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胸外科,辽宁 大连 116021)
胸外科术后会增多呼吸道分泌物,堵塞支气管,使得患者呼吸不畅,影响患者通气,更甚至引起严重感染,产生肺部并发症,增大病死风险[1]。在胸外科手术过程中,予以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配合,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而在胸外科护理中,排痰护理是最为有效的一种方法,在手术前以及手术后进行针对性排痰护理,不仅能够提高患者拍痰量,而且还可以降低患者肺不张以及肺部感染风险,以确保患者术后早日康复[2]。基于此,针对实施手术治疗的胸外科患者,加强围术期排痰护理,这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72例胸外科手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对围术期排痰护理进行了探讨。现做如下报道。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观察的对象为72例胸外科手术患者,收治的时间为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利用电脑随机的方式分为常规组、研究组,各36例。研究组中男性观察对象19例,女性观察对象17例,年龄22~70岁,平均(35.3±2.7)岁;常规组中男性观察对象18例,女性观察对象18例,年龄22~71岁,平均(36.1±3.1)岁。两组资料客观对比,P值>0.05,无差异统计学意义,可分组研究。手术治疗前,无1例肺部感染、肺不张;临床检查、治疗以及护理记录完整;均在知情的情况下,签署知情同意研究书;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排除手术严重感染者、意识障碍、神志不清、手术前心肺功能严重障碍以及合并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常规组行常规自主排痰护理,即,术前排痰:①宣教。向患者以及家属讲解术后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的原因、排痰护理方法及意义,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了解排痰护理措施。同时指导患者排痰动作,促使其自主排痰,禁止患者抽烟,并说明禁烟的必要性与重要性。②身体功能护理。全面分析患者全身情况,每分钟给氧3~4 L,每次30 min,每日1次,连用5~10 d。③口腔护理。嘱咐患者早晚刷牙,同时口服沐舒坦,保持口腔清洁卫生。④如果手术前患者存在过多的痰液,则指导患者保持半坐卧位或者是侧卧,嘱咐其深呼吸,吸气1/3时咳嗽,反复进行,加快排除痰液。术后排痰:①患者盘腿坐在床上,上身朝前倾,弯曲腰部,或者是保持侧卧,屈膝,然后进行胸腹式呼吸,放松喉部肌肉,嘴巴张开伸出舌头持续2~3次咳嗽。②床下保持坐位,头部略微向下倾,稍微内弯两肩,软枕置于胃部外侧,用手将其夹紧并进行咳嗽。
研究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进行辅助排痰护理,即,术前排痰。围绕患者病变位置,指导其体位引流排痰。若左上位置病变,则保持半坐卧位,行右引流;左下位置病变,则保持右侧卧位,头低脚高;右上位置病变,保持半坐卧位,行左引流;右下位置病变,则保持左侧卧位,头低脚高。术后排痰。①保持半坐卧位,嘱咐患者深呼吸并自主咳嗽,促使肺部扩张,以免感染。②雾化吸入抗菌药,每次20~30 min,每日3次,吸入时嘴巴张开进行深呼吸,便于药液进入身体内,期间密切监测患者各项体征。③若排痰效果欠佳,则利用排痰机实施辅助排痰,患者保持侧卧或半坐卧,叩击头参数为15~30 Hz,医护人员一手放置在患者背部,另一手拿叩击头手柄,禁止直接接触患者皮肤,从外到内、从上到下慢慢覆盖患者肺部,反复进行,操作期间禁止接触手术伤口,每日3次,每次15 min,若期间患者不适,立刻暂停。④若是手术后患者呼吸不畅,必要时进行气管切开。
1.3 观察指标:①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前的排痰量以及手术治疗后的排痰量;②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肺不张发生率以及肺部感染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本文研究中获得的数据,用卡方检验[n(%)]计数资料差异;用t检验(±s)计量资料差异。最后以P<0.05表示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术前排痰量、术后排痰量对比:研究组术前拍痰量、术后排痰量均多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前排痰量、术后排痰量对比(±s)
表1 两组术前排痰量、术后排痰量对比(±s)
2.2 两组肺不张、肺部感染发生率对比:研究组肺不张发生率为2.78%,肺部感染发生率为2.78%,常规组肺不张发生率为16.67%,肺部感染发生率为13.89%。组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肺不张、肺部感染发生率对比[n(%)]
胸外科手术后,肺部容易引起炎症,导致痰液过多,若是未及时清理干净痰液,就会堵塞大小支气管,影响患者正常呼吸,更甚至引起肺不张以及严重的肺部感染,威胁到患者的安全健康[3]。胸外科围术期患者均会存在一定的痰液量过多现象,基于此,实施合理有效的措施帮助患者完全排除痰液,及时恢复其肺部功能,降低肺部感染风险,临床意义十分重大[4]。目前临床对于意识清楚的患者,通常以自主排痰的方式指导患者咳嗽,进而帮助患者有效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减低肺部感染概率。但是在胸外科围术期实施常规自主排痰,存在一定的咳嗽反射,手术后患者有痛感,肺泡扩张欠佳而引起肺不张,难以达到满意的排痰效果。
本文对72例胸外科手术患者进行对照观察,常规组患者进行常规化护理,研究组则在常规化护理的同时加强围术期排痰护理,然后比较两组排痰效果,结果发现,实施气管切开、振动排痰机排痰等措施后,研究组手术前排痰量(72.7±2.5)mL、手术后的排痰量(75.6±2.9)mL均多于常规组(44.3±2.6)mL、(40.7±2.1)mL,组间差异显著(P<0.05)。这与术后机械排痰措施具有密切的关系。常规组术后排痰量明显少于术前拍痰量,表明常规所采用的护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患者术后疼痛感,因此严重影响着患者肺泡扩张,增大肺不张发生概率,故而难以让患者进行自主排痰。另外,研究组肺部张发生率2.78%、肺部感染发生率2.78%明显低于常规组16.67%、13.89%,组间差异显著(P<0.05)。这与术后所采用的排痰方式具有密切的关系。术前体位引流排痰以及术后半坐位排痰、雾化吸入排痰等形式,进一步提高了患者排痰舒适度,这样有利于肺泡扩张,促使痰液排除干净,大大降低了患者术后发生肺不张以及肺部感染的可能性。
在现代临床医学中,辅助排痰护理应用十分广泛[5]。鼻导管排痰、气管压迫咳痰、振动机排痰、气管切开等等,都是现代临床医学中比较常用的几种辅助排痰形式。其中:①气管压迫咳痰。患者保持半卧体位,护理人员用自己的拇指,对患者喉状软骨下方1~2 cm的位置进行刺激,达到咳痰目的,通过正确有效的刺激,促使患者自主排痰,以免肺部积聚过多的分泌物,有利于预防肺不张的发生。②纤维支气管排痰通常被临床用来处理自主排痰效果欠佳的患者,经鼻置入导管至咽后壁处,指导患者有效深呼吸,通过声门让鼻导管进行机械刺激,促使患者良好排痰[6]。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鼻导管排痰效果有限,而且稍不注意,极易加重患者痛苦,引起心搏暂停,危及着患者的生命安全,故而临床应当慎重使用。③振动机排痰。应用振动机辅助胸外科患者排痰,穿透性较深,而且震动频率较低,安全可靠,对需要叩击的部位,能够进行有效、准确的叩击,有助于患者液化支气管内的痰液,予以定向推、挤,让痰液彻底排出体外,这样一来,患者气道的纤毛运动就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局部血液循环也得到了显著优化,减轻了肌肉紧张感,提高了患者生理以及心理上的舒适程度。④气管切开。此种辅助排痰形式多用于呼吸困难严重、分泌物过于黏稠的胸外科手术患者,旨在改善患者通气,促使其呼吸顺畅,帮助患者减轻痛苦[7]。
杨晓晶[8]报道中探讨了胸外科开胸手术围术期呼吸道护理,以胸外科收治的50例开胸手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通过术前知识宣教、咳嗽训练以及术后体位指导、呼吸道护理等内容,结果术后均得到了良好的恢复,无1例肺不张以及肺部感染患者。谢方,张洛利,鲁豪果[9]通过对照研究,观察组FVC(3.3±0.3)L、FEV1(2.7±0.2)L、FEV1/FVC(0.6±0.2)均显著优于对照组(2.8±0.5)L、(1.9±0.1)、(0.5±0.1),组间差异显著(P<0.05)。沈瑾,谢凤菊,汪韵芝[10]通过改良体位来帮助胸外科手术患者良好呼吸,对照发现,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4.00%明显低于对照组42.00%,组间差异显著(P<0.05),另外还显著改善了胸外科手术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以及血氧饱和度。
总而言之,针对胸外科手术患者,围术期在自主排痰的同时加强辅助排痰护理,有利于患者预后改善,值得临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