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影响价值体会

2020-05-26 03:47:00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11期
关键词:亚群原发性肝癌

(兴安盟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内蒙古 乌兰浩特 137400)

我国肝癌患者的平均年龄在40~50岁,男性比女性多见。病因和发病机制并不确定。随着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总体疗效已有明显提高。目前在临床治疗原发性肝癌过程中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手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患者患病后,自身的免疫功能低下[1],一定程度损害着肝功能,进而影响患者治疗效果,为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2],延长患者生存期,本文就针对我院近3年收治的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其应用介入疗法的临床价值,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临床基础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研究,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n=25)和对照组(n=25),所有患者均知晓本次研究,且已经签订知情同意书,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KPS评分均在60分以上,预计生存期在3个月以上,研究组中,男13例,女12例,最大年龄61岁,最小年龄27岁,中位年龄(40.12±1.24)岁,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11例,高中学历6例,初中及以下学历8例,临床分期:Ⅰ期9例,Ⅱ期8例,Ⅲ期8例,AFP阳性19例,合并门静脉癌栓10例;对照组中,男11例,女14例,最大年龄64岁,最小年龄28岁,中位年龄(39.52±2.67)岁,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10例,高中学历6例,初中及以下学历9例,临床分期:Ⅰ期9例,Ⅱ期8例,Ⅲ期8例,AFP阳性21例,合并门静脉癌栓11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其在年龄、文化程度、性别比例等方面均呈现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对比。

1.2 方法:本次研究应用试剂盒统一为Simultes IMK-Lymphocyte,检测仪器应用BD生产的FACsort细胞仪器。

两组患者的介入治疗方案相同,所有患者均采取局部麻醉下Seldingger技术,在患者右股动脉入经穿刺插管至肝总动脉,造影下观察患者的病变供血状况,随后将导管插入病变供血动脉,灌注DDP 100 mg,1000 mg 5-FU,应用20 mg HCPT与5~30 mL的进口超液化碘油联合治疗,若患者有严重的门静脉癌栓与肝内动静脉瘘,则需要行肝动脉内化疗药物灌注,在手术前30分钟,静脉滴入,200 mg CF增敏。3~4周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以及碘油轮廓确定是否需要重复化疗栓塞,治疗2次后评价临床效果。研究组随后加入艾迪注射液治疗,每天50 mL,连续静脉滴入10~20 d后观察临床效果。

1.3 观察指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细胞免疫功能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近期效果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NC)、进展(PD),有效率=CR+PR/总例数×100%;不良反应按照2000年WHO统一的标准评价[3],血液毒性以骨髓抑制外周血白细胞下降为主要观察指标。治疗前后进行KPS评分,治疗后升高10为提高,保持原来状态为NC,减少10为下降。在手术前与手术后2周清晨对患者进行T细胞亚群检查,NK细胞活性检查[4]。

1.4 统计学分析:应用统计学SPSS17.0软件对患者的所有数据进行处理,近期疗效等计数资料用率(%)的形式表示,数据用卡方(χ2)检验,生活质量评分于各指标等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并采取t检验,若P<0.05,则表明统计学意义存在。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对比分析:研究组缓解率为68.00%,与对照组(36.00%)比较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近期疗效比较

2.2 生活质量比较:研究组治疗后KPS评分显著优于治疗前,且高于对照组,组内与组间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见表2。

2.3 两组T细胞亚群与NK细胞分析:研究组T细胞亚群的各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NK细胞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3。

2.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研究组Ⅰ度11例,Ⅱ度11例,Ⅲ+Ⅳ度3例,发生率为12.00%,对照组Ⅰ度8例,Ⅱ度6例,Ⅲ+Ⅳ度11例,发生率为44.00%,比较两组Ⅲ+Ⅳ度发生情况,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6.3492,P=0.0117<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析

表3 两组T细胞亚群与NK细胞分析(±s)

表3 两组T细胞亚群与NK细胞分析(±s)

3 讨论

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属于全球肿瘤致死原因的前三位[5],每天有25万~100万人死亡,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全球肝癌的发病人数高达56万[6],其中一半以上来自中国。肝癌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发展到中晚期症状表现明显,外科手术切除和移植手术不是患者选择的最理想的手段[7]。美国学者研究,肝癌患者的1年生存率为20%,3年生存率为5%,存活率的中位数在8个月左右[8],为此,介入手段成为了心得治疗方法,也成为了肝癌治疗的首选措施之一[9]。评价肝癌患者预后的指标就是生活质量,其与无病生存一样重要。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5例完全缓解,12例部分缓解,研究组缓解率为68.00%,对照组1例完全缓解,8例部分缓解,对照组缓解率为36.00%,研究组治疗后KPS评分显著优于治疗前,且高于对照组,组内与组间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研究组T细胞亚群以及NK细胞各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研究组Ⅲ+Ⅳ度发生率12.00%,与对照组(44.00%)比较差异显著,对照组KPS评分治疗前后无差异,此研究数据可证实:介入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显著。

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手法的目的是造成肿瘤缺血性和化学性坏死,以消灭肿瘤血管支配区域内的癌细胞为主导。临床中应用HCPT与超液化碘油为栓塞剂,其与化疗药物有良好的相容性[10],能够作为药物的载体对肿瘤组织产生化疗作用,另外,还能够配合肝动脉灌注5-FU与DDP和静脉使用CF起到化疗作用,价值显著。而艾迪注射液则是从人参、黄芪以及刺五加等中提取的静脉注射液,具有显著的抗肿瘤和免疫调节效果,另外,对提高机体应激能力有明显优势。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应用适当的介入治疗方案并联合药物治疗能够稳定肿瘤体,抑制肿瘤发展,减轻化疗血液毒性不良反应,在提高生存质量方面优势显著,本文研究应用的艾迪注射液与化疗合用有协同作用,是介入化疗栓塞的辅助药物。以上,我们认为介入治疗方案应用在原发性肝癌中的效果明显,值得临床应用探索。

猜你喜欢
亚群原发性肝癌
TB-IGRA、T淋巴细胞亚群与结核免疫的研究进展
甲状腺切除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
LCMT1在肝癌中的表达和预后的意义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外周血T细胞亚群检测在恶性肿瘤中的价值
microRNA在肝癌发生发展及诊治中的作用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
Rab27A和Rab27B在4种不同人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
原发性肝癌脑转移一例
microRNA在肝癌诊断、治疗和预后中的作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