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校“学困生”现状及成因分析

2020-05-25 22:02金善姬
科学与财富 2020年9期
关键词:民族高校成因学困生

摘 要:鉴于改善高校学风和学业指导的目的,本文以边疆Y高校为例,以学习困难的本专科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当前民族高校“学困生”群体的学习现状,以数据为基础,了解学习困难生所面临的矛盾、困境、精神状态,研究“学困生”学习、生活当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深入分析学习困难生形成的原因。以边疆民族高校“学困生”成因分析为抓手作简要思考,力争为下一步学业指导制定可行性对策和可操作性措施奠定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民族高校;学困生;现状;成因

近几年来,高校学风存在诸多问题,未按时毕业人数日趋增多,学术领域的生态情况令人堪忧。民族高校此类问题也比较突出,特别是“学困生”群体成为关注对象,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兴趣不高,直接影响学生毕业,影响学生未来的人生和前途。

一、“学困生”现状

据Y高校教务处官网数据显示,该校本专科生退学人数居高不下,退学学生激增。这组数据既表明学生当前堪忧的学习状态,也显示出该校治理不良学风的坚定决心(表一)。从表中数据分析来看,退学人数逐年递增,从2017年的36人增加到2019年的251人。在这些学生当中,有些学生甚至入学不久便受到退学处理,十年寒窗苦读令人叹惜。

据该校学生工作部“微信公众平台”数据显示,2019年入学新生中少数民族学生人数比例为33.89%,占该校新生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以该校某学院大二到大四学生的成绩分布来看,“学困生”人数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学生群体。该学院平均学分绩点未达到毕业要求的学习困难生为64人(学分绩点1.5以上方可按期毕业),其中少数民族学生60人,占该学院“学困生”的93.8%。可见,少数民族学生群体是该校“学困生”的主要集中区,对这部分“学困生”应及早给予干预和学业指导。

二、成因分析

目前来看,造成民族高校本专科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复杂的,也是多变的。不能局限于大学四年而谈,而应以时间为纵轴贯穿“学困生”成长过程,横向参考教学过程、生活环境因素等等,综合而言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既有个人原因,也有家庭原因、学校原因、社会原因等因素交织相融。

(一)个人原因

1.语言障碍方面,少数民族学生中有一大部分学生来自民族地区,毕业于民族学校,已经习惯了以民族语言作为母语进行学习和生活。步入高校以后,除了个别特殊专业以外,绝大多数专业以汉语进行授课、论文写作和考核。这些少数民族学生受思维固化影响,学习方式往往是将汉语译成少数民族语言,进行大脑再加工,再落实到语言和笔下的输出,其中某一环节出现问题,便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最终成绩,从而冷却学习热情。

2.学习基础方面,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学习和教育是不断积累的过程,有些学生知识储备不充分,学习方式不正确,学习基础不牢固。由于学习基础欠缺,个人努力不足,较易成为学习困难生。

3.学习兴趣方面,有些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大多数时候处于迷茫的状态,高考填报志愿时抱着“考上就行”的目的,遵从父母的意愿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从入学开始学习兴趣便处于低迷状态,是“学困生”的潜在人群。

(二)家庭原因

1.经济条件制约。在该校“学困生”当中,有部分学生是经济困难的学生,迫于经济压力,学生过于关注改善经济状况,将时间和精力放在创业、兼职等方面,致使学习精力有限而影响学习成绩。

2.成长环境欠佳。边疆民族高校“学困生”大多出生于2000年前后,由于地理上的优势,父母出国务工的家庭居多,家庭条件比较优渥,从小他们便跟随祖父母生活,父母疏于管理和教育,在长期缺乏父母關爱的家庭中成长,是“学困生”形成的成长因素。

(三)学校原因

1.授课方式较枯燥。该校某些课程授课乏味,教师未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创造性的改善授课方式,仍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致使逐步失去学习兴趣,而沦为学习困难生。

2.学风建设不到位。学校、学院的宣传教育精力有限,高校部分宣传覆盖面不广,发挥作用不明显。在调查时发现,有的班级干部即为“学困生”,学生干部发挥不了“头雁”作用,班风学风差的班级“学困生”人数较集中。

3.导师作用或有限。导师们对本科生的指导仍停留在表层,仅仅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 。日常生活中,导师们对“学困生”的学业指导浮于形式,并未对“学困生”进行有效的分类帮扶,导师的学业指导责任分工尚不够明确,发挥作用不够明显。

(四)社会原因

1.学习环境变化。中国的教育存在这样的普遍现象,步入大学之前家长、教育部门严格管教,手机等电子娱乐设备使用受限,学生课余生活极其单调。步入大学以后学生们处于自由、开放的大学环境,从前过度压抑的状态得到释放,很难抵御外界带来的诱惑,自然无法专注于学习。

2.就业环境困扰。现今就业形式复杂多变,随着先前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表二),2020年预计突破870万人,就业环境不容乐观。另外,部分学生受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认为学习并不重要,这也是造成学习动力下降,学习成绩亮红灯的原因。

三、若干思考

综合以上原因分析,改善民族高校“学困生”的学习状况,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习成绩指导层面,本专科生学习成绩差往往交织着心理问题、资助问题、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等等。因此,在民族高校建立专业的学业指导队伍是必要的,因为学业指导是高校实现个性化教育和最终留住生源的关键载体 。今后,民族高校以专职学习指导员、授课教师、导师等人员为基础,组建一批专业的、系统的、分工明确的学业指导队伍,将成为改善“学困生”状况的关键环节,成为提高“学困生”学习成绩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根据Y高校教务处官网数据整理。

[2]郑京日:《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若干思考》,《黑河学院学报》,2017年第8期,第122页。

[3]根据教育部、人社部相关数据整理。其中,2020年毕业生人数为预统计人数。

[4]耿睿、詹逸思、沈若萌:《中国高校学业指导手册》,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3页。

作者简介:

金善姬(1984-),女,朝鲜族,中共党员,黑龙江省甘南县人;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高校学业指导及民族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民族高校成因学困生
说说两种『白气』的成因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高脚竞速运动引入民族类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基于素质教育视角下的民族高校逻辑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民族高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