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晨 张学萍 李昕娱 曹漫
因冠状动脉急性、持续缺血缺氧导致的心肌坏死称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多伴有持续性胸骨后疼痛、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不良症状,危及患者生命[1]。有调查显示[2],我国中青年AMI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是目前治疗AMI的主要术式,具有创伤小、安全高、疗效明显等特点,为患者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创造了良好基础[3]。临床患者功能锻炼缺乏统一的科学管理,效果有待提升。本研究探讨组建早期功能锻炼康复小组在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2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经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者,心电图出现Q波、ST段抬高及ST-T动态演变;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或I)升高;有缺血性胸痛的临床病史;心功能Killip分级≤II级者;神志、意识状态正常,具有一定认知、理解能力;年龄30~39岁;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肢体功能障碍,无法正常完成锻炼;言语障碍、交流困难;伴有严重的心肺、肝肾疾病;合并恶性肿瘤;既往有痴呆、精神病史;研究资料不全。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男39例,女22例;年龄为30~39岁,平均(35.57±3.62)岁;梗死部位:下壁26例,前壁17例,前间壁梗死10例,正后壁梗死8例;文化程度:小学4例,中学13例,专科15例,本科及以上29例。观察组男41例,女20例;年龄31~39岁,平均(35.48±3.74)岁;梗死部位:下壁28例,前壁16例,前间壁梗死11例,正后壁梗死6例;文化程度:小学5例,中学12例,专科14例,本科及以上水平30例。两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主要由患者的责任护士指导完成。(1)术后1 d内绝对卧床休息,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对术侧肢体进行被动运动,每次15 min,每天3次。(2)术后第2天仍卧床休息,但适当将患者床头抬高,角度以其主诉舒适为宜。护理人员指导其在床上进行膝关节屈曲等主动运动。(3)术后第3天。指导患者在床上完成日常活动,包括洗漱、进食、大小便等。(4)术后第4天。进行双下肢锻炼,指导患者坐于床边,双腿自然下垂,来回缓慢摆动,每次20~30 min,每天3次。(5)术后第5天。指导患者坐于床边完成四肢关节的伸、屈、旋转运动,每次25~30 min,每天3次。(6)术后第6天。护理人员协助患者进行坐位转移,每次15~20 min,每天3次。(7)术后第7天。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在病房内进行小范围行走训练,每次30 min,每天3次。住院后每2周电话随访1次,叮嘱患者定期到院复查,护理时间为3个月。
1.2.2 观察组 组建早期功能锻炼小组对患者进行指导,小组由1名主管医师、1名主管护师、3名责任护士及1名康复理疗师组成。患者具体锻炼内容均由小组讨论后决定。护理时间段为术后1周。出院后随访同对照组。具体如下:
1.2.2.1 术后第1天 (1)护理人员协助其进行四肢伸屈运动,每次3 min,每天3次。(2)进行术侧下肢踝泵运动。大腿放松,伸展下肢,而后缓缓勾起脚尖,至最大位置后保持8~10 s;缓缓将脚尖放下,至最大位置后保持8~10 s,复位;以踝关节为中心作最大限度的绕环动作。,每次5 min,每天3次。
1.2.2.2 术后第2天 指导患者双腿自然垂于床边,每次20~30 min,每天1次。床边伸、屈、旋转四肢关节,每次20~30 min,每天2次。使用床边坐便器。
1.2.2.3 术后第3天 (1)简易操。伸展四肢关节,逐步放松肌肉;身体前倾,双上肢自然下垂,前后摆动;双臂交叉放于胸前,两手分别够至对侧肩关节,然后张开双臂伸直;左右腿交替抬高60°;双手叉腰,顺时针缓慢扭动腰部。每次5 min,每天2次。(2)监护下散步30 min,每天2次。轮椅推行20 min,每天1次。
1.2.2.4 术后第4天 简易操8 min。正常速度(60 m/min)步行10 min,每天2次。监护下自行步行如厕。
1.2.2.5 术后第5天 简易操10 min。中速(90 m/min)步行10 min,每天2次。教授患者自数脉搏方法。监护下试练上下楼梯,4~5级台阶即可。鼓励在病房内小范围散步。
1.2.2.6 术后第6天 中速步行15 min,每天2次。监护上下楼梯训练5 min,每天2次。监护淋浴。
1.2.2.7 术后第7天 中速步行15~20 min,每天2次。监护下上下楼梯训练10 min;每天3次。自行淋浴。
1.3 观察指标
1.3.1 日常活动能力 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4],于两组护理前、护理后2,4,8周进行评估。该量表包含运动功能、认知功能2个维度,共18项评估条目,每项1~7分,总分18~126分。126分表示完全独立,108~125分表示基本独立,90~107分表示有条件独立,72~89分表示轻度依赖,54~71分表示中度依赖,36~53分表示重度依赖,19~35分表示极重度依赖,18分表示完全依赖。
1.3.2 生活质量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量表(WHOQOL-100)[5],于两组护理前、护理3个月后进行评估。该量表包含心理、生理、环境、社会关系、独立性、精神支柱6个领域,24个方面,100项条目,每项1~5分。计算领域均分(百分制计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1.3.3 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并记录两组3个月内出现心绞痛、心律失常、冠状动脉再狭窄患者例数,并进行比较。
2.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FIM评分比较 观察组干预2周、4周、8周后FI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FIM评分比较(分,
注:干预前后两组患者FIM评分比较,组间、不同时间点、组间与不同时间点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干预3个月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分,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心绞痛、心律失常、冠状动脉再狭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例(%)
3.1 组建早期功能锻炼康复小组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日常活动能力 本研究中,观察组干预2周、4周、8周后FI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组建早期功能锻炼康复小组在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患者中的应用可有效改善其日常活动能力。分析认为,通过小组讨论制订的训练方案相比于常规护理中由护理人员或康复治疗师单独决策、实施的方案更具有科学性,因此能有效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6]。同时,观察组采用的方案不是独立的肢体训练,如下肢踝泵运动、简易操等均包含了上、下肢及一些重要关节的综合训练,因此更有利于患者整体功能的康复,早日回归正常生活[7-8]。
3.2 组建早期功能锻炼康复小组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3个月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组建早期功能锻炼康复小组在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患者中的应用可有效提高其生活质量。分析认为,观察组通过采用小组讨论后制订的训练方案,在8周内全部达到了生活基本自理程度,这对提高其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其生理、心理状态密切相关[9]。患者的生理状态是决定其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10]。观察组日常活动能力高于对照组,其肢体状态优于对照组,这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11]。
3.3 组建早期功能锻炼康复小组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研究指出[12],康复训练并不会引起更多的并发症,反而会减少因长期卧床导致的不良症状。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心绞痛、心律失常、冠状动脉再狭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组建早期功能锻炼康复小组可有效减少患者并发症。《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13],中等强度的规律活动能降低收缩压。胡杰[14]认为,长期的运动锻炼可通过抗血栓和神经体液抑制等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从而达到血管重塑、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目的,因此可有效预防心绞痛、心律失常、动脉再狭窄等心血管事件发生,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组建早期功能锻炼康复小组在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患者中的应用可有效改善其日常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