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20-05-25 09:11朱林桑
当代家庭教育 2020年14期
关键词:提问有效性

朱林桑

摘 要:提问的策略是教师在数学活动中与幼儿互动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也是进行有效教学的核心。教师提问是否有效对于幼儿能否获得数学经验和学习的成效高低有直接的影响。然而,目前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提问存在着问无所“据”、问无所“指”、问无所“方”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不了解幼儿的已有知识经验、对活动目标指向性不明确、对于幼儿思维特点的认识不透彻造成的。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教师如何在依据幼儿的认知水平、思维特点的基础上,紧密围绕教育目标来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呢?我们应读懂幼儿,精心设问;紧扣目标,清晰提问;灵活应对,适当追问;总之,教师应依据幼儿的思维特点、认知水平、数学教学目标,充分考虑提问的有效性,使提问在数學教学活动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提问;有效性;数学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14-0034-02

提问是数学活动中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也是进行有效教学的核心。数学活动就是呈现问题、解决问题,幼儿运用知识经验解决现实生活或抽象数学问题的过程,所以说提问是数学活动的一种有效策略。在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高密度的提问是师幼互动的桥梁,是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钥匙。教师提问是否有效对于幼儿能否获得数学经验和学习的成效高低有直接的影响。

1.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前教师在幼儿数学教学活动中运用提问策略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设计,这些不适宜的提问影响了活动的效率和幼儿的学习兴趣。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幼儿的已有知识经验不了解,造成问无所“据”

数学是一门逻辑关系非常强的系统学科,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涉及到对这些关系理解的主动建构,这种建构是以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为基础。因而,教师如果不了解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问无所“据”,会严重影响师幼互动的效果。例如,大班活动《10以内的加减》中,教师提供10元的购物券问:“谁能用10元买许多的东西,并把算式列出来?”这个提问涉及到三个以上的数连加的知识,已经超出了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许多幼儿都无法回答,活动戛然而止。

(2)对于活动目标的指向性不明确,造成问无所“指”

数学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内容若与教育目标不一致或不相关,其结果就是出现幼儿“答非所问”或不知所措的现象。例如,大班活动《长度守恒》中,幼儿用两种长短不一的纸砖来比赛搭建围栏。教师提问:“要怎么样才能快速地搭出比别人还长的围栏?”幼儿甲回答:“有的人搬纸砖,有的人来搭建围栏。”幼儿乙回答:“我们有8个人,4个人建围栏,4个人搬纸砖,就会很快。”教师的本意是要幼儿发现使用长的纸砖就可以建比较长的围栏。可是由于所提问题的内容指向性不明确,幼儿思考方向就会脱离教学目标,造成环节的拖沓与无效。

(3)对于幼儿思维特点的认识不透彻,问无所“方”

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性为主,他们依赖于事物的外部特征或事物在头脑中的表象来认识和掌握事物,所以幼儿从表象思维到建构抽象的数概念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时,应针对幼儿的思维特点对预设的提问进行调整,在日常教学中许多教师就出现了“背教案”的情况,提问脱离了幼儿的实际需要,活动像流水账一样,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仍以大班活动《长度守恒》为例,幼儿只看到人为的因素对栅栏长度的影响,没有发现隐秘的规律。对于幼儿的情况,教师没有调整方案,而是继续提问下一个问题:“如果在增加一个不同长度的纸砖,怎么样才能更快地搭出更长的围栏?”结果幼儿的回答如出一辙。

2.提高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对策

提问的策略是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与幼儿互动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教师如何在依据幼儿的认知水平、思维特点的基础上,紧密围绕教育目标来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呢?

(1) 读懂幼儿,精心设问,做到问有所“据”

第一,聚焦式提问,链接生活经验。

要让传授的知识对幼儿有意义,其前提是一定不能脱离幼儿的生活与已有经验。因此,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一定是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要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这就需要教师在活动开始环节通过聚焦式的提问来了解幼儿对于相关内容的经验基础。例如,中班活动《比较高矮》中,教师以两个幼儿在不同的水平线上比较高矮,产生争执作为问题情境提出问题:“你们说说他们到底是谁比较高?谁用错了方法?要怎么比才是正确的呢?”,从而了解幼儿比较高矮的已有经验。在大班活动《10以内的加减》中创设超市购物的生活情境,提出问题:“老师拿10元钱买了3元钱的铅笔,售货员要找我多少钱呢?”看看幼儿能否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这些活动都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有趣的情境配合生动的提问,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第二,挑战式提问,搭建发展支架。

根据维果茨基的理论,幼儿在已经达到的水平与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存在着一个过渡阶段,这个过渡阶段就是最近发展区。有意义的教学就应起到一个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支持着幼儿达到最近发展的水平。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应扎根于幼儿已经达到的水平,设计有挑战性的提问,为幼儿的发展搭建支架,推进他们达到可能达到的水平。如上述活动《10以内的加减》中,大班幼儿已经掌握了10以内两数加减的知识经验,教师若将提问调整为:“10元可以买哪两个东西呢?”幼儿不仅能根据已有的分解组成经验来购买商品,同时能挑战自我,体验并归纳出不同的组合方式。

(2)紧扣目标,清晰提问,做到问有所“指”

第一,针对式提问,紧扣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要达成相应的目标,有效的提问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数学活动中的提问必须指向正确的数学概念,紧扣教育目标才能有效地引导幼儿逐步清晰地了解数概念,避免产生无效的、甚至是无关于教学目标的环节。以中班活动《认识7以内的数量》为例,教师带幼儿去小矮人家提问:“小矮人家的桌子上有些什么东西?数量各是多少呢?谁能数一数?”比起提问:“小矮人家有什么啊?你们觉得漂亮吗?”针对性就更强了,幼儿就会围绕目标“认识7以内的数量”进行点数操作从而掌握数概念。

第二,留白式提问,明确操作要求。

数学活动中的有效提问是师幼交流的一种有效途径。在数学活动的开始环节,教师通常要向幼儿提出操作要求,方式多由教师用陈述式的语言一口气说完。由于幼儿注意力短暂,冗长的陈述无法吸引幼儿的注意,常常会出现心不在焉或迫不及待就开始操作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可采用留白式的提问,促使幼儿较专注倾听、积极回应,尝试根据自己的思考将教师留白的操作要求补充完整,从而掌握了操作要领,明确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在小班活动《按形状分类》中,教师提供了形状不同的饼干在动手分类之前提问:“我们要把这些饼干分类放到盒子里,这些饼干有三角形,还有……”,这时教师边指着不同形状的饼干引导幼儿说出:“圆形、正方形。”教师接着问:“请你们把相同形状的饼干放在同一个盒子里,你们看,圆形饼干要放在……”,引导幼儿逐一辨认分类标志并说出具体的分类要求。

(3)灵活应对,适当追问,做到问有所“方”

第一,挖掘式提问,理顺思维逻辑。

幼儿数概念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后天的学习和建构,这种学习依赖于大量的感性经验和对自己的操作经验的反思。教师可以通过挖掘式的提问,帮助幼儿一步一步地思考,将具体的感性经验与抽象的概念联结起来,理清问题的前因后果,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建立数概念。例如,大班活动《认识圆柱体》教师设计了以下问题:一是会滚动的都是圆柱体,那这个球会滚动,它是圆柱体吗?二是(出示上大下小的杯子)会滚动,上下两面都是圆形的都是圆柱体,那这个杯子会滚动上下都是圆形的,它是圆柱体吗?三是上下两面都是一样大的圆形的都是圆柱体,那这个腰鼓的上下两面都是圆形,它是圆柱体吗?教师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帮助幼儿逐一剖析出圆柱体的三个特征,得出结论:能来回地滚动,上下两面是一样大的圆形、从上到下一样粗的物体是圆柱体。

第二,质疑式提问,引发认知冲突。

数学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过程,也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它是由新旧经验之间交互作用、产生冲突从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教师要有意将认知冲突放大,提出质疑,引发幼儿的讨论与思考,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数学经验去解决问题,获得新的知识经验。在中班活动《5以内的序数》中,当幼儿用序数表述礼物的位置时,教师提问:“丁丁说礼物藏在第2格,圆圆说礼物藏在第4格,为什么他们说的不一样?”这个问题引发了幼儿激烈的讨论,最终他们发现了从不同的方向去数,序数就不一样,所以表述时应说明从哪个方向数在第几格。

第三,开放式提问,拓展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可以帮助幼儿不受现有的规则、方式方法的约束,找出多种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得出不同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开放性的提问有助于拓展幼儿的发散思维,引导幼儿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从而积累更为丰富的数学经验。

第四,描述式提问,构建相关经验。

数学活动中,经常会设计一个分享交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通过描述式提问引导幼儿对自身和同伴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评价,从而促进幼儿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将个体经验融合成群体经验。在中班活动《图形分类》中,教师提问:“你们是怎么分饼干的?用了哪些方法?是怎么记录的?你们觉得他记录的怎么样?还可以怎么记录呢?”通过回答这些問题,幼儿首先能总结自己的操作经验,其次互相间有了倾听和表达的机会,从而让幼儿个体的经验变成群体的经验。

总之,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有效的提问对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和经验获得具有积极的作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策略之一。有效的提问能促使幼儿积极思考,引导他们运用既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建立新的数概念。在幼儿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还能使幼儿的注意力得到提高,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促进幼儿全面性发展。因此,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教师应依据幼儿的思维特点、认知水平、数学教学目标,充分考虑提问的有效性,使提问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2]刘焱.学前教育原理[M].辽宁: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赵琳,黄瑾,龚蓓.试析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提问[J].幼儿教育,20013(09)

猜你喜欢
提问有效性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提高幼儿美术活动有效性的支持策略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高三数学复习课堂有效性初探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