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我国大学生立志教育研究

2020-05-26 02:15许惠芳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0年5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许惠芳

[摘 要] “志不立,则天下无可成之事”,我国历来重视立志教育,但是目前的立志教育现状并不乐观,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提出“闻志-明志-持志-成志”四阶段立志教育路径,强调因主体实践而内生性的志向、因自我认识发展而个性化的志向、因不断自我实现而愉悦化的志向,其主色调是成长与蜕变的喜悦。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立志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0) 05-0049-03

弗洛姆曾描述过一种“慢性无趣”的状态,即在无聊和痛苦中来回摆动。与之类似,当前,在青年学生群体中流行一种带有颓废、绝望、悲观的情绪和色彩的语言、文字或图画,被称之为“丧文化”。“废柴”“葛优躺”“咸鱼”“佛系”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青年的精神状态。在日常工作中,因自我发展问题前来咨询的学生也不在少数,大喊生活“无聊”,不确定自己想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清楚如何选择,不知如何有意义地度过闲暇时间。

王阳明说过“志不立,则天下无可成之事”。我国历来重视立志教育,但是目前的立志教育现状并不乐观,本文旨在探讨立志教育存在的误区及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立志教育有效路径。

一 大学生立志教育的必要性

立志教育是引导个体结合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建构并主动践行个体志向的过程。[1]立志从根本上讲是一个价值内化过程,是个体主体性与独立性发展的重要成果,外部施予的教育和影响若想被主体接纳,必须贴合个体立志需要。立何志是个体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也应是立志教育首先考虑的问题。立何志与自我认识密切相关,需要回答好“我是什么样的人”“我是否满意自己、悦纳自己”,其次回答“我期待成为什么样的人”,并进而回答“我怎样成为想成为的那种人”。因此,立志教育是顺着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水平和需要,在引导个体认识“现实我”的基础上,鼓励个体勇于实践,提升自我调控能力,向“理想我”的方向前进的过程。

1 立志对大学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志作为对美好目标的探索与追求,是人们立身處世、建功立业之根本。从孔子起,“志”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朱熹称志为心之所向,提出“立志不定,如何读书”。墨子强调“志不强者智不达”,没有远大的志向,即便有再高的智慧也难以成就事业[2],后汉书中提到的“有志者事竟成”也成为广为传颂的至理名言。可见,志作为大学生为学求知的内部动力,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认识自己”是立志的起始。立志教育通过有目的的系统教育活动,激发大学生有意识地了解自身兴趣、禀赋、心之所向,进而加快立志进程。同时,立志教育有利于强化行为动力、激发潜能,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增强行动自主性、韧性,激发潜能、奋发进取。

2 社会发展提出立志教育需求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发表讲话,对全体青少年提出了殷切期望,“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鼓励青少年要敢于有梦、勇于逐梦、勤于圆梦。人是社会发展中最重要最活跃的资源,培养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与时代同步,有大志、长志的青年力量是社会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大学生的立志过程既需要依靠个体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家庭、学校的有意教育和社会大环境的涵养与滋润。

教育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3]立志教育通过帮助个大学生认识学科专业领域、社会需求和发展方向,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大学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并将个人志趣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最终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人生价值,助推社会发展。

二 大学生立志教育的误区

1 将立志教育狭义为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简称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4]按照类型可划分为私德、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严格来说立志不是道德问题,立志教育与道德教育也存在差异。

从教育过程来说,德育历经转化说、内化说和引导说的发展,虽然强调内化和引导,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多仍以外部“转化”进学生头脑的影响过程为主,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德育面临重重困境,以直接的道德教学为中心开展德育、育德与提分之间的矛盾等等,再将立志教育挂靠德育之下,效果必定不佳。

从教育效果评价来看,立志教育与道德教育也不完全一致。道德教育强调在尊重信任、个性发展基础上严格、较为统一的外部要求,要求受教育者至少都应达到及格线以上,而立志教育虽也强调外部要求,却无法要求受教育都达到某一标准线,个体差异性和分化程度大于德育。其次,德育的教育效果更外显可观测,而立志教育的效果则更难在较短时间评测。

立志教育与德育有着密切联系,此外,还与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等密切相关,仅仅将立志教育纳入道德教育范畴恐是狭隘化了。

2 立志教育内容入耳不入心

调查中九成大学生认同立志对于个体发展的重要性,仰羡有志之士,可具体到自己,志向似乎不可操作、与己无关。每个人都多多少少的接受过立志教育,可常常过耳不留,难入心,而且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越是年龄大的大学生越不愿意谈论志向。立志教育与一般的知识、技能传授不同,立志过程是自觉而内生的,听到、看到、知道只是提供丰富素材。个体是否立志成功,不取决于了解和掌握多少知识和技巧。如果个体没有探索求知、发展自我、实现价值的勃勃欲求,可能不珍惜资源和学习机会,甚至对外界期待深感压力而产生抵触[5]。

立志教育首先要尊重个体的差异性,每个人的“现实我”“理想我”不同,便会生出不同的志向,在追求志向实现的道路上也有不同的步调和节奏。其次,立志教育应重视发挥个体的主体性。立志教育应贴合自我意识发展需要,创造机会给予个体自尊、自信、责任感、成就感、自我效能感等积极自我体验,发挥能动性,提高个体协调与自身、与他人和环境关系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要鼓励每个人立自我真实之志,无论是看起来如天方夜谭的,还是细微渺小的,当下的真实之志向绝不是应该受到嘲笑和指责。不知真实志向,又何谈引导?过于豪迈的志向或许自己都不相信,真实但“卑微”的志向却可能招来笑话,也许,正是一次次被嘲笑的真实之志,让个体逐渐不愿谈论志向。

3 过于聚焦立志艰苦卓绝的一面

笔者曾就大学生对周恩来总理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态度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约4%的同学怀疑其真实性,59%的同学认为具有年代特性,当前应该很少有人有如此大志了。谈起立志很容易联想到英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卧薪尝胆、头悬梁锥刺股、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等词语,充满大义凛然的悲壮色彩。正如《诸葛亮集·诫外生书》所说:“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

谈起立志还容易联想到立大志、立高志,志当存高原、鸿鹄之志、志在鲲鹏。说起立志,如果说不做将军而立志做士兵,不做参天大树而立志做一棵小草,不做浪涛滚滚的大河而做一条小溪,多半是会遭到质疑的。

立志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应该是认识自己、尊重自己、热爱自己基础上为心中所爱、心中所念而形劳心不倦地努力奋斗的自我实现过程。在立志教育过程中凸显其中的高远、艰难的一面容易让受教育者对立志形成与伟人、圣人、功勋卓越等相关联的刻板印象,易造成部分人对立志类的话题敬而远之。

三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立志教育路径思考

1998年美国心理学会主席马丁·塞利格曼正式提出“积极心理学”一词,关注个体和群体自我的积极面,关注个体正在经历的知足、满意等主观感受和过去体验的良好状态,同时也关注对未来的乐观和希望,当前普遍的幸福感,包括积极的个性特征,如爱、勇气、给予,创造和持之以恒[6]。积极心理学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个人和群体的优势和积极力量上,不仅要帮助那些处于某种“逆境”下的人们求得生存并得到良好的发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环境下的普通人学会怎样建立高质量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7]。

积极心理学至少在以下方面给立志教育以启发:秉持积极自我认知,悦纳自我,发现自身积极能量;丰富积极情绪体验,合理期待、积极行动,以成功经验证明自己,丰富主观幸福体验;发展积极心理品质,独立思考、自我决策,不断超越自我。

1 闻志:浸染熏陶期

闻志即充分调用个体的视听触味嗅等多种感官,有足够的机会浸染于“立志”氛围中。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氛围营造和榜样的力量,可以通过游戏、故事、电影和参观访问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中渗透立志教育内容,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立志专题教育活动,向历史长河中的榜样和身边的榜样学习等活动,激发学生立志热情。

闻志的目标在于抓住个体广泛的兴趣、勃发的好奇这一发展特点激发个体不可遏制的、趋向理想人物、成为理想人物的迫切愿望和冲动。因此,这一阶段个体无论给出多么不切实际、天马行空的志向都应该被接纳,其背后强烈的自我实现的期望是需要被肯定并不断强化的。

2 明志:立志发愿期

明志即自主树立一个相对明确的志向阶段,是在前一阶段熏陶浸染、动机调动基础上,个体开始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辨别和筛选,出现一个相对自主、愿望强烈的,并具有一定现实可能性的志向。

当个体开始意识到自己和别人不同、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便是明志的开始,多发生在初中、高中阶段。这是自我认识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在经历关注可观察的物质自我和具有社会比较特征的社会自我的阶段后,开始关注精神自我,关注自身的感受、动机等潜在的心理特征[8]。开始思考我喜欢什么,我想要的状态是什么。在与他人和自己的比较中逐步确定自己究竟是怎样的人,需要在他人评价的激发与支持下发展对自我的认识与肯定,[1]从而为志向确立奠定基础。

被称为真三不朽、古今完人的王阳明十二岁时立志“读书做圣人”,十二三岁的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6岁的少年毛泽东曾有《咏蛙》诗一首: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那个虫儿敢做声。小小少年胸有壯志。

相比于闻志阶段的整体引导,明志更加重视个性化引导和的切己性体验。

首先,应该重视个体积极自我概念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至少包括以下内容:①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人,受到别人的重视;②认为自己是有能力的人,可以“操控”周围世界;③认为自己是独特的人,受到别人的爱护和尊重[9]。可围绕以上方面,开展互动,创造积极自我体验,帮助个体形成积极自我概念。

其次,引导个体多看多听多思,归纳总结、发现规律,了解生处的时代和自己意愿想法,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可供使用的资源等。可以引导个体广泛阅读人物传记,写一写、论一论自己的志向,老师、学生、家长一起针对性的谈心谈志等。

3 持志:实践调整期

持志即对志向的坚持与磨砺,是在有较为明确志向的基础上,以志为向,发挥自身的潜能和优势,整合资源,敢于实践,以智慧和意志战胜挫折,以行动和实际效果证明自己,提升自尊、自信水平。

这一阶段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实践,广大大学生多处于这一阶段。因此,在大学阶段,学校应努力创造广泛的空间,让个体有机会参与多种实践,重视个体参与与自己有关的决策,参与各类学术与文化活动,如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环境保护,参与较为系统的、感兴趣的课题研究等等,在社会实践中获得自我发展的动力与空间[10]。在反复比较、实践、反馈、调整中更加坚定自己的志向和实现途径。

其次,引导学生以结果为镜,进行理性成败归因。充分认识个性品质与行为结果间的复杂关系,不把个别的行动结果同自己的个性品质直接画等号,体验某些缺点和积极品质发展不够是失败的原因,而积极品质是成功的原因,从而加强对自己力量和潜力的信息,促进自我调控和完善。[11]

随着实践的深入和自我意识的发展,这一阶段个体的志向可能会有调整,形成一个最接近个体实际、可行性最大,最有意义和生命力的志向。

4 成志:趋于成型期

成志是指经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后,发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个体形成清晰而坚定的志向,并形劳而心不倦、乐此不疲地为志向而奋斗的过程。这一阶段,个体的实践能力有了质的提高、自我认识趋于理性和稳定,对于志向对于自身的意义和价值有更深刻的体认,积极、主动破除困难,朝志向迈进,收获成就感、胜任感、掌控感,强化智慧、勇气、爱、正义、节制、幽默等积极心理品质。

这一阶段的个体可以说是找到了一个对的志向。主动朝向目标,采取行动,发挥潜能,积极地过一种有意义而充实的生活。

四个阶段有严格先后次序,只有充分闻志才有可能让个体产生较为明确的志向,有了较为明确的志向,才可能在其驱动下不断实践完善,最后形成稳定志向并实现之。闻志是前提,明志是基础,持志是过程,成志是结果,没有前一阶段的充分发展,后一阶段便生长不出来。当前很多立志教育做的是闻志阶段的事情,却期待收获成志的效果,显然是不合理的。立志四阶段强调因主体实践而内生性的志向、因自我认识发展而个性化的志向、因不断自我实现而愉悦化的志向,其主色调是成长与蜕变的喜悦。

参考文献:

[1]周进.高校立志教育:理论与路径初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3):1-3.

[2]李文兵.当前大学生立志教育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07):172-173.

[3]劉献君.论立志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15(12):49-53.

[4]《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M].北京: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59.

[5]陆一,史静寰.志趣: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J].教育研究,2014,35(03):48-54.

[6]曹新美,刘翔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J].教师教育研究,2006(3):65-69.

[7]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41-45.

[8]乔纳森·布朗,玛格丽特·布朗,王伟平,陈浩莺.自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131-132.

[9]姚伟.婴幼儿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健康人格的建构[J].学前教育研究,1997(5):8-9.

[10]刘健.民办高校学生立志教育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21):62-64.

[11]官旭华,石淑华.儿童自我意识[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1(01):13-17.

(责任编辑:张宏玉)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义
浅谈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小学班主任管理中的作用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自我教育研究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索
谈积极心理学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关于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探索
探索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渗透与运用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成长辅导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