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建设思路

2020-05-23 03:13谢鸿江艾述华
科教导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农村学校教师

谢鸿江 艾述华

(三明学院教育与音乐学院 福建·三明 365004)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调查主要以福建省乡村小规模学校(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教师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抽取了福建省三明市、南平市、龙岩市、宁德市、莆田市、福州市、泉州市、漳州市等8个地级市下属15个县中40所最具有代表性的乡村小规模学校为样本进行调查。调查问卷主要从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现状、乡村教师职业发展情况及教师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调查。本次调查一共发放了250份问卷,回收了196份有效问卷,有效问卷率为78.4%。通过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呈现了我省农村小规模学校以及所在教学点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2 福建省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面临困境

2.1 办学规模萎缩,学生人数减少

自上世纪90年代末实施“撤点并校”政策以来,我国农村小学开始大量撤销,学生逐渐集中于城镇学校。相关资料显示,从1997年到2010年间,全国共减少了371470所小学,其中农村小学减少了302099所。[1]福建省撤并农村中小学校点在4000个以上,目前仅存乡村小学2161所。[2]不仅学校数量的减少,近年的可查数据显示乡小学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减少。如福州永泰县葛岭的布边小学,学校只剩下了1个学生,在苦撑了1年之后,最终被撤销;建瓯市吉阳镇原本有12所小学,随着生源减少,目前只剩下了巧溪、胜利、大夫等5所小学;邵武市大埠岗镇溪上村的山村小学,仅有一名老师以及两位学生。虽然近年来“撤点并校”政策放缓或停止,二胎政策的全面开放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乡村小学的消亡速度,但如不采取相应挽救措施,乡小规模还将萎缩。

2.2 学校基础设施薄弱,办学条件差

办学规模在日益减小的同时,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办学条件也普遍较差,基础设施不足。从所调查学校情况上看,97.6%学校拥有可用操场,但篮球架以及乒乓球台等运动设施的概率为73.4%,还有5%受调查者表示没有任何的运动设施;图书室的普及率为62%,但其使用率却很低,经常使用率仅为14.7%,极少使用或不开放的高达48.8%。此外,对于图书室的图书数量、类型,有64%的受访者认为不够丰富,不能满足需要;多媒体设备的普及率为30%;食堂卫生安全概率为93.3%;拥有室内厕所概率为95.5%,具体可见表1。

表1 基础设施统计情况

2.3 文体活动开展率不高,副科课程开设不足

从文体活动与课程开设情况上看,调查学校的文体活动偶尔开展率为75.3%,不开展为13.5%,经常开展11.2%;语文、数学、英语课程开设率较高,设置率为100%、100%、98%;美术、音乐课程设置率较低,分别为65%和47%;开设率最低的课程是科学信息技术,仅为14.8%。具体可见表2,表3。

表2 文体活动开展调查情况

表3 课程科目设置率调查情况

2.4 优质师资匮乏

教师是学校里必不可少的成员之一。目前,乡村小规模学校的优质师资不足,表现在两个方面:教师学历以及高职称教师数量。

从本次调查数据上分析得出,受调查学校教师的学历主要以大专学历为主要组成部分,占比67.5%,少部分本科,占比为13.5%,具体可见表4;再从教师职称调查情况来看,占主导地位的为小(中)三级,小(中)二级,其中小(中)三级,小(中)二级共计占比83.8%,一级或者高级老师稀少,共计占比16.2%,具体可见表5。

表4 教师学历调查情况

表5 教师职称调查情况

2.5 教师离职意愿强烈

大部分老师认为到城区发展是最好的选择。此外大多数受调查教师表示之所以会选择前往乡村任教60%是非自愿因素,即未能找到合适工作,强制安排或想以乡村教师为跳板等。特别是对年轻教师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其未来职业规划中,74.8%的年轻老师抱有转校倾向,转校方向多为县城直属小学。10.2%的年轻老师表示愿意继续留在乡村任教,剩余15%呈观望态度,视实际情况而定,具体可见表6。

表6 教师未来职业规划

3 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困境成因分析

3.1 经费不足导致学校办学条件落后

几乎所有乡村小规模学校所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经费不足。一所学校所获得的经费,除了发放教师的工资外,还需要维持学校教学活动、后勤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费用。[3]但是,大部分乡村小规模学校所获得的办学经费,能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非常有限,因为目前我国公办学校的经费拨款采用的是生均定额模式,即中央政府制定生均定额模式的底线,地方政府根据其财政能力进行判定是否增加额度。虽然中央自2007年起便加大投入,不断上调经费基准定额,且不足100人学校的经费按100人来计算,但经费底线终究是底线,教育经费的投入更多的是依靠当地政府的财政能力。目前我省GDP已经进入全国前十,但经济发展地域性偏差仍然比较大,发展不平衡,有的县市经济发展不如本省其他县市,财政收入相对更低,于是对乡小投入也不如发展快速的地区。微薄的经费对于本就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的乡村小学无异于杯水车薪。

此外,乡村学校的公用经费大多由乡镇中心校负责管理,而中心校虽然采取“集中记账、分校核算”的方式管理经费,但拨款多少经费给乡村小学,并没有严格的文件规定,这就造成了一些中心校没有按规定标准足额拨付给农村小规模学校,常把村小、教学点的经费截留下来用于自我发展。[4]经费源头的不足加上中途截留,导致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落后。

3.2 城镇化进程以及家长观念的改变导致乡村小学生源日渐萎缩

当前,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全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农村人口源源不断流入城市以赚取相比于农村务农更多的利益。农村父母进城务工往往会携带子女一同前往,既方便照顾子女,又能借助政策使子女进入教育资源优越的城镇学校。而且,随着人民生活越来越好,人们的思想观点也在不断改变。家长考虑的已不再是吃饱穿暖,而是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哪里教育有优势,就把子女送到哪里学习。即使在农村小学学习的孩子,其家长们也经常给他们传输一个观念:“学习就是为了离开农村”,他们希望孩子成材后不再回到农村过着收入微薄的生活。农村学生被家长带入城市,学生成材后又不愿前往农村,长此以往,农村学校学生人数越来越少,而城镇学校却出现“巨型班”“超额班”,造成教育资源的紧张。

3.3 乡村条件较差导致教师人才流失

条件差,主要指两个方面:乡村经济条件较差,乡村职业条件较差,这两方面导致了教师人才的流失,“人才不愿来,来了不愿留”成为普遍现象。

(1)乡村经济条件较差。乡村经济在国家的调度下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相比城市却还有很大差距。经济物质条件的满足能给人带来幸福感,但乡村经济条件落后,商品流通闭塞,休闲娱乐以及基础设施的不足,再加之乡村本就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等不利因素均阻碍了优秀教师人才追求美好便利生活、渴望广袤发展前途的愿望。

(2)职业条件较差。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在职称制度的裹挟下发生的,是教师个体职业生涯规划与职称制度互动的结果”。[5]对于优秀小学教师来说,他们有着强烈的学习以及职称的提升愿望。目前乡村小规模学校的职业条件较差,不足以满足教师个人发展学习的需要,图书室不健全,藏书种类不丰富,现代信息化技术涉及范围狭窄等基本条件不足加大了教师提高自身素质以及职业道路的难度。而且由于农村孩子基础较弱,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不容易,诸多因素给教师造成了较大的压力,造成部分教师感觉教学累且枯燥,产生职业倦怠,倦怠一旦产生便会耗损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精力,越教越累。

4 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措施

(1)改善办学条件,明确中心校权责。要根据《福建省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实施意见》文件要求,不断加大经费投入,改善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办学条件,逐步实现“乡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音体美设施设备和教学仪器、图书配备,设置必要的功能教室”建设目标。[6]要加强对中心校经费使用的监督监管,实行严格的公示、申诉和追责制度,保障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权益不受侵害。可尝试实行“一校两区”的管理体制,选派中心校教师担任乡村小规模学校校长,并给予校长必要的权力空间,以实现“本校事务本校管理”的目标,[7]确保国家保障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政策得以有效落实。

(2)建设、留存优质教师队伍。建设优质教师队伍,一靠引进,二靠培养。引进之法能在短时间内较为快速的解决乡村小规模学校优质师资不足的问题,但其缺点也很明显,优秀教师无法长久留存于乡村,只能作为权宜之计。当然,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发布硬性要求,如教师评优评先或获得特殊荣誉时需要相关乡小从教经历经验,从而引导部分优秀教师进入乡村小学任教。培养之法便是对有意向进入教育行业的人员进行符合时代趋势的高质量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可以针对教师不同的需要选择多元化、个性化的培训方式。[8]从长远角度来看,把优秀教师留在乡村是更为关键。乡村学校要想留住优秀教师,光靠行政命令是行不通的,要通过大幅度提高乡村教师经济待遇、更多的外出参与术交流机会、颁发特殊荣誉等手段,不断提高乡村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幸福感和成就感,激发出教师自愿留在乡村学校工作的内驱力。

(3)追寻基础教育的价值原点,坚持特色办学。当前大多数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理念,就是以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为中心。然而,由于农村孩子起点低,且家庭教育环境和学校学习环境都无法与城镇学校相提并论,如果比拼学生的学业成绩,乡村小规模学校将成为弱势的一方。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的根本标准”。因此,乡村小规模学校必须重新追寻基础教育的价值原点,坚持以“为学生做人打好基础”为根本出发点。努力改变乡村学生“读书就是为了逃离农村奔向城市”的价值观,充分利用乡村地域文化和区域环境资源,追求特色教育,办出乡村特色,成为满足农村学生发展需求的高水平高质量教育。

(4)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数字资源全覆盖。数字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潮流和趋势,其优点是生动形象,方便快捷。数字信息化以及互联网的全覆盖,既能使乡村小学学生通过广袤的互联网了解世界,了解时事,共享现代化成果,也能使在任的乡村教师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充分利用远程视频互动系统,“进行城乡教师协作教研和区域内教师协同调研”,[9]“组建教师协作研究共同体,方便教师们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由此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10]

猜你喜欢
农村学校教师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学校推介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圆我教师梦
赞农村“五老”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