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峰 孙 颖
(山东财经大学燕山学院 山东·济南 250202)
2019年2月13日国务院公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力在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方案指出“2022年,一大批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因此,本科高校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大势所趋,逐步向应用型转型是时代的鞭策与潮流。对此,本科高校需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并合理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以便有效评价办学质量。
(1)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发展滞后。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培养具备理论与职业技能双重型高级人才为主体的高等教学模式。它是区别于传统普通本科教育的又一时代性创新,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相比我国,国外发达国家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历经不同的发展阶段,直至走向成熟,使应用型高等教育大众化。同时,其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也成熟完善。而我国不仅在应用型本科教育方面起步较晚,同时采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高等院校其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方面也显得比较落后,体系构建发展相对迟缓,发展滞后。因此,在尝试构建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上,应结合我国各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现状、发展速度及发展规模,取国外优秀高校有效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模式之精华,逐步构建出适合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2)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应用型本科教育相对于普通本科高校而言具有区域性、目标性、应用性等职业特点,以全面培养技术技能型高级人才为办学模式。因此,在构建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时,应有必要与普通本科高校区别开来,构建并完善符合应用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而我国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构建中存在许多不足,没有专门独立属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是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亟需改进之处。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汲取职业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与普通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经验上,逐步制定出适合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制定其适当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首先,从评价主体的角度出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应基于多元化评价主体的类型。应用型本科注重以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因此,相比传统普通本科教育主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评价体系而言,应用型本科的评价主体应是多元化的,除教师与学生两大评价主体外,政府、校企合作企业、学生家长等均可作为评价主体参与其中,集各评价主体其优势,构建综合性、效益性、客观性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如表1为各大评价主体类型的选择及其对应评价指标的构建,并列示出具体评价特征以将评价指标具体化。
表1 评价主体及评价指标构建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是多因素、多指标的集合体,主要由评价指标系统、权重系统等构成。
(1)评价指标系统。基于相关文献内容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确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以适应职业能力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主要包括整体办学、专业设置、教学师资、人才培养及人才发展这五个一级指标,以及具体的16个二级指标,如表2所示。
表2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2)权重评价系统。基于评价主体及评价指标的构建后,为各个评价指标评价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显得尤为重要。从评价主体角度,对不同评价指标的认知及理解具有差异性,因而对评价指标所赋权重不尽相同,主观性较强。多数情况下,可以采取层次分析法及德尔菲法等多种权重评价方法,以应对不同评价主体下对评价指标进行科学性赋值。
(1)定性与定量分析法的结合。首先,定性分析法的使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专业素质、教学特色、教学计划、教学组织等课使用定性分析法进行评估。在学生管理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学习氛围建设等可使用定性分析法加以衡量。再者,定量分析法的使用。在上述评价指标系统的构建中,例如在师资队伍指标中,教师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外聘数量、学历水平、师生比等均可利用定量数据加以分析。在实践实习指标中,开设的实验教学课程数量、校企合作办学数量、实验实训基地及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数量等均可使用定量客观性数量加以统计。定性分析虽主观性强,但具有灵活性。定量分析虽客观性强,但缺乏变通性。因而,采取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具体评价指标加以赋值,其评价结果更具全面性及说服力。
(2)内部自我评估与外部专家实地考察相结合。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有效评估,除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对其自身做出客观评估,外部教育专家对其进行实地考察同样是做出客观评价重要的方式方法。首先,院校进行自我评估。通过建立自我评估机制,对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进行及时自我反思并及时纠正,起到自我约束的作用。再者,外部专家通过掌握院校人才培养的实时资料,通过“听、看、查、议”来检查监督院校的实际办学水平及人才培养的实时情况,使得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真正用到实处,发挥其有效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