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家校协作的小学法治教育实践探索

2020-05-25 02:33钟敏李维玲刘文静
中小学德育 2020年5期
关键词:小梅家校规则

钟敏 李维玲 刘文静

摘    要   家校共育是培养新时代法治公民的必要途径。通过建立家校共同愿景,家校生活形态互补,家校主题活动互融,培养学生规则意识、训练学生行为方式和养成法治思维,从而更好地知法守法护法。

关 键 词   法治教育;家校共育;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0)05-00-03

家庭和学校是中小学法治教育的主阵地,被称为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家校协作开展法治教育,覆盖了中小学生主要的日常生活世界,有利于发挥“1+1>2”的教育效果。为此,重庆市南岸区江南小学校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以学校办学理念“跬步千里,点亮生命”和校训“走好每一步”为引领,注重学校、家庭之间的协调配合,致力于形成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教育合力,“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的无缝对接,以期培养儿童规则意识、行为方式与法治思维,用法治精神点亮学生生命。

一、“法在校园”:校园遵规,强化规则意识

小学阶段的法治教育应基于儿童视角,回归儿童生活,让儿童在可感知的生活事件中感受法律、理解法律,使法治教育变得更鲜活、具体、有效。校园生活、家庭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要场景,家校生活形态相互转化,内在的规则是相通的。现实生活中,法律规则真正被社会民众主动地遵守,更大程度上是社会个体将其转化为自身习惯后才实现的。家校协作,从课堂到生活,能让规则获得习惯的支撑,让规则真正融入儿童的生活和心灵。

规则教育是儿童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过程中最早接触的“前法律教育”。规则是公共生活领域的行为准则,它对生活在其中的人的行为进行约束和指导,以维护共同的秩序,保障每个人享有充分的自由和权利。教育部统编教材小学《道德与法治》中,涉及交通规则、小学生守则、班级规则、公共秩序等。江南小学落实国家课程《道德与法治》,做到师资、计划、课时、教材“四落实”,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经历“感知与尝试、合作与探究、展示与对话、释疑与升华”等学习过程,通过案例教学、体验实践回归儿童生活,使课堂成为联通家校社、体验真生活的魅力时空。

案例1:“规则”诞生记

“李老师,这三条规则我们做得很好啦,再制定几条吧!”道德与法治课前,几个二年级学生围着老师提议道。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学生们在课堂上经历了“班级规则诞生四步曲”,变成了规则的主人:(1)“需要规则”,夸夸我们班的优点,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2)“头脑风暴”,针对问题拟定规则;(3)“民主投票”,票数最高的三条作为最近一个月的班级规则;(4)“执行规则”,老师把班级规则写在显眼处,大家积极行动,时常比照进步情况。第一轮班级规则投票排名前三的是:举手后耐心等待,解决课堂上抢答问题的情况;课间游戏选合适的地方玩,解决教室追跑、玩耍中行为危险的问题;如厕时“一问二敲三轻推”,解决厕所门不小心撞到头的问题。学生在充分理解规则的基础上,制定规则,执行规则,亲身体验了规则的好处,切实改变了自己的言行,成就感促使他们主动要求再制定班级规则。

以上案例说明,儿童的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是社会性适应中极其重要的内容,让儿童成为规则的制定者,从而自觉、主动地遵守规则,能促进儿童社会规则意识的培养。儿童规则意识的培养离不开“课堂”,这其中既包括道德与法治小课堂,也包括校园、家庭中课堂,还包括社会生活大课堂。由教材学习小课堂延伸到校园中课堂再拓展到生活大课堂,学校设计了为期一周的入学季课程,让一年级新生经历寻找规则、了解规则、遵守规则、约定规则的过程,逐渐熟悉校园生活,遵守校紀校规,进而拓展广阔世界。

二、“把法带回家”:家庭议事,训练行为方式

学校有意识地引导家长培养孩子在家庭中的规则意识,训练法治行为方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江南小学延续了十九年的家长夜校中,“如何培养孩子规则意识”是家长必学的经典课程。通过学习,家长们意识到规则意识的建立对孩子适应小学生活、班级生活的重要性,继而主动了解如何让孩子参与家庭规则的制订,探索如何变被动的“不能这样”为主动的“我该怎样”,尝试如何在家规遵守与执行中做到人人平等。家长以身作则,孩子经历理解、练习、深化的过程,最终家庭成员建立起家庭规则意识,训练了“有规有矩”的行为方式。为了更好地培养规则意识,进行文明合理的行为方式训练,学校还联动家庭、社区开展了“遵守规则、文明行走”“公共场所、音量控制”“我爱游戏、做好朋友”等活动,这样慢慢地将法治意识融入孩子们的言行之中。

案例2:家庭“民主协商”

“丽丽,我妈妈总喜欢不停地唠叨,简直把我当小孩,真烦!”“是吗?小梅,我们家可民主了。我们家每周都有一次家庭会议,遇到大事小事,我们都要一起商量呢!”

进入三年级后,每到周末就是小梅一家最忙乱的时候。“小梅,赶快起床了,英语补习课要开始了”“小梅,怎么不把数学学具带上?上完英语课后,就是数学思维课训练……”“小梅,跟你说了多少次,看完课外书后要放到书架上去——”“小梅,快去厨房里拿碗筷,准备吃饭——”“小梅,你怎么又在看电视了,锻炼身体了吗,钢琴弹了吗?”“小梅——”不难想象,有多少个这样的家庭,就会有多少个“小梅”,也会有多少个“小梅”妈妈似的家长,这最终会养出多少个巨婴或是叛逆者呢?

丽丽家的家庭协商会是怎么开的呢?周末晚饭后,一家三口围坐在沙发上,担任本周家庭协商会会长的是丽丽爸,他拿出上周的协商计划,一边念一边勾画起来:“本周,按照计划,妈妈除了认真地完成本职工作以外,为全家买菜五次,做晚餐五次,洗衣服四次,只发了一次小脾气。我们为妈妈鼓掌!”一阵掌声后,丽丽爸清了清嗓子,接着说:“本周,丽丽按照自己的计划,认真学习,洗碗五次,倒垃圾五次。因为想买新款的文具盒同家里协商一次,主动给奶奶和姥姥打电话一次,得到语文老师的表扬一次,只有一次忘了带作业到学校去。我们为丽丽鼓掌!”最后,由下周的协商会会长带领大家拟定下一周的计划……有计划、有总结的家庭活动,有商量、有鼓励的家庭氛围无不显示出这个家的家风是多么的民主。

儿童在家中,多几分民主和谐,就少几分无理取闹;走进社会大家庭,多几分知规守矩,就少几分违法犯法,因为亲子关系是儿童社会化中最重要的关系,良好的家风建设又能促进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

“把法带回家”,其最终目的是希望在家庭层面,让家长懂法,营造出自由、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进而帮助少年儿童法治行为方式的养成。家庭中各项事务有了孩子的真正参与,意味着父母与子女可以平等协商,这种参与对少年儿童法治意识的培养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当然,民主的校风、班风和学风也是少年儿童民主协商法治行为方式的促成剂。尤其是在个人意识逐渐形成的中年级,学校积极参与区域“九九家风”项目建设,认真开展以民主协商为主要形式的班级文化建设,让“家庭的礼”“家里的信”“家园的事”“家国的情”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有效地促进学生初步树立有权利就有义务、有权力就有责任的观念,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养成文明的行为方式。

三、“以法为盾”:现身说法,培育法治思维

法治教育要重视与儿童生活的联系,关注儿童当下的生活,才能真正拉近法律与儿童的距离,让儿童感受到法律对自身生活产生的积极影响。家校协作贴近儿童生活,引导儿童在应用场景、典型案例中,以“法治”的视角观察、思考生活中的事件,以儿童喜爱的“讲故事”“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儿童去理解、辨别,增强法治意识,发展法治思维,涵养法治精神。

2020年初新冠病毒的突袭,让全体学生宅在家中。这让我们意识到,必须结合疫情防控开展家校合作法治教育。在疫情防控法治教育系列主题活动中,学校分年级设计“活动任务”和“导学任务单”。低龄段孩子开展了“关心身边的小动物”活动,进行《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学习;中龄段孩子开展了“餐桌上的蔬菜和粮食知多少”活动,了解《食品卫生安全法》;高龄段孩子通过“你说我辩”亲子互动活动,开展了培育孩子危机管理中的法治思维教育活动。

案例3:法理越辩越明

“老师,我家小孩越来越不听话了,总是你说一句,他能顶十句。”

接到高年级家长这样的“诉苦”已是屡见不鲜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学校开展的“敬畏生命,和谐共生”主题式课程综合学习中,就六年级当周的活动选题“生命之盾——争做防疫抗疫普法知识宣传员”,小辰父子俩争执起来。

父(看着手中的出门条):每个家庭每三天只允许外出一人购买生活必需品,难道这样的规定没有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这种“防疫”措施不是违法了吗?

子(抬起头来):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公共卫生事件,重庆市启动了I级响应。难道你不知道,《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五十七条明确规定: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公民应当服从人民政府、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所属单位的指挥和安排,配合人民政府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积极参加应急救援工作,协助维护社会秩序。

父:最近无论是社区还是学校都要求个人信息登记,这是不是侵犯了我们的隐私权?

子:呵呵,你还知道隐私权啊?上次你偷看我日记的时候,怎么不说我有隐私权呢?刚才,我读到《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十八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专业机构应当通过多种途径收集突发事件信息;第五十四条则指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编造、传播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置工作的虚假信息。我们有义务提供正确的个人信息!

父:你小子敢和我讲法了?

子(挥了挥手中刚做好的法治小报):我今天先在家里当当法治宣传员……

我们相信,很多家庭的成员用法律知识来维护自身权益时,都有这样你一言我一语争辩的场景,也有家长故意示弱给孩子创造学法用法机会。

“用法为盾”,让家长明理懂法,更有能力培养青少年在面对风险时独立思考和交流沟通的能力。家长们在平日的教育陪伴中,就需要有学法用法的意识。“用法为盾”,最终目的是希望少年儿童在面对违法犯罪时能有谈判沟通及审时度势的能力,努力使自己脱离险境,而不(下转第页)(上接第页)致成为悲剧的受害者。在强调个人权利的时候,才能明白除了表达自身權利诉求以外,也要懂得尊重他人、集体的权利诉求,懂得将个人利益放在社会整体视角去追求与表达,懂得从“社会人”的角度参与社会、适应社会。

在日常的校园法治教育中,学校还邀请家长中的法律专业人士,共同设计了高龄段学生“以案说法”案例辨析、模拟法庭等思辨性教育活动。通过对“校园欺凌”“家庭暴力”等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违法事件进行辨析,让孩子们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从小知法、懂法、用法;学校建立、完善了《校园申诉制度》,引导学生以法为盾,学会用法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培养法治思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建立是国家现代化治理的基础,是对公民生命的真正尊重。法治意识需要从小启蒙,规则意识需要从小培养,法治习惯需要从小养成。江南小学的法治教育实践,努力遵循儿童成长规律,把握法治教育重点,依托家校共育体系,回应“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格局,着力培养新时代法治公民。

(作者单位:重庆市南岸区江南小学校重庆  400067)

责任编辑   余志权

猜你喜欢
小梅家校规则
谈如何有效的开展幼儿园家校共育工作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校携手,共促发展
钱真的少了吗?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丢三落四
让规则不规则
不如吃茶去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合肥求职女连喝四场酒身亡老板被批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