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松荣
作为遗产地保护传承的一项重要工作,是遗产地核心价值的有力佐证,也是传承历史文脉的重要基础,档案资料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都有重要作用。遗产地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前提在于其价值的唯一性,因此重视遗产地档案建设,从全球视野来看就是在保护文化多样性,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有了档案才有可持续传承的良好基础。文化遗产地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档案建设理应随保护管理过程而同步建设,钩沉历史,规范当下,才能将遗产地的历史发展传承给未来。
1 紧扣申遗工作的档案建设历程
最初的档案建设是为申遗工作服务的,核心目的就是为遗产地核心价值提供佐证,核心价值好比是文章的论点,围绕该论点,档案建设就是寻找跟论点有关的论据。鼓浪屿是以“历史国际社区”之名申遗的,其核心价值就是“多元文化交融”、“拥有一种突出特色的建筑形式——厦门装饰风格”。因此,从2008年申遗工作启动开始,档案建设也同步推进。围绕鼓浪屿基本概况、发展历史、人文特色、公共事业、建筑档案、管理文件、监测工作等方面的历史资料、工作档案、法规文件、监管记录都纳入,广泛搜集包括文件、图片、影像、实物等基础素材,围绕一个大方向先兼收并蓄。随着申遗工作的逐步进展,档案资料的建设也随之升级,从数量繁多的基础素材中,初步按照历史沿革、历史建筑、规划文件、历史图片做初步的分类整理。到2012年,鼓浪屿被国家文物局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后,遗产地的核心价值提炼也进一步明确了,整理了体现鼓浪屿突出特点的53个核心要素档案资料,构建了遗产地档案的大框架。2016年,申遗文本正式确定了“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这一概念,也以符合世界文化遗产标准2、标准4向世遗中心正式申报。就像上文所言,有了“论点”的定调,才有搜集“论据”的方向,核心价值的定位为档案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的档案建设就围绕申遗文本提出的五大类档案要求进一步细化规范,形成了遗产地档案、工程档案、管理档案、监测档案和文史档案五大类。世遗专家实地考察期间,深入查阅了这些档案,并抽查其中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黄氏小宗的工程修缮档案,以点带面地印证遗产地价值的真实性,通过档案了解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过程,规范而详实的档案资料得到了考察专家的认可。申遗考察阶段,这些档案资料充分发挥了佐证作用,类别清晰,资料齐全,佐证有力,为最终申遗成功发挥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2 申遗成功后档案建设的目的和方向
遗产地档案建设的目的就是去挖掘历史资料,规范当下档案,将遗产地历史文化传承给未来。正是出于这样的思考,在申遗成功后,我们的档案建设才显得尤为重要,它跟保护好遗产地的物质遗存同样重要,是推动遗产地历史文化永续传承的两个轮子之一。
在申遗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众多可信的口口相传的社区往事,细致入微的讲述对于还原历史面貌,显然是不可或缺的补充。因此,在抓住社会管理机构、经济贸易、公共事业等主要历史资料外,我们还加强口述历史的采集整理,目的在于从主流和民间两方面互相印证中。在此我们也要对文化遗产地的档案做具体的界定,这里所指的档案建设,目的还是为了准确展示遗产地的历史风貌,而不是像政府机构依法要整理归档的档案,我们以档案为名,仅是为了更好表述,准确地说,遗产地的档案资料是它的真实的历史记忆凭证,诸如涉及此地的老照片、各类凭证、个人记述等等,显然跟目前政府部门所谓的规范档案有很大的差异。
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从清朝末年的朝廷奏疏、地方志关于鼓浪屿的管辖文献,多国共管的行政司法文书,到多国领事馆的档案、众多贸易商行和公共事业方面的档案,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缺。依照现有档案资料反映的社区发展脉络,需要拾遗补缺的工作还十分艰巨。结合已有档案资料,我们明确了三个重点:一是溯源鼓浪屿工部局成立的档案,理清奠定鼓浪屿成为历史国际社区的历史缘由,二是寻找鼓浪屿多国领事馆的档案,理清这些领事馆当年在此地的工作事务,三是搜集社会各界关于鼓浪屿社区生活的图文记载,补缀历史国际社区的特色人文画卷。通过详实的档案资料,努力从历史渊源、国际背景到社区生活还原鼓浪屿的历史面貌。
3 档案建设的工作重点和举措
鼓浪屿遗产地档案建设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历史档案,二是当下的保护管理档案,三是与鼓浪屿有关的口述历史。历史档案,涵盖鼓浪屿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埠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侵占鼓浪屿为止,紧扣从传统闽南聚落、外来文化传入到多元文化交融发展演变过程。收集的档案资料以岛上环境变化、城区发展、外来文化传播、中外贸易发展、行政管理、司法管辖及多国领事馆档案资料为主。当下的档案,以申遗成功后的保护管理,传承利用为重点,规范整理相关的政府文件、法规制度、保护工作等档案资料。口述历史,各种社区人文往事,长期口口相传,这些往事不是档案资料,但它们具有鲜活的历史社会特征,是社会历史研究的重要参考。因此,鼓浪屿特别重视口述历史的采集整理,制订采集计划,协同社会组织和文史研究者,开辟征集渠道,争分夺秒地组织人员,加快采集进度,抢救历史往事。目前已整理出版三本涉及数十名鼓浪屿老居民或亲历者的口述历史,同時还通过“以奖代补”政策,鼓励鼓浪屿岛上学校的校友会、个人开展口述历史采集,也取得初步成效。
4 遗产地档案建设的难点分析
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搜集渠道。国家、省市及专业的档案馆,境外国家档案馆、图书馆,私人及民间机构,这些都是我们搜集的渠道。二是真伪分辨。真实性是搜集档案的前提,在搜集中,常遇到似是而非的档案资料,如何分辨其真伪,涉及很多技术性难题,特别是搜集民间收藏时,以及对一些历史内容的分辨,由于较难找到佐证,在是否收集上难以定夺。在采集口述历史方面,也存在真伪分辨的问题,采访对象因年龄大、时代久远、记忆有误等原因,导致采集内容存在错漏,不加以订正注释,容易以讹传讹,贻害后世,但分辨需多方求证,反复比照,困难也不少。三是市场购买。散存于民间收藏家的一些有价值的历史档案资料,受制于政府的财务规定,常常难以对其准确定价。
5 鼓浪屿遗产地档案的建设成效
完善存储条件。有较完善的档案资料存储条件。配有面积达120平米的档案资料室,分为档案库房和档案查阅室。根据档案室的要求,配合安消防设备,库房配有恒温恒湿空调,防潮除湿柜。分类整理存档。鼓浪屿围绕历史国际社区的核心价值,深入推动遗产地的档案搜集整理工作,从无到有,从零散到成体系,共整理形成五大类一万多份的历史档案,建立了鼓浪屿档案资料中心,同时还对档案资料实行电子化处理,确保档案安全,在此基础上,开发一套档案管理系统,实行分级管理,提供便捷查询流程。推动档案利用。为各级媒体宣传、学术机构研究、高校学生调研提供重要的查询帮助。2017年先后与媒体合作开辟鼓浪屿往事、鼓浪屿老别墅故事等专栏,深入开展“鼓浪屿华侨文化”、“鼓浪屿厦门装饰风格”等课题研究。
结语:档案是历史的记忆,是文化传承的基础,更是滋养未来的营养。遗产地的档案在申遗期间是佐证核心价值的必备材料,在申遗之后,是研究宣传核心价值和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源。鼓浪屿在遗产地档案建设实践中,让档案工作发挥了助力申遗工作、推动历史文化传承的积极作用,同时还明晰了遗产地档案与一般政府机构档案的差异性,更加清晰地界定了遗产地档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