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人民医院儿科门诊,广东 江门 529000)
肺炎是小儿常见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有细菌、病毒、支原体等病原体感染下呼吸道所致。小儿的表达能力差,早期肺炎症状不典型,容易贻误治疗时机,导致就诊时已进展为重症肺炎,不光有呼吸系统的发热、咳嗽、肺部湿啰音等症状,还有其他组织和器官症状,甚至并发全身中毒症状,需要医护人员采取快速、果断的救治,以改善全身症状,抑制严重并发症发生[1]。静脉输液是重要的救治手段,静脉留置针属于儿科的基础护理操作之一,能够减少常规钢针反复穿刺所致的患儿哭闹及体力消耗,并能保护血管,降低输液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护理质量[2]。本研究进一步分析静脉留置针输液在小儿重症肺炎中的应用价值,现具体汇报如下。
1.1 一般资料:将2012年2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儿科治疗的82例小儿重症肺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1例,男21例,女20例,年龄6个月~7岁,平均年龄(3.5±1.9)岁,病程3~13 d;对照组41例,男22例,女19例,年龄4个月~6岁,平均年龄(3.1±2.0)岁,病程3~15 d;所有患儿均符合小儿重症肺炎诊断标准,均有典型的咳嗽、气喘、发热、肺部湿啰音等症状,胸部X线显示肺部有大片炎性阴影;排除合并其他严重躯体疾病;比较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等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普通钢针穿刺输液,排尽导管和针头内的空气,重复消毒穿刺部位2次,消毒面积在8 cm×8 cm,皮肤干燥后取下针芯保护套,护士用左手拇指、食指固定静脉两端皮肤,使皮肤紧绷,血管显露,右手持针翼,以15°~30°的角度在距静脉最清晰点向右移0.3 cm处进针,见回血后继续进针2~3 mm,缓慢打开输液器,确定输液顺畅后,用胶布固定针翼,延长管U形固定,调整输液速度,常规输液中巡视,观察有无输液异常,待输液结束后,拔掉头皮针,嘱家长按压5~10 min[3]。观察组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①置管前准备。护理人员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及肢体活动度选择适宜血管,向家属解释静脉留置针输液的优势和安全性,取得家属的理解和配合;选择头部静脉穿刺的患儿,需要进行备皮,固定患儿头部,用温湿毛巾擦湿毛发,用新刀片剔除血管周围毛发,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患儿头部扭动而刮伤[4]。②选择静脉。根据患儿年龄选择穿刺静脉,一般2岁以内的患儿多选择头部静脉,如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等,2岁以上的患儿首选手背静脉或足背静脉;血管条件以粗直、柔软、富有弹性且不容易滑动为优[5]。③穿刺护理。在穿刺部位消毒2次,面积在8 cm×8 cm,选择22、24 G“Y”型浅静脉留置针以及3M敷贴,取下留置针针套,保持针头斜面向上,连接肝素帽与输液器头皮针,排尽空气,关闭输液器开关;针芯推至套管最前端,左手固定静脉两端皮肤,右手持针翼呈15°~30°夹角,在距静脉最清晰点向右移0.3 cm处刺入,见回血后降低角度再刺进2~3 mm,左手将外套管送入血管,右手固定针翼,确保外套管送入血管后留有2 mm在皮肤外,退出针芯,缓慢打开输液器开关,输液顺畅后在皮肤上固定针翼,无菌透明敷贴覆盖针眼;最外层贴上记录穿刺日期、操作人员,延长管U形固定,调整输液速度,用生理盐水连续、边推注边旋转的封管,确保针管腔充满封管液,能有效避免血液反流后堵塞针管,延长留置针使用时间;再次输液时,消毒肝素帽,排尽头皮针内空气,插入肝素帽内即可[6]。④置管后护理。穿刺成功后,向患儿家属再次宣教,告知留置针穿刺部位需保持清洁、干燥;时刻照看患儿,防止肢体剧烈活动使留置针脱出或直接抓脱;留置针内有回血属于正常现象,无需过度担心;若发生留置针脱出血管,在针眼及血管走行上方用无菌棉棒压迫10~15 min止血[7]。
1.3 观察指标:记录各项穿刺及输液指标,包括首次穿刺成功率、首次穿刺时间、接瓶时间、夜间给药时间;观察输液期间有无穿刺部位感染、液体外渗、输液装置脱落、静脉炎等输液并发症发生;记录住院时间,统计有无护理纠纷发生。
1.4 护理依从率判断标准。完全依从:患儿完全按照医护人员的要求配合医护人员工作;部分依从:患儿部分按照医护人员的要求进行治疗;不依从:患儿完全不配合医护人员[8]。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率(%)表示计数资料,行2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1 两组患儿各项穿刺输液指标比较,见表1。
2.2 两组患儿护理依从率比较,见表2。
2.3 两组患儿输液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见表3。
2.3 两组患儿住院时间及护理纠纷发生率比较,见表4。
表1 两组患儿各项穿刺输液指标比较[n(%),±s]
表1 两组患儿各项穿刺输液指标比较[n(%),±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表2 两组患儿护理依从率比较
表3 两组患儿输液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表4 两组患儿住院时间及护理纠纷发生率比较
小儿重症肺炎是较为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具有起病急、进展迅速、并发症发生率高、病情重的特点,也是导致小儿死亡的重要病因。由于小儿呼吸系统、免疫系统功能尚未发育完善,病原微生物容易从上呼吸道侵入下呼吸道,导致支气管及肺部毛细血管发生炎症,出现通透性升高、炎性渗出、充血水肿等,肺泡内纤维蛋白流失,引发一系列呼吸道症状。小儿对炎症的抵抗力较差,容易发生快速进展,并发呼吸衰竭、心力衰竭、中毒性休克、缺氧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9]。因此,医院收治患儿后快速明确诊断并用药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静脉输液治疗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小儿的生理及心理特点较为特殊,血管条件较差,且对穿刺输液的依从性较差,因此选择适宜的穿刺输液方式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普通钢针静脉穿刺需要重复穿刺,特别是本病患儿一般需要输液7~14 d,每天重复穿刺不仅增加了患儿的躯体痛苦和心理负担,降低护理依从性,也明显损伤血管,增加输液并发症的发生率,尤其是在紧急抢救中,延长了给药时间,直接影响抢救效果。静脉留置针在儿科输液治疗中应用广泛,留置针导管质地柔软、富有弹性、可随血管走行而弯曲,且穿刺操作简便,穿刺成功率高,能够随时进行输液治疗,避免了重复穿刺对患儿造成的痛苦,也缩短了给药时间,提升了患儿护理依从性,降低了穿刺所致的护理纠纷。同时,静脉留置针外套管质地柔软,不易穿破血管,因此发生液体外渗、穿刺部位感染、静脉炎等的概率较低,有效保护了患儿的血管完整性,减轻患儿的输液痛苦[10]。
综上所述,静脉留置针输液在小儿重症肺炎中的应用价值确切,穿刺成功率高,有效缩短了治疗时间,减少了重复穿刺所致并发症,提升了护理依从率,降低了护理纠纷率,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