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学生通过高校志愿活动能深入了解国情、社会发展的趋势,积累实践经验,还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自我认识,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牢固地树立起国家主人翁责任感,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一致的,可以将其作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以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来改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志愿服务;实践教学
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要求,实践教学在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道德教育、价值导向、实践育人和创新创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2015年教育部的工作要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等精神;结合目前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改革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形式,提高其实效性非常有必要的。文章主要是从高校志愿者服务活动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和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载体来研究,揭示其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发挥社会实践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状
思政课实践教学以育人为宗旨,以学生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入实际、拓展视野、提高素质,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加深對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大学生对思想理论课的获得高。长期以来,各高校为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整体性推进做了很多尝试,但是在解决好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上,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不足。
(一)实践教学的形式单一,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目前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形式主要是根据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特点而定,大多以演讲比赛、辩论赛、历史情景剧、红色遗址的参观考察、微视频为主,特别是微视频、情景剧这些形式还是很受学生的欢迎的。但是这些实践活动要求统一,难以做到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性,满足学生个性的需求,德育的效果发挥也受到限制。
(二)教师的主导性难以发挥
实践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并达到其预定效果,教师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实践活动项目实施前,老师要明确其目的和要求,把握实践教学的要点。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启发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遵循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并对整个活动的实施具有协调、监督的作用。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应总结教学活动取得的成果,与预期的目标相比较做好分析工作,完善教学环节。教师的主导型应体现在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特别是活动实施过程中,是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的重要环节。而现有的实践活动形式却很难体现这样一个过程。
(三)学生的主体性难以实现
学生是有着活跃思维、个性多样的教学对象,要想通过实践活动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要求。学生是有实践教学需求,一方面,学生愿意通过实践活动的机会,了解国情,认识社会,发挥自己的特长;另一方面学生倾向于用专业所学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同时在实践中加深对所专业的认识,积累实践经验。而目前的实践教学活动的实现形式很难满足学生的多样化的需要。
(四)从社会环境来看,教师组织大学生深入农村、工厂、社区进行实践活动面临很多困难
有些单位对学生实践中的表现不满意,认为开展实践活动会增加单位负担,从而很难长期开展合作。实践教学的实施部门和用人单位能否长期合作,双方受益,这还需要对实践活动项目进行统筹规划。
二、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
共青团发起和推动的青年志愿者行动,一直成为率先探索志愿事业的重要力量,大学生已经成为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将大学生志愿服务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整体性推进的大胆尝试,是把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外学生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有益探索,也是对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的必要延伸。
(一)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容结合起来
基于自愿服务具备的无偿性、志愿性、公益性的特征,可以将志愿服务看成是一种以社会公益为价值取向的无私的奉献精神,从这点来看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一致的。另外,志愿服务活动范围和形式很广泛,从扶弱助残、赈济贫困、救灾抢险、社区建设以及诸多公益活动,可以发挥众多学生的特长,满足其多样化需求,这样就突破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单一的局限性,拓展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理论视野,使我们在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内容上形成一种突破。
(二)发挥思政课教师在志愿服务中的引导和管理作用
当前,高校志愿者人数在不断发展壮大,但组织管理模式还不够成熟。一则是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流动性较大,学生骨干更替较快,造成了组织发展的不稳定性;二则是缺乏专门的指导和管理。将志愿服务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发挥思政课教师在志愿服务中的引导和管理作用,有利于建立长效机制。志愿活动前期工作,教师主要是针对实践活动项目的需要,通过开设讲座、培训班对活动项目具体运作进行教育与培训;志愿活动实施中,教师应发现需求,协调资源、调整方案、强化质量;志愿活动后期,教师对活动的效果进行反馈、评估与延续,从而避免志愿服务流于形式。
(三)发挥思政课部教学优势,加强社区服务和志愿服务的结合
很多大学的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会选择和周边的社区建立系列实践教学基地,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平台。这种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方法的创新,但是目前的基地建设也存在一些不足,实践活动的内容千篇一律,缺乏新意,难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将社区服务和志愿服务结合起来,因地制宜、体现特色、服务地方的开展实践活动。学生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参与当地居民服务活动,为社区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加深学生对民情的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以后踏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和学工部门的合作,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管理和评价体系纳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范围
为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坚持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相统一,坚持智育和德育相统一,可以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管理和评价体系纳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管理模式的创新是高校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体系下提高教学质量、适应开放式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发展的需要,是实践教学的实现途径和内容上创新的保障。首先,制定详细、切合实际的实践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建立实践教学的考核体系;其次,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师资培养,引进专业教师参加实践教学,组织教师、学生两级培训;最后,建立若干专业性的社会实践基地,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协调、监督、反馈,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
(五)学校和相关部门的配合。思政课教学实践活动实施中存在师资力量有限,实践经费不足、时间冲突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校和相关部门的协调和支持
将志愿服务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进一步实现实践主体创新、内容创新和方法创新。一方面适应学生为主体关注社会现实,渴望自我激励和自我完善的需要;另一方面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突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易理解、听得进、记得住,能走进现实、走向大众、走近心灵,由感性升华到理性,促进大学生的知行统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南麒.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 苏玉菊.现代化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改革[J].皖西学院学报,2010(06):48.
[3] 周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研究[D].武汉:武汉工程大学,2010.
[4] 陈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05):82-85.
[5] 曾剑锋.志愿者活动的德育功能探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0(05):37-38.
[6] 胡凯,杨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04):29-31.
[7] 趙丽.深化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探索思政教育新形式[J].文科爱好者,2009(03):55-56.
作者简介:杨慧(1981- ),湖北荆门人,硕士研究生,武昌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