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云飞
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实验教材《语文》是依据《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的精神和要求,按照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对语文素养的要求及语文课程性质和改革趋向确定的教学内容。为了切实提高教师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帮助学生亲近和热爱“外国文学作品”,本文针对此教材,基于教研活动观摩及教学实践梳理出了六招:有力铺垫、巧妙结构、追本溯源、沉浸文本、艺文共赏、移情体悟。
注入时代气息
如果作品会让人产生陌生感,学生就会形成阅读障碍。但如果教师在教学的导入环节注入时代气息,联系当代,就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作品充满阅读兴趣。
【案例】《质量》课堂教学实录节选
师:国外KEIL品牌手工制鞋始终忠诚地坚持传统的生产方式。它需要人们等3个月的时间,在测量脚形、确定颜色、款样后才开始制作。顾客三个月充满期待和韵味的等候使得KEIL生意非常好。但是同样的鞋匠却有不同的命运,今天我们就走进有着不同命运的鞋匠——格拉斯兄弟。请大家翻开《语文》第二册,第77页。
师:课前大家都对这篇小说作了预习,现在请大家概述一下格拉斯兄弟的故事。
生:小说描写了伦敦市区的手工业者——鞋匠格斯拉兄弟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绝不偷工减料做靴子的故事。
生2:他们因慢性饥饿死亡。
师:我们同情格斯拉的悲剧命运,也要关注他的个性特征,那么格斯拉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指着幻灯片板书说)请同学们说说“你”眼中的格斯拉兄弟。
这段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迫切地想知道格斯拉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也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本单元的话题“扁平人物”的概念。
透视作品情节
有些外国文学作品中的情节走向,让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似乎有悖于常理,其实这就是由于文化的冲突造成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考虑文化冲突带给学生的困惑,可以结合小说文本对相关的历史、风俗、文化渊源进行恰当介绍。如在《素芭》的教学中,如果不了解印度的风俗和制度,学生就很难理解“不到一周”素芭的丈夫就另结新欢这个结局。但当我向学生介绍了印度的风俗和制度,一切就变得顺理成章。
深度解读人物
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的很多外国小说都塑造了诸多精彩人物,而事实上,人物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成长的,因此,每个人的身上都深深地打上了本土化的烙印。学生只有了解这些文化特征,才能走进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清兵卫与葫芦》中的教员形象十分鲜明,他对孩子的天性和天赋的粗暴扼杀不遗余力,但作者在刻画他时,却强调“他是喜欢武士道的”,甚至“每次名伶云祐卫门来的时候……演四天戏,他要去看三天”。对此,向学生介绍日本文化中的武士道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武士道重视的是君臣戒律,尽忠是绝对的价值,不允许个性意志的存在。
共鸣凸显价值
引导学生发生“移情”,就是让学生把“我”的情感转移到作品的语言文字中去,利用“我”的生命意识、成长经验,对当下阅读情境进行解悟、领会和观照,从而感知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行为、境遇、个性、生活方式,体验人物的思想、情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深刻理解这些人物的性格和作品中的思想意蕴,达到“我”和文学作品一拍即合的呼应,凸显文本价值。如《礼拜二午睡时刻》这部短篇小说是“显示一个优秀作家内敛的功夫”(余华语),它的教学重点是分析母亲的性格特点,体会母爱的伟大;学习作者对于情感的处理之节制胜于放纵。对于母亲的思想、性格的理解,一般教学设计都是从情节分析入手,结合小说中母亲的心理、故事的情节进行分析,让学生深入体验母亲坚强面对丧子之痛的心路历程,感受母爱的伟大,以及顽强的、有尊严的生存的意义。但我引导学生解读母亲的形象时,从学生的情感体验入手,以母亲的心理为核心,让学生体察人物的内心世界,悟出母亲之镇定是源自爱子之深沉、母爱之伟大,让学生在感动之余,也体会到了故事本真的力量、节制的力量。
质疑打破图式
经典作品可做多角度、多层面的解读和感悟。对待同一部作品,由于读者的审美经验和阅读条件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意见。学生必须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破译小说的“密码”,打破固有的图式,再创造小说的审美信息。
创作助力感悟
让学生以作者的身份创作,引导学生直接与文本展开对话,进入情境,促使他们还原形象,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想人物所想,行“人物”所行。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加深对小说和人物的深刻理解。
总之,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广泛涉猎,细心研读,学会欣赏和分析,从而去探求作品的深刻含意和艺术境界,不断增进学习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这是学习的初步入門,也是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不可忽视的基本一环。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闲林职业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