗等违法行为。对于消费者尤其是大学生消费群体制定专门的风险防控体系,通过大数据等技术掌握当前大学生消费的重点问题,精准施测,从源头和过程矫正大学生移动支付消费行为偏差。
4.移动支付机构应针对大学生消费群体设立专门防护机制
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应在保证用户体验感的同时,整合资源,组织成立针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和风险问题的安全项目组,针对大学生的过度消费等非健康消费行为进行防控和监管,优化对大学生的小额贷款审核标准,聚集行业内部的力量形成相互监督、信息互通的共同防控机制。
参考文献:
[1]魏妍妍.移动支付背景下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现状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01),153-154.
[2]郁馥榕.移动支付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13),128-129.
[3]燕振.移动支付时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6,18:9-10.
[4]赵彬斌.移动支付时代背景下大學生消费行为特点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9(2):74-74.
[5]张璇,林逸风,白川,et al.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移动支付风险评估模型[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4,50(5):60-64.
[6]迟永慧.第三方移动支付的风险与监管对策[J].现代管理科学, 2016(11):60-62.
[7]单美静.基于AHP法的移动支付安全风险评估[J].计算机科学,v.42(b11):377-380.
[8]封思贤,袁圣兰.用户视角下的移动支付操作风险研究——基于行为经济学和LDA的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8.
[9]吴先锋,樊吉宏.基于感知风险的移动支付使用行为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47-150.
[10]郭旭.移动支付模式下的消费者信任风险及对策探析[J].商业经济研究,000(20):18-19.
作者简介:韩昊伟(1998- ),男,安徽芜湖人,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研究方向:电子商务;刘婷(1990- ),女,黑龙江大庆人,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跨境电子商务;夏晓辉(1986- ),男,江西上饶人,苏州沃金跨境电商运营总监,擅长国内电商及跨境电商、品牌出海、供应链及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