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娜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渐融入各行各业之中,伴随着教育改革大潮,多媒体技术也融入教学活动中并已取得一定成效。基于此,将着重研究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的相关问题,探究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科;多媒体技术;应用策略
小学生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学习能力弱是困扰小学教师开展高质量教学活动的主要问题。多媒体技术的融入为小学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可以切实推动语文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因此,探索优化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多媒体技术的道路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的主要研究课题。
一、多媒体教学模式优势研究
多媒体技术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衍生技术,在教学工作中主要发挥辅助性作用,从当前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多媒体技术主要具备以下四点优势:第一,符合小学生心理特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将视频资源、音频以及图片素材融为一体的技术,通过直观的视觉以及听觉刺激,可以将小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到课堂之中。第二,切实提升教学效率。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尚不成熟,对抽象的知识接受能力较弱,而多媒体技术融入教学活动中则有效地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幫助小学生快速理解知识点,更加符合小学生学习能力,节省了大量课堂教学时间,大幅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第三,推动教学形式创新。多媒体技术是一种依托信息技术与电脑技术发展而来的技术,教师在课堂上应用多媒体技术势必会对传统教学模式造成一定冲击,推动教师创新教学形式以满足新时期教学要求。第四,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在实际应用多媒体技术时可以充分利用高新技术优势,将多种教学资源融为一体,相较于将黑板作为主要教学工具的传统课堂,教师为学生展现更加多姿多彩的世界,切实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多媒体技术融入课堂的方式研究
1.灵活运用多媒体工具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技产品逐渐走进课堂,多媒体工具就是其中一员。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容易被音频、视频等吸引,因此多媒体工具也是小学语文趣味性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1]。现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被应用得比较广泛,比如在成语故事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整理一些成语故事短片,结合短片来对成语进行讲解,通过直观的视觉以及听觉刺激,可以有效深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确保学生对知识点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而且,通过播放教学短片,可以激发学生对短片中的情节产生共鸣,这样学生可以明确在生活中如何应用成语。在语文学科其他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结合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及与作者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确保语文教学教育性和趣味性有机融合。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采取灌输式教学方法,一切教学行为都是为考试成绩服务,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掌握大量理论知识,但是完全不知道如何应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在长时间的死记硬背中被消磨殆尽,这也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弊端。为此,教师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加强对培养学生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能力的重视程度。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将课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比如借助多媒体技术营造相应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应用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相较于传统情境教学,依托多媒体技术的情境教学可以给予学生更真实的感受,切实保障学生实践能力稳步提升。
3.借助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瓶颈”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语文学科作为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中华文化的特点,重点难点极多,再加上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导致小学语文教学存在诸多困境,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大了小学语文教学困境。基于此,教师应积极扭转传统教学观念,在综合考虑多种客观因素的前提下制订符合小学生心理特征与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其有条不紊地学习语文知识[2]。为此,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丰富课件内容,通过精良的课件设计强化小学生对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理解。教师在实际课件制作过程中着重注意以下原则:第一,课件中必须包含知识重点;第二,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的形式展现知识重点,以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打破教学“瓶颈”的难度大幅降低,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不要过于依赖现代信息技术,避免信息技术限制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教学活动中融入多媒体技术对提升教学质量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势,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小学生下一阶段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丹.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J].文渊(高中版),2019(4):687.
[2]李焕勇.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运用探究[J].中外交流,2019,26(12):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