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学校管理:以文化引领破解有效性与合理性平衡难题

2020-05-25 02:33钟罗金
中小学德育 2020年5期
关键词:制度化人性化管理者

钟罗金

摘    要  有效性和合理性似乎是学校管理中的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学校管理在追求管理效率时,难免忽视人的情感体验和人性诉求;而学校管理在强调管理的人文关怀时,又容易损害学校管理的规范和秩序。从管理伦理学的角度来看,没有人文关怀的管理是不道德的学校管理,没有有效性的管理同样是不道德的学校管理。从办学实践经验来看,发挥学校文化的管理功能是调和这对矛盾的必然选择。

关 键 词  学校管理;道德性;学校文化;制度化;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0)05-00-04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学校间的竞争也不例外。为增强学校的竞争力,有效的企业效率管理模式得到推崇,如绩效管理和竞聘上岗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慢慢发现,过于追求效率,容易造成制度化的硬性管理。于是,人性化的软性管理逐渐成为合理的选择。然而,学校实施人性化的软性管理时,又容易丧失学校应有的规范和秩序。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关注人的成长与发展是其应有之义,无论出现上面哪一种情况,都难说是道德的学校管理。

合理性是学校管理的前提和起点,有效性是学校管理的价值和终点。由于学校组织的特殊性,导致其管理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并不是两个维度,而是一个维度上的两端,抬高一端极易导致降低另一端。强调有效性,容易导致束缚过多,人文关怀缺失,合理性降低;强调合理性,容易导致管理过于放任,弱化了规范和秩序,有效性降低。二者的平衡点何在?这成为一线校长在办学中绕不过的一道难题。

一、“有效的”学校管理之觞:人的隐退

制度化管理是科层制的产物,是现代化管理的基本特征和趋势。制度化管理基于“经济人”假设,认为人是有惰性的,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只有通过制度的约束、利益的诱惑和惩罚的鞭策,组织才能约束成员的行为,实现其奋斗目标。[1]制度化管理是以系列制度为手段,协调所有成员行为以求达到高效率的一种管理方式。制度化管理使所有行为都置于组织的制度之下,所有行为都源于制度的规定,管理权威集中于制度,而不是控制在管理者的手中。制度化管理排除了因管理者的个人喜好、经验和权威的影响,使管理活动在科学、规范和理性的原则下进行,实现了管理从“人治”走向“法治”,这避免了管理者行为的随意性,保障了组织管理的稳定性和公平性。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学校是提供教育服务的场所,学校制度是维系学校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无规矩不成方圆”,学校通过规章制度来管理集体、激励先进、督促后进、纠正错误,使学校实现其办学目标,并且朝着良性方向发展。如果有章不依、执法不严,规章制度就会成为一纸空文;学校就会无法维持正常教学秩序,不能提供教育服务。从这个角度来说,制度化管理对学校至关重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学校管理者的重要职责。

然而,过于强调制度化管理的规范性和统一性容易导致师生疲于应付、循规蹈矩、丧失创造性和缺乏主人翁意识,容易产生被压迫和被束缚的感觉。制度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通过强硬的执法来维护制度的权威,从而维持学校的秩序。其后果是表面服从管理、内心怨声载道,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挥,泯灭了教师的人性和学生的天性,严重损害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成长发展。

制度化管理注重功能管理,导致重过程监控。如,在学校教学常规管理中,注重检查教师的教案是否完备是否按时上课不拖堂、是否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而不问教案的质量、课堂教学的效果和作业的质量。这种只关心应该做什么,而不关心做得如何和为什么做的管理,是很难有管理效能的。但是,这可以帮助管理者很好地规避责任和风险。即使在问责的时候,也会以一句“我已经把我该做的都做了”而把责任推得干干凈净。这实则是一种泯灭教师人性和创造性的不道德的偷懒管理行为。

另外,制度化的管理缺乏灵活性。制度化强调任何事情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是学校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规章制度无法面面俱到。学生和教师都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总会遇到和发生一些没有规定的新事情。然而,在制度化的管理理念下,遇到新问题时学校管理者容易退缩和犯难,不敢打破已有的规章制度,僵硬地按章办事。这种看似合理的照章办事,实则是一种不敢推陈出新,错失最佳解决策略的不道德行为。

制度化管理强调科层管理和部门管理。这种管理的优势是分工明确、专业性强,但是部门之间难免会有冲突;而且由于学校工作的复杂性,很多事情难以分清是该归哪个部门管;这时容易出现“踢皮球”的现象。例如,学生学习成绩不良问题,可能是学习习惯问题,也可能是人际关系问题,也可能是情感问题,还可能是心理健康或身体健康的问题等等。这时,部门之间容易出现互相推诿的情况。即使不出现推诿的情况,学校也缺乏整体工作思路。育人是一项整体工程,很多事情很难靠单一部门就能得到解决。育人更是一项良心活,这种看似不关我部门的事情,实则是一种缺乏教育良心的不道德管理行为。

二、“合理的”学校管理之误:人性的放任

人性化管理起源于管理学中的Y理论。与“理性经济人”假设相反,Y理论认为人具有劳动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而且人有主观能动性、自我实现的愿望和自我约束调节能力。[2]人性化管理强调尊重人的合理需求、理解人的情绪情感、保护人的隐私、给予人选择的自由,通过环境营造、人际调和和激励措施,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因此,人性化管理是一种亲民的、灵活的、分权式和信任式的管理方式。其最大优势是人们在受到尊重、信任和理解时会心情舒畅地接受和服从管理。

学校管理的目的是最大程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校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然而,学校管理有别于企业管理,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而不是生产产品的工厂。学校管理的特殊性体现在两点:一是学生。在学生成为人才之前,要确保他先成长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二是教师。作为知识分子,教师品德修养较高、责任感和荣誉感较强、富有竞争性、自尊心较强、比较敏感、更在乎个人形象和他人的评价。从学校管理这个特殊性出发,学校管理需要更加注重人性化管理。

然而,人性化的管理容易走向放任式和人情化的误区。所谓放任式的管理,是指有时候为了尊重人和理解人,导致不执行或打折扣执行已有规章制度的情况。久而久之,规章制度的权威性和公平性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挑战,最后走向有章不依、执法不严的放任地步。对于有些有魅力和能力的管理者来说,不至于让学校走向无规矩的混乱状态。但是必然会导致出现只认校长个人的丧失理性的片面做法。最终使学校走向无原则、只讲人情和裙带关系的人情化管理境地。放任式管理看似关注了人本诉求,实则是一种丧失学校育人功能的不道德管理行为。人情式管理表面是个人魅力突出和领导力卓越,实则是一种无组织无原则的不道德管理行为。

三、以文化人:道德的学校管理之必然选择

如何既能规避人性中的不足与惰性,又能发挥人性中优势和活力是管理中的一大难题。制度化和人性化的管理取向使管理成为了一种平衡与协调的艺术。因为制度化和人性化被置于管理的两头,要求管理者必须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达到刚柔相济、软硬兼施的境界。这种平衡的管理模式成为学校管理者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成为学校管理道德性的重要体现。因此,不少学者提出制度化和人性化的融合之路,如人性化的制度管理和基于制度的人性化管理。[3]这两种融合之路在理论上看似可行,然而在现实中少有学校管理者能够拿捏好尺度,找到平衡点。即使有些幸运的管理者能够找到这一平衡点,也要费尽心思,花费很长的时间,以致错失学校发展的机遇。在校长轮岗制度已成为常态的时代背景下,校长即使能够在一个学校找到平衡点,在另外一所学校也不一定能够找到。

既然制度化和人性化的融合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存在巨大的难度。那么,学校管理者只能另辟蹊径,从制度化和人性化的单一维度中跳出来,寻找另一个新的维度。笔者基于多年来名校长培养经验,在对多所优质学校和普通学校的对比中发现,发挥学校的文化管理功能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要把教育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校园。要达到这一效果,唯有借助文化的力量。李希贵校长也主张用文化来引领学校的未来。程红兵校长在总结学校管理的智慧时也非常强调学校文化管理,认为学校发展与学校文化建设是水乳交融关系,学校文化無所不在。那么,什么是学校文化管理?所谓学校文化管理是指学校管理者对学校文化进行挖掘、培育和营造,形成共同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从而使学校师生的行为协调一致,形成学校发展的最大合力。[4]

学校文化管理为什么能有如此大的效果?因为学校的文化管理是对制度化和人性化管理的超越。它可以实现有效性和合理性的调和。第一,学校文化本身具有导向与激励功能、约束与调试功能以及凝聚与辐射功能;这些功能本身就是管理功能。蔡元培先生说“欲知明日之社会,先看今日之校园”。可见,学校文化具有导向性。现代科学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一门学科,一种系统化的并到处使用的知识;同时还是一种文化,有它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第二,学校文化这些功能的实现,不是依靠制度的约束,而是主要依靠文化氛围的熏陶;它主要依靠学校组织成员价值认同后的自律,再辅之以外界舆论压力和制度文化的他律。这与制度化管理完全依靠他律和人性化管理完全依靠自律有本质的不同。“以文化人,润物无声,内化于心,外显于形”。可见,文化管理是有效的合理的管理,也是一种道德的管理。第三,文化管理先是软性管理发挥作用,然才会用硬性管理发挥作用;这种先软性后硬性的管理手段更加温和,超越了人性化管理强调管理者个人的亲和,而是关注群体价值观的认同。第四,文化管理是从软性管理到硬性管理,再到软性管理的不断循环过程。这样,软性管理和硬性管理不仅可以互相弥补,还能让管理持续发挥作用,提高效率和延长时间。

四、学校管理以文化人的实现

学校是传播知识、培育人才的场所。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构建学校文化是校长最重要的工作。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拥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等。[5]如何让学校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和正确合理的行为方式,是学校管理者实行文化管理中要做的事情。

1.以人为本形成民主氛围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主体,意味着不是以物为主体,不会因条件而限制人,不会因分数而伤害人。以人为主体意味着通过尊重人,在学校里形成民主的文化氛围。李镇西认为,人是学校文化的主角,学校民主管理就是对人的尊重。一提尊重人,就容易被狭隘地理解为尊重师生的人格。这只是尊重人的最低要求。尊重人还有更加广泛的含义。如,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尊重人的学习心理等等。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就要了解、接受、呵护和关爱每个学生的个性,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搭建舞台、提供机会和做好制度保障。尊重每个教师的个性,就要看到、理解和接受每个教师不一样,要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为教师的个性发展提供平台、创造机会和做好人财物保障。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就是要尊重人发展的基础、发展的速度、发展的方向、发展的最高水平的不同,需要学校管理者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尊重人的学习心理,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敏锐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规律。只有尊重人的个性、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基础上进行的学校管理,才能激发师生发展和成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才能形成民主和谐的氛围。这样的管理才是合乎教育规律的,才能使学校管理实现既有效又合理。

2.德性内生提高自控能力

在学校管理中,通过以人为主体形成民主和谐的氛围,极大化地激发了学校的活力,却也容易滋生规矩不足的弊端。如果此时求助于制度,又容易陷入强硬管理的困境。而文化的管理主张德性内生提高人的自我控制和约束能力,从制度的他律走向德性的自律。共同价值观、集体荣誉感、个人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激发可以实现德性内生的目标。石中英教授指出,学校文化作为一种组织文化,其核心是学校价值观。学校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就是价值观的凝练。学校的共同价值观和愿景是学校组织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对师生具有导向、凝聚、约束和激励等作用。无论师生如何千差万别,当他们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愿景时,心融合在一起、力往一处使。这样的学校是一个学习型的组织,是一个发展共同体。而人人有集体荣誉感的集体一定是一个团结的集体。这样学校的师生一定会为维护学校的荣誉而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还会激励师生自觉为学校发展增光添彩。另外,使命感和责任感也是非常重要的力量。一个人有了使命感和责任感,就有了激情、梦想和动力。为实现人生的梦想和价值,个体一定会成为一个自觉的人、一个奋进的人。因此,学校管理者要加强学校共同价值观、集体荣誉感、个人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培育。

3.生命立场实现自我超越

教育是为了让人成为更好的自己。教育事业是关于生命的事业。学校是一个生命的场所,处处洋溢着生命的气息。学校的教育管理一定要着眼于生命、站在生命的立场看待学校管理中的问题,才是合乎教育目的和教育规律的,才是道德的管理。因此,学校的文化管理应强调生命的关怀,关注师生身心的健康和精神的丰盈。学校文化管理强调学校管理是为了实现所有生命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自由发展和终身发展;同时,学校文化管理也注重遵循生命的成长规律、学习规律和认知规律。学校文化管理可以通过对生命价值的探索等体验式活动、对人的真善美的弘扬等宣传、对优秀校园文化的营造等行动来唤醒师生的生命自觉意识和激发他们的自觉行动,使师生内在的未被发掘的潜能完全发挥出来,实现由“人管”到“文管”再到“自管”的转变,最终实现生命的自我超越。

参考文献:

[1]田宝宏.校规工具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冲突与应对[J].中国教育学刊,2017(06):63-66.

[2]卢芳丽,梁广.学校管理改革应遵循制度性和人文性[J].当代教育科学,2011(4):14-16.

[3]陈宏友.制度化与人性化:中小学教师管理的新思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08:26(5):95-99.

[4]高益民.学校文化凝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3:1-20.

[5]郑金洲. 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10.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制度化人性化管理者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人性化护理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内科老年病实施人性化护理的应用效果探讨
窗口和镜子
取得员工信任,靠什么?
管理授权的六大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