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优秀群体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20-05-26 02:15郭研石莹岩宋英姬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0年5期
关键词:培养实践培养模式

郭研 石莹岩 宋英姬

[摘 要]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是当前的热点。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研究中,我们发现以优秀大学生群体带动校园文化建设从而提升学生整体综合素质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文章基于中国大学的新使命,探讨研究普通高校优秀大学生群体的培养模式,并以笔者所在高校的创新创业团队为例,阐述了大学生优秀群体的培养实践过程。

[关键词] 优秀大学生群体;培养模式;培养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0) 05-0014-02

一 中国大学的新使命

人才培养是国内外大学办学的最基本的功能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软实力成为国家竞争的重要力量。作为社会新知识、新技术的创新和传播平台的大学,传承文化、创造文化的功能凸显出来。在此背景下,作为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大国,中国大学的新使命可以总结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个使命。新使命提出的四点要求,核心是教育的本质是对于“人”的关注,是围绕着 “知识传授”的这一最本质的使命。

基于中国大学的新使命,高等学校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及人才培养模式等都随之变革,近些年我们发现:培养一批有知识、有能力、有文化、有见识、有魄力的新时期大学生,校园中的优秀大学生群体的带动作用功不可没[1],这一群体在大学校园处处可见,充满活力和生机,从他们身上也反射出校园的文化气息和学术氛围。

二 中国高校优秀大学生群体

中国大学校园内的优秀大学生群体的组成方式各异,活动内容也不相同,或是学生会,或是学生社团,或是创新创业团队,有永久性,也有临时性的,每个学生个体都很优秀,或是奖学金的獲得者,或是荣誉称号的获得者,或是学生党员队伍,或是多才多艺,或是头脑灵活满腔热血……但无论是哪个个体大学生,都具有思想积极上进、学习勤奋、成绩优良、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兴趣爱好广泛、心理素质良好、富有挑战竞争意识及创新能力等[2]特质。

虽然优秀大学生群体的种类和功能不尽相同,其却是高校千千万万学生的“领头雁”,他们积极向上,阳光、奋进、刻苦,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上对自己要求严格,综合素质普遍较高,经常活跃于校园内外的各个角落。

三 普通高校大学生优秀群体的培养模式研究

1 定义内涵

根据大学生优秀群体的功能和种类,我们应该给出定义和内含,以便于大学生有明确的努力方向。例如,一个环境工程类创新创业实践小组,要指出创新创业的题目大类和研究意义,将来攻克的方向、参加竞赛的种类和级别,预计达到的比赛目的等等。

2 基础培养

基础培养指的是要从学生入学时,循序渐进的灌输大学生应具备的优秀品质、大学生如何参与各项活动和比赛,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引导和教育,使他们从低年级起就树立发展自我的意识。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场合,例如课堂,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和锻炼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并不断地以教学方式改革为契机,提高课程质量、提升学生素质。2018年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提出了“建设中国金课”的号召,并提出了“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若按此进行课堂教学,教学便会成为一个学术氛围良好、气氛活跃、知识传授愉悦的过程,这是教师和学生都非常喜爱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让学生在教学中有获得感和满足感,启发了创新思维,发掘了优秀学生。由此可见,课堂教学是培养和发掘优秀大学生和大学生群体的一个重要途径。

基础培养,还需要一些激励和奖励机制的配合。例如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的学业奖学金、创新创业奖学金评选办法及政策,让学生入学便知晓,这也是培养和选拔优秀大学生的一个途径。

除此之外,基础培养还需要让学生明白成为优秀大学生群体一员需要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例如: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社会责任感强、有团队意识、专业基础良好、创新思维能力较强、有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有一定的特长、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强等等

3 选拔机制

一个优秀的大学生优秀群体,由于功能不同,选拔机制也必定不同,负责人需要根据自身团队的要求,吸纳优秀成员,使这个团队不断壮大。

选拔一般包括几个步骤: (1)根据学生学习成绩和各方面综合表现,确定候选人; (2)观察已被列为候选人的学生,包括学习态度、为人处世、创新能力、积极进取心等等。(3)通过公开选拔或者单独谈话的方式,选拔正式成员。

4 培养提升

成立优秀群体后,负责人要对团队新成员进行认真的培养,可以利用实训、演出、赛事、调研、讲座等机会不断打磨、提升团队的战斗力。其中,学科专业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系统设计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学生通过竞赛锻炼获得科技创新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并活跃学生的思想,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进而在科技创新中对理论知识进行修正、拓展和创新[3]。这个过程,也是观察和分配团队角色的过程,在活动中,负责人可以找出哪一个适合做演讲、哪一个适合做策划,哪一个做设计等等。

培养提升也是大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拓展知识、认识社会、结交朋友的过程,同学们在团队中获得的快乐,是个人单打独斗所不能比拟的。

5 评价认证

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会使大学生获得认可和肯定,同时也会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我们需要按照事先制定好的评价标准在一个活动结束后,开展活动总结,并对团队成员表现进行评价,必要时可以颁发荣誉证书。例如有的高校,每当一届社团换届时,便颁发荣誉证书,以示对以往工作的肯定。

四 普通高校大学生优秀群体培养模式的实践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承担着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大学生的历史使命。科技的日新月异,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4]。2017年7月,课程建设团队计划在我校组建一支“环境工程”类创新创业小组,开展培养环境类优秀大学生群体的工作。2017年9月,我们从新入学的2017级学生(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等三个专业)入手,从基础培养和实训抓起,一点点研究与实践,目前取得了良好效果。

第一步:通过在课上和课下的学习和交流,认真观察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的2017级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等三个专业的学生,发掘人才,并不断指导和灌输大学生如何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或者项目,循序渐进地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并讲述优秀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第二步:在2017级学生大学二年级时,寻找团队的带头人,迅速组建2支队伍,按照学生的特点、能力进行分工,让他们在队长的带动下,了解以往赛事过程、比赛技巧等等。

第三步:筛选参赛题目。将老师和学生的所有创意题目集中在一起,然后大家集体探讨,确定最后的参赛题目和赛前准备工作。

第四步:准备参赛。将队员进行任务分工,按照时间节点不断汇集、讨论、甄选,最后形成比赛文本,这是个培养提升的过程。

第五步:现场比赛。所有的成员都遵从队长的安排,为主答辩人进行服务。创新创业比赛是个激扬青春、发挥创造力的过程,是促使所有团队成员成长与成熟的实训过程,同学们都比较珍惜参赛的所有环节,大家一起奋斗的时光是抹不去的记忆。

第六步:总结与评价。我们组建的两支2017级“环境工程”类创新创业小组,最终在2019年5月的吉林省第六届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中,纷纷获得省二等奖,且在2019年6月的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中,一支获得国家二等奖,一支获得国家三等奖,成绩很是喜人。

赛后,学校创新创业中心办公室以计分的方式给予了奖励,我们也进行了总结和评价,对于表现优秀的成员,将继续参与下一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我们培养的优秀大学生创新创业群体,在学生中引起了很好的反响,像类似的团队,在我校涌现出很多,他们在大学校园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建设和谐校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有了他们的带动,学生的学习生活目标和社会使命感有了正确的引导,对自己的人生规划也非常明确,可见,其能够引领所有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传承校园文明与文化,为校园建设增色增彩。

五 结论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由精英教育转型为大众化教育。在办学层次、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竞争激励的现实状况下,我们需要认真审视学生的培养模式,而以优秀大学生群体带动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在这个培养过程中,大学生的学业培养、道德修养都得到了锻炼,对于人生境界的提高意义甚大,最终能够成为“穷理知性”和“知理成性”的人才[5]。

我们希望看到校园里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优秀大学生群体,看到他们在社会活动和竞赛中洋溢着青春的笑脸和科技文化实力。

参考文献:

[1]吴松洋.大学生优秀群体的构建对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J].科教导刊,2019(7):1-2.

[2]司忠业,史悦,徐佩若.理工科优秀大学生培养的多维度探究[J].化工高等教育,2010(4):10-13.

[3]张俐丽,白雪,何胜阳.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2):20-21.

[4]曹红霞,郭成龙.以提升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大学生培养模式改革[J].教育现代化雜志,2019(28):61-62.

[5]魏云锋.略论张载的教育思想[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2(19):116-117.

(责任编辑:张宏玉)

猜你喜欢
培养实践培养模式
技能大赛视角下高职会计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实践研究
新形势下科研企业青年员工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小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