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淑治
摘 要:体育是集学生身体及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于一体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技能、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教育活动,是对青少年进行培育和塑造的一个重要过程。体育教学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社会推动着人类需求结构的变化,体育发展必将与人类社会需求密切相关。因此,现今的体育教学是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推进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作用,切实发挥体育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作用。强化学校体育要坚持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衔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体育教学;核心素养;初中生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初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学习技能、体育知识,提高运动能力,还要求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核心素养应立足学校教学体系。核心素养的校本表达是“宣示理念,达成共识,实践建构”,这种表达正适合应用于体育教学及在体育教学中实践、传授。而核心素养本身是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与能力。实践出真知。在体育教学中培养中学生核心素养是一个最佳办法,这也是顺应教育改革的趋势,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一、体育教学与核心素养的密切联系
1.体育教学是培养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途径
体育具有活动性、竞争性、技艺性、群聚性、礼仪性、国际性等特点,这使体育在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培养社会公德等方面具有特殊意义。体育能够自然而然地激发人们的荣誉感、集体观念、民族意识和进取精神等。体育对中国人民进行了很好的社会教育。从古至今,体育一直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中国古代教育家就提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御就是指现今的体育技能和锻炼。这种教育思想一直流传至今,将社会主义核心素养融入学生教学体系中。中学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最好时期和关键阶段,所以理应重视。实践出真知,要让核心素养在体育教学中大放异彩[1]。
2.体育教学为中学生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体育,究其本身来说是一门实践类课程。哲学上有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只有实践才能应对未来社会的各种复杂问题,才能顺应日益发展的社会,认清真实的社会面貌。初中生处于对未知之物兴趣浓厚的阶段,也是活泼好动的年纪,面对新鲜有趣的体育活动,便会迫不及待地尝试。在观看体育赛事时,高呼“中国队,加油”,这一声声呐喊助威,无不揭示了初中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主义精神。红色精神默默地在中学生心中种下了种子,逐渐长成参天大树,爱国主义永远挥之不去。群体活动与运动竞赛结合时,可以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交能力,增强团队意识。中学生在赛场上挥汗如雨,朝着既定目标一往无前,拼搏奔跑的身影令人耳目一新,看到了中学生的意志、毅力、冲劲,这也为以后步入社会做铺垫。
3.核心素养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的发展与教育密切联系,在教育形成獨立的体系后,体育始终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的体育不仅要使学生身体得到锻炼,身体素质得到发展,运动能力得到提高,更要培养学生活跃思维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品质,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具备的素养,同时提高身体和心理素质,以此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树立现代健康观,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交健康。未来,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培养树立社交健康,避免发生口舌之争,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培养心理健康,正确认识自己,及时调整心态,适应外界变化,不怨天尤人,怨声载道。
二、初中体育老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1.坚持以核心素养为主导方向的体育教学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力量,越来越成为国家发展的源泉。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中坚力量,特别注重文化教育,却把文化课当成了主攻方向,全面发展变成空谈。体育老师作为实践类型的老师理应身先士卒,做到学习体育不仅是为了冲刺高考,也是让学生全面发展的本分,体育教师要带学生参加各种校园活动,鼓励学生积极进取,踊跃参加各种活动,培养中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奋勇前进的拼搏精神。
2.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衔接
体育教学不仅要在课外进行,还要在室内进行,室内可以选择教授健康生活的养成,如体育文化、体育精神、体育欣赏、体育锻炼为目标与导向等内容课程。让学生充分了解体育,学习其中的内涵,欣赏体育竞赛。当学生看到热血沸腾的运动员在赛场上奋勇拼搏的身影,庄严的赛前仪式,紧张激烈的竞赛对抗氛围及令人叫绝的精湛技艺和竞赛胜负结果等能激发中学生的荣誉感、集体观念、民族意识和进取精神,这种借助体育赛事激发的社会情感教育及它产生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教育作用是难以估量的[2]。中国女排在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等国际大赛的出色表现,使全国人民为之欢呼,足以说明体育赛事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学生的思维。
3.坚持培养兴趣与提高技能相促进
兴趣是个人力求接近、探索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职业的态度和倾向,它反映人的需求,偏重某种活动。兴趣是学习的源头,是创造新事物的条件,是释放潜能的重要基础。体育教师要教授各种运动项目,开设各种球类运动、武术、跆拳道等竞技项目,讲述世界杯、奥林匹克等国际竞赛的名人及伟大事迹。观看体育电影,如《摔跤吧!爸爸》《成事在人》《传奇的诞生》《挑战联盟者》,这些励志电影无不激发中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也间接培养了中学生的人文情怀。初中生任性爱玩,如果不激发他们的兴趣,他们会觉得枯燥无味,甚至厌倦。所以应该采取多种方式教学,以提高学生积极性。
4.坚持群体活动与运动竞赛相协调
体育老师要经常举办一些活动,如搞团建,做有意义的游戏,不仅可以增进师生关系,还可以增进同学间的友情,活跃群体思维。有些一线城市的中学可以将室内与室外娱乐型体育活动相结合,如瑜伽、体育舞蹈、乒乓球、羽毛球、台球等室内健身项目和篮球、足球、网球、轮滑等室外项目。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参加。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应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开展活动,在靠山靠水的地区可以去登山、遠足、郊游、涉水,从而掌握更多的技能和技巧。由于带有浓厚的探险色彩,所以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探险精神,达到挑战自然、挑战自我的目的。竞赛可以让人热血沸腾,群体活动让人有效放松身心,调节情绪。
5.体验欣赏不同的体育文化
体育课程并不是单独的教学课程,而是一个与社会相辅相成的完整体系。如奥林匹克运动的思想体系,奥林匹克精神品格及其宗旨和格言等,属于一个统一的范畴。奥林匹克运动宗旨具体表现为:使体育运动为人类的和谐发展服务,于友谊团结和公平竞赛中促进青年更好地互相了解,从而有助于建造一个更加美好和平的世界。同时,学校也注重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是在长期的体育教学中逐步形成的,是一种文化的历史积淀。所以加强媒体宣传力度,进行体育文化渗透,可陶冶中学生美好情操[3]。
三、初中体育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弊端
1.初中体育老师观念传统
有些初中体育老师秉持铁饭碗的思想,对待工作不认真,开展教学活动片面化,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目的不明确,没有明确的教学任务。经常采用放养式教学方法,热身完毕后,开始自由活动。体育教学中,教师是核心,学生是主体。采用放养式教学,对课堂有明确的规划,学生没有学到技能,初中生对于高考的潜在压力并没有得到释放。
2.重视实践,轻视理论
体育是一门偏实践类的课程,需要设身处地地体会、实践,但是体育老师只注重学生运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提高,严重忽视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情绪健康、心理健康。随着经济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教育体系也逐渐改革,新课标改革要求把立德树人观念落实到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也是培养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是在实践活动中约定形成的,体育教学也应重视学生的道德素养。
四、结语
总之,初中体育教师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将“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体育教学中,灌输到中学生的思想中。利用实践活动及科学理论知识,如观看体育电影、竞赛,切实做好体育欣赏,使中学生能在巨大的压力面前前进,实现美好理想。做到四个坚持:坚持以核心素养为主导方向的体育教学,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衔接,坚持培养兴趣与提高技能相结合,坚持群体活动与运动竞赛协调发展,核心素养是我国教育体制不断深化改革的重要方向,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起到决定作用。在初中体育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为中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军.刍议初中体育课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读与写,2018(10).
[2]沈杰.德育教育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新课程导学,2020(29).
[3]董刚.初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中华少年,2019(15).
编辑 曾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