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苑霖 吴聪慧 韩丞 庞铭箫
摘 要:巢状市场创新农产品传统市场模式,由小农生产者参与生产、包装、运输、分配等環节,与城市消费者建立有效的良性互动,满足双方利益需求。本文首先介绍巢状市场发展现状,运用MSCP分析方法对巢状市场下农产品短链供应模式在驱动力、市场结构、主体行为、市场绩效等方面依次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巢状市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巢状市场;短链供应;MSCP分析
一、引言
目前,存在于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黑色帝国”,即农产品供应链中间环节过多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和农产品“难买难卖”问题交替出现。在此背景下,巢状市场创新农产品市场模式,不仅能够减少中间环节促进农产品有效供给,又能满足消费者享受“绿色食品”的需求。本文将以巢状市场发展现状为重点,运用“驱动力、结构、行为、绩效(MSCP)”分析框架,进一步说明在巢状市场下农产品短链供应模式的优越性。
二、巢状市场相关概述
巢状市场是建立在信任的差序格局上,通过熟人社会培养出消费群体,他们不仅重视农产品的质量,也对农村社会文化予以一定的人文关怀,支持生产者以传统生产方式从事农业生产。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网络交流平台进行互动,在自愿的基础上以适当的价格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大大减少了中间环节,或者中间环节由生产者把控。这种在特殊群体之间直接联结、有边界的、具有充分信任和认同的市场称为“巢状市场”。
巢状市场下的农产品短链供应模式以一定区域内的小农生产者为主体,采用传统的生产工艺生产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小农生产者能主动地参与对接消费者、收购农产品、产品质量检疫、产品冷藏仓储、配送以及存货处理等中间环节。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接消费者,即在线上运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建立农产品交易平台向消费者提供产品信息、交易服务以及评价反馈等服务。线下将农产品嵌入本地市场,以农产品生产地为中心辐射到乡镇、县、省各级市场,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无数个巢状市场中形成稳定的对接关系。
三、巢状市场下农产品短链供应模式的MSCP分析
巢状市场下农产品短链供应模式建立了城乡沟通新渠道,能够有效减少中间环节干预,保证产品供给质量,实现农村精准脱贫,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乡二元割裂局面,顺应农业现代化的潮流。本文通过对巢状市场在驱动力、市场结构、主体行为、市场绩效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其优越性。
1.驱动力分析
(1)现实需要
据2016年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在我国现有2.3亿农户中小农户数量占农业经营主体的98%,小农户家庭经营成为了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必不可少的补充形式,那么如何帮助小农户衔接市场成为了当前农业发展的现实之需。巢状市场作为农业新型组织形式,一方面能够充分利用小农户现有的自然、人力、物质资源以传统的生产方式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满足绿色生产的要求,另一方面通过搭建生产风险相对较低的消费市场,调动小农户生产积极性,一定程度上解决小农户衔接市场的现实问题。
(2)政策支持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我国的战略重点从城市转移到农村,从工业转移到农业,连续十七年颁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表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大报告、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等对有关农产品市场和农村发展相继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和要求,“建立产销对接长效机制”、“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重点支持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有效促进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等为巢状市场的发展和农产品供应体系的完善提供有力政策支撑。
(3)技术支持
农村地区移动4G网络以及互联网光纤等基础设施的发展,便捷了城乡交流,克服了传统农产品交易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即使在偏远的山区,小农户也能通过智能设备了解农业相关资讯,采用支付宝、微信、银行卡等多元化支付方式达成交易。其次,农村地区已经完成了道路硬化,农民出行更加便捷,与此同时,随着物流行业的迅速发展,各个村镇基本都可以通过物流达到货物流通的目的。依托现代科技的发展,巢状市场通过网络平台实施线上交易、网络支付,线下通过完善的冷链物流开展农产品运输,不仅节省了成本,也增强了抵抗风险的能力。
2.市场结构分析
(1)市场集中度
目前巢状市场中生产者以分散的小农户为主,人均耕地1.2亩,耕地集中度低,在生产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方式生产地区性时令作物,生产规模较小。在流通过程中,由于中间环节大都由生产者主导,能够统一包装、运输、分配,在一定程度的组织化运作下促进了当地农产品品牌化,提高了农产品运输效率,使生产者获得更高的附加值份额。巢状市场将生产者与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纵使其生产集中度较为分散,但由于拥有一定规模的稳定消费群体,增强了生产者的议价能力,推动双方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有效缓解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
(2)产品差异化
农产品的差异化主要包括农产品的生产方式、包装、品牌、消费者偏好等方面的差异。巢状市场中的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投入较少的化肥农药,采用绿色生产方式生产高质量的健康农产品。在包装上绘有自主设计的巢状市场品牌标签,并采用标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姓名及联系方式的实名制卡片,消费者一旦发现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可直接联系生产者解决。据调查,消费者选择巢状市场农产品的原因中“有益健康”、“尊重自然”等原因排名靠前,表明消费者更愿意消费自然的绿色的生态的农产品。这些因素共同表明,巢状市场中的农产品与一般农产品市场中的农产品存在较大的社会差异。
3.主体行为分析
(1)生产者行为
巢状市场中的生产者以小农户为主体,具体包括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小农、留守妇女、老人等人群,以这些人群为主的生产者行为包括与消费者构建信任、议价行为。生产者通过严格把控产品质量,提供令人满意的服务,建立及时的反馈机制与消费者构建信任机制。在巢状市场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直接联系,减少了中间环节的利益挤压,提高了生产者的自主性和议价能力,保证了生产者在利益分配中的主导地位。在巢状市场的流通模式下供给、需求和价格在生产者和消费者建立的信任机制基础下都比在一般市场更为稳定,当供需不平衡时生产者与消费者产生新的联系,灵活弥补供需不平衡,保证了生产者的经济利益。
(2)消费者行为
在传统的农产品供应链中,消费者面对市场中存在的虚假低质农产品无法有效辨别,导致市场上出现的“瘦肉精”、“僵尸肉”等食品安全事件损害消费者利益,而巢状市场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面。巢状市场能够促进双方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对于消费者而言,生产者根据其消费动机提供物美价廉的绿色产品,消费者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获取高质量产品,有效缓解了信任危机,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其次,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建立更多的互动联系,促进城市消费者认同乡村文化价值,进一步促成城乡关系网络的发展。
4.市场绩效分析
(1)经济效应
巢状市场下农产品短链供应模式能够有效增加生产者的收入,据调查2019年参与巢状市场的农民人均收入达到8000元,有效帮助了当地实现脱贫增收。在巢状市场中,生产者收入的增加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被中间商剥夺的部分利润,在这种模式下减少了中间环节的成本,生产者能够获得最大的产品利润。其次,中间环节的岗位由中间商转移到生产者,直接增加生产者就业岗位,从而增加经济收入。在巢状市场模式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对接,生产者能够以相对低于市场的价格销售质量相对高于市场的农产品,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实现持续性的增收。由此可见,在巢状市场模式下所取得经济效应在未来农产品流通环节中所占的规模和影响力会不断扩大。
(2)社会效应
在巢状市场交易过程中,生产者与消费者建立直接联系,双方交易公开透明,消费者能够了解农产品的真实成本,愿意为其支付合理的价格,同时生产者能够获得高于市场收购价的收入,双方实现利益公平。其次,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重新构建信任体系,城市消费者认同农村生产者的社会地位,双方达成长期稳定的联系,促进城乡文化交流,有助于农村传统文化的保存与传承。最后,这种流通模式能够增强特定区域社会凝聚力,巢状市场注重挖掘当地特色产品的传统价值,以原生态的生产方式生产出特色农产品,能够促进消费者对本地文化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城乡割裂,增强了区域凝聚力。
(3)环境效应
在巢状市场的农产品短链供应模式下,缩短产品的运输距离能够有效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污染和碳排放,减少制冷技术的使用,减少过度宣传和包装其次,这种模式下生产的农产品并不依赖于规模化、易产生污染和高密度的生产方式,采取传统的耕作方式进行“田园式”生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因此在这种模式中的生态生产方法对环境具有天然的正外部效应。
四、结论
巢狀市场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直接联系,使双方在信任的前提下从具有一定限度的市场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分配。生产者作为巢状市场的主体参与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缩短了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对接大市场的问题。针对巢状市场中农产品短链供应模式运用MSCP分析,从现代农业发展之需出发,明确了巢状市场背后的政策和技术支持,确定了该模式运行的可行性;在市场结构分析中,巢状市场的农业生产集中度较为分散,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化;生产者通过一定方式与消费者形成信任机制,建立长期稳定的直接联系,共同满足双方利益需求;巢状市场的发展在城乡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正面效应。
事实证明,巢状市场作为农产品市场的新型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小农户在农产品市场中的自主性、积极性、能动性,有效解决传统农产品市场上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和农产品销售困境,是促进小农户迈向农业现代化的一条新途径、新道路。
参考文献:
[1]叶敬忠,贺聪志.基于小农户生产的扶贫实践与理论探索——以“巢状市场小农扶贫试验”为例[J].中国社会科学,2019(02):137-158+207.
[2]赵亚丽.基于食品供应短链视角的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6.
[3]丁华.中国农业市场结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
[4]赵玻,葛海燕.食品供应短链:流通体系治理机制新视角[J].学习与实践,2014(08):35-43.
[5]林杜娟.食品安全危机背景下中国短链食品的发展与前景[J].绿色科技,2013(03):157-161.
作者简介:马苑霖(1998- ),女,山西省晋城市人,山西农业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农村区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