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树林,尹若男
(黑龙江大学 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近来,“决胜”一词高频出现,如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他如“阻断代际传递,决胜脱贫攻坚”“中国共产党领导决胜民族复兴”“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等,然而很多人并不清楚它的意义和用法。《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对其释义为:“动词。决定最后的胜负:~千里之外。”[1]该释义不足以对现在的种种用法做出明确的解释,所以对“决胜”一词进行细致的考察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对北京大学中国语言研究中心语料库(以下简称“CCL语料库”)中“决胜”的古代和现代语料进行定量考察,全面梳理其从古至今意义及用法的发展演变,并分析其原因,同时据此判断近来的高频用法是否准确合理,最后对《现代汉语词典》等词典的编纂提出一定的建议。
“决胜”在古汉语中就已经产生,其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吴起的《吴子兵法》,共两例。
(1)昔之图国家者,必先教百姓而亲万民。有四不和: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陈;不和于陈,不可以进战;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吴子兵法·图国》)
(2)然则一军之中,必有虎贲之士,力轻扛鼎,足轻戎马,搴旗斩将,必有能者。若此之等,选而别之,爱而贵之,是谓军命。其有工用五兵、材力健疾、志在吞敌者,必加其爵列,可以决胜。(《吴子兵法·料敌》)
这两处“决胜”都义为决定胜负,在句中作谓语。此两例都是用于战争,根据语境,都有[+最后,最终]的含义,所以也可以说是“决定最后的胜负”。
西汉时,“决胜”继续保持原本的含义,如:
(3)若道河内,倍邺、朝歌,绝漳、滏之水,而以与赵兵决胜于邯郸之郊,是受智伯之祸也。(《战国策·魏三·魏将与秦攻韩》)
(4)兵之所隐议者,天道也;所图画者,地形也;所明言者,人事也;所以决胜者,钤势也。(《淮南子·兵略训》)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决胜”的语义也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如:
(5)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史记·高祖本纪》)
在军帐之内筹划作战策略,就能在千里之外的战场上决定最终胜负。这里“决胜”仍然是决定胜负。此处是形容将帅雄才大略,指挥若定,所以“决胜”似乎也可理解为“决定最后的胜利”,语义略模糊。后文我们会提到,不同成语词典中对其释义也存在分歧。
既然能够决定最后的胜负,就能够决定最后的胜利,也就自然能让自己一方取得最后的胜利。所以东汉时,“决胜”产生了新义“取得最后的胜利”,如:
(6)纷纷翼翼,波涌云乱,荡取南山,背击北岸。覆亏丘陵,平夷西畔。险险戏戏,崩坏陂池,决胜乃罢。(《七发》)
(7)强者以决胜为雄,弱者以诈劣受屈。(《后汉书·列传·党锢列传》)
自此,“决胜”有了两个含义:1.决定最后的胜负(以下简称“胜负义”);2.取得最后的胜利(以下简称“胜利义”)。
根据我们考察,在汉代,即“胜利义”产生之初,“胜负义”的出现频次还高于“胜利义”,前者8次,后者4次。也许是为了避免“决胜”两个含义同时存在而可能造成的混淆,西晋时陈寿《三国志》中出现了“决胜负”和“决胜败”来表示决定胜负。
(8)布开城门,将兵就汜,言“且却兵,但身决胜负”。 (《三国志·魏书·吕布传》)
(9)彧以为“绍悉觽聚官渡,欲与公决胜败。” (《三国志·魏书·武帝传》)
之后各个朝代两个含义都稳定发展。虽然“决胜”最初的含义是“决定最后的胜负”,但“胜利义”的比例逐渐增大,慢慢超过“胜负义”,其在古代汉语时期的词义情况如下:
表1 “决胜”在古代汉语时期的词义
古代汉语中,“决胜”共出现295次,其中,“胜负义”101次,“胜利义”194次。虽然有“决胜负”和“决胜败”的存在,但“决胜”的“胜负义”仍未被淘汰,一方面,“胜负义”是“决胜”的本义,在表达此种含义时,“决胜”比“决胜负”“决胜败”更经济简洁;另一方面有时需要用双音节的“决胜”来满足音节韵律的要求,所以“决胜”的“胜负义”一直稳定地保留下来直到现代。
“决胜”开始时常由介词“于”介引处所成分,即该动作行为所发生的地点,但后来由于韵律要求等种种原因,介词“于”常常省略,这也是古汉语中一种常见现象。[2]如:
(10)为将则海内无尘,处文则决胜千里。(《唐代墓志汇编续集》)
“决胜”从开始产生到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无论是“胜负义”还是“胜利义”,都只用于军事战争,常与“千里”“疆场”等处所词搭配,有时也可以与时间词搭配,如:
(11)中国安宁,忘战日久。良骑野合,交锋接矢,决胜当时,戎狄之所长,而中国之所短也。(《后汉书·列传·南匈奴列传》)
后来也可与其他词搭配,用于非军事战争的其他领域。如:
(12)争雄笔阵,决胜词锋,运陈平之六奇,飞鲁连之一箭。(《江表志》)
“决胜词锋”即在词锋方面一决胜负。
此外,还出现两个“决胜”带受事宾语的用例。如:
(13)纵大知见。耀大法眼。不动本际。决胜魔军。(《古尊宿语录》)
(14)己酉,诏文武臣僚能决胜强敌恢复境土者,赐功臣号。(《宋史·本纪·卷二十八》)
佛教中把烦恼比作“魔军”,例13中的“决胜魔军”即“决胜烦恼”。这两例中的“决胜”在意义上有点类似于“战胜”,是“决胜”带宾语而构成动宾短语。
古代汉语中的“决胜”可表示“决定最后的胜负”和“取得最后的胜利”两种含义,多用于军事领域,以与时地成分搭配为主要用法,其后的介词“于”常可省略,后“决胜”的使用范围也扩大至其他领域,可带人或物等体词性宾语。古汉语中产生了一些固定搭配:“决胜千里”“运筹决胜”“决胜运筹”“帷幄决胜”“决胜帷幄”等。
现代汉语中的“决胜”仍然具有古代汉语中的“胜利义”和“胜负义”,广泛运用于战争、比赛等诸多领域。
1.“胜负义”
表示“胜负义”时,多作定语,常用于各类比赛中,如:
(15)决胜的第三局,李心意攻势有如崩岩坠石,李廷顺阵脚大乱,连连失误。(1994年报刊精选)
(16)中国选手陈莉继昨天与韩国的金银河战成1:1平后,今天在决胜盘的比赛中,以2:6负于对手。(1995年《人民日报》)
此外,比赛中还有“决胜球”“决胜剑”等。非比赛中作定语的如“决胜阶段”“决胜期”等。
此义的“决胜”也可作谓语,如:
(17)世界女子围棋赛芮乃伟与丰云今日决胜。(1995年《人民日报》)
(18)两人本已化敌为友,后来却又因爱成仇,约在这终南山上比武决胜。(《神雕侠侣》)
现代汉语中,“决胜”共出现1032次,其中,“胜负义”817次,“胜利义”215次,二者使用比例与古代汉语中相差较大,我们认为这与“胜负义”常用于比赛之中作定语构成“决胜局”“决胜赛”“决胜球”等有关,我们所考察的语料中,来源于报纸上新闻报道的占多数,所以有很大一部分的“胜负义”属于此种用法,从而造成了二者比例上的此种差距。
2.“胜利义”
表示“胜利义”的“决胜”用法较为复杂,可以作定语,如:
(19)风险越大,机遇越多;机遇越多,决胜的系数也就越高。(1994年报刊精选)
可以光杆形式直接作谓语,但比较少见。如:
(20)段正淳虽知集王府中的人力,未必不能截下这些人来,但儿子落入了对方手中,投鼠忌器,难以凭武力决胜,何况眼前这对师姊妹均与自己关系大不寻常,柔声道:“宝宝,你……(《天龙八部》)
也可以后加时地补语,其中的时间和地点由介词“于”引出,这与古汉语中的用法一脉相承。如:
(21)19日开始的工商领导人峰会将持续3天,今年峰会的主题是:“决胜于全球化时代:工商界的新挑战”。(2004年新华社)
(22)在主题为“决胜于中国”的全体会议上,播放了克林顿向《财富》论坛致词的录影带。(应用文《WTO与中国》)
“决胜”还可以带宾语构成动宾短语,既可以带体词性宾语,也可以带谓词性宾语。
带体词性宾语的又分为几种情况:
第一,宾语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和时间。如:
(23)战略决战阶段,他在总前委书记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决胜淮海,挥师渡江,随后又率部对国民党军实施战略追击,解放了华东地区及沿海众多岛屿。(2000年《人民日报》)
(24)共创中国品牌 决胜国际市场(2000年《人民日报》)
(25)这些重要论述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极大推动力,也是我们抓住机遇决胜信息时代的伟大思想武器。(2000年《人民日报》)
除此之外,还有“决胜中原”“决胜鲁西南”“决胜市场”“决胜中国”“决胜战场”“决胜未来”“决胜二十一世纪”“决胜2007”“决胜长远”等,这一用法也是从古汉语中沿用下来的。
第二,宾语表示动作发生的范围,相当于“在……中/上/方面决胜”。如:
(26)加快改革步伐 决胜攻坚战役 宁夏国企基本实现改革脱困目标(2001年新华社)
(27)作为新时期的军事指挥员,仅有忠诚和勇敢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一个装满科技知识的头脑,有决胜现代化战争的高强本领,方能不辱使命。(2001年新华社)
以上两例可理解为“在攻坚战役/现代化战争中取得最终胜利”,此处的“决胜”在意义上有点类似于“打赢”(我们只能说在意义上类似,因为“决胜”是动宾结构,“打赢”是中补结构。),在“攻坚战役”“现代化战争”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也就相当于“打赢”了这些战役。
(28)当历史再次向中国每一个阶级和政党,提出如何挽救国家危亡的紧迫任务时,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民族的希望,在中华民族伟大抗战中砥柱中流,决胜全局。(2001年新华社)
(29)因此,韩国朝野都将支持迁都作为争夺政治地盘和决胜国会选举的力器。(2004年新华社)
(30)这个时候,就是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关键时机了,同学们一定要把握好,才能决胜高考语文。(网络语料)
(31)写作文之前审好题并且紧扣命题意图,这是考场作文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决胜作文的法宝。(网络语料)
例28可理解为“在中华民族伟大抗战这一全局中取得最后胜利”;例29可理解为“在国会选举中取得最后胜利”;例30可理解为“在高考语文中取得胜利”;例31可理解为“在作文方面取得胜利”,这与例12情况相同。
第三,宾语表示动作行为连及的人,是受事宾语。如:
(32)决胜千人后的猛将――叶江川(2001年新华社)
此处的“决胜”类似于古汉语中的例14,意义上有点类似于“战胜”,“千人”是其对象。
第四,宾语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是结果宾语,如:
(33)搏斗以决胜出一只雄性藏羚羊对一群雌性藏羚羊的占有权为终止。(2003年新华社)
“决胜”也可以带谓词性宾语,如:
(34)在这样的情况下,预装正版Windows在某种程度或许成为了PC厂商决胜政府采购的一个先决条件。(网络语料)
“政府采购”是一个主谓短语,可理解为“PC厂商在政府采购这件事上取得最终胜利”,即“PC厂商取得了政府采购的最终胜利”。
在现代汉语中出现了“决战决胜”的搭配,“决战”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释义为:“动词。敌对双方使用主力进行决定胜负的战役或战斗。”[1]而“决胜”表示“取得最后的胜利”,“决战”与“决胜”连用,即为“与敌方进行决定胜负的战役而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所以“决战决胜”可以表示集中力量做某事,从而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在我们考察的语料中,其最常见的用法是作定语和以光杆动词形式直接作谓语。作定语如:
(35)各级领导同志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拿出决战决胜的信心和勇气,全力以赴打好关键年的最后一仗。(1994年报刊精选)
(36)因此,在扶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最关键的措施就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尽快促出成果,促出效益。(1994年报刊精选)
(37)各地立即行动起来,强化各项防治措施,确保棉铃虫防治决战决胜,全力以赴实现3年治理目标,夺取今年棉花丰收。(1995年《人民日报》)
(38)切切不可有任何侥幸心理,务必始终保持高度警惕,严防死守,决战决胜。(1998年《人民日报》)
据上文所述,“决胜”以光杆动词形式直接作谓语的情况较为少见,我们认为,这与“决战决胜”的产生及使用是有很大关联的。
此外,我们也发现了一例“决战决胜”带宾语的用例:
(39)从二期水位涉及的重庆市涪陵区顺长江而下,千里库区如今到处都是决战决胜135米“防线”的场景:大搬迁、大安置、大清库工作如火如荼……(2002年新华社)
现代汉语中的“决胜”仍沿用古代汉语中的两个含义,广泛运用于战争、比赛、经济、学习等诸多领域,其用法和功能大大扩展,尤其体现在宾语类型方面,古代汉语中“决胜”的宾语均为体词性成分,而在现代汉语中,其不仅体词性宾语语义类型增多,也可带谓词性成分作宾语。
Lakoff&Johnson(1980)认为隐喻作为人类思维方式的一种,是人类概念系统的形成所依靠的重要认知手段。“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情或经验去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情或经验,……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式的。”(1)Lakoff.G.P & M.L.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1.其基本运作机制是由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投射。Lakoff & Johnson(1980)所举的第一个概念隐喻的例子即“ARGUMENT IS WAR(争论是战争)”,也叫结构隐喻。[3]不论在英语还是汉语中,“战争隐喻”(也叫“军事隐喻”)都是一个经典的、普遍的概念隐喻。[4]
战争与人类社会密切相关,纵观人类历史,从古至今,战争文化一直贯穿其中,战争属性是人类社会的属性之一,中华民族也不例外,战争域成为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基本方式之一,其种种特性便通过概念隐喻的过程投射到其他认知域中。概念隐喻理论认为,同一始源域可以映射到多个目的域。[5]“战争隐喻”不只局限于“争论”,而是广泛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爱情”“比赛”等。战争域中的“斗争”“输赢”等意象图式系统地投射到诸多概念域上形成了“战争隐喻”。“进攻”“防守”“进军”“偷袭”“反击”“备战”“应战”等本都是军事用语,现广泛运用于人类生活之中。“决胜”也是如此,开始只能用于战争领域,后由“战争域”投射到其他领域,其隐喻发生的概念基础是这些领域都如同战争一样,都有胜负之分。如例17、例26和例30,分别构成“世界女子围棋赛是战争”“宁夏国企改革脱困是战争”“高考是战争”的隐喻概念。隐喻在“决胜”的发展演变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决胜”产生于战国时期,彼时社会处于动荡变革中,战争频发,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也在逐步发展成熟,战争自然要分胜负,所以语言中也需要相应的表达,表示“决定最后的胜负”的“决胜”便产生了,之所以用“决胜”而不是“决胜负”或“决胜败”,这是以一面来代替两面的用法。现代汉语中也存在这种现象,如“人道主义灾难”中的“人道”和“人道主义”是指“人道不人道这方面”和“人道主义不人道主义这方面”,用肯定形式代替表达一个上位概念。再如哲学分支学科之一的“美学”,该学科的研究对象是正负美,应是正负美学,但其名称中却未加上“丑”字,或是干脆叫“正负美学”。因为在“美”与“丑”的对立中,“美”是多义,“丑”是少义,当二者需要取其一来代表时,自然取“美”,即取多义、肯定意义、积极意义,这是符合语言逻辑的。[6]“决胜”最开始产生时,许是受到韵律等因素的制约,便以正面代替正负两面。之所以选择正面的“胜”而不是负面的“负”或“败”,与语用频率和人的认知心理相关。根据CCL语料库,在“决胜”产生之前,“胜”的使用频率高于“负”或“败”,“胜”是多义,“负”或“败”是少义。Boucher&Osgood(1969)提出“乐观假说”:即人总是倾向于生活中光明、乐观的一面,而不是黑暗的、悲观的一面。(2)转引自沈家煊《语用·认知·言外义》,《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年第4期。沈家煊(1997)认为从认知心理上讲,偏向正面是人的一种常规心态。[7]这就要求人们在交际中尽量避免或减少不愉快的话题和表达。在战争中,人们一决胜负的目的以及所期望的结果自然都是胜利,所以采用“决胜”而不是“决负”或“决败”。后来“决胜”的“胜利义”的产生,也与人的认知心理密切相关,同时,语用频率仍在起作用。根据我们对CCL语料库的考察,在“决胜”由“胜负义”发展出“胜利义”的这段时期内,“胜”的使用频率高于“败”和“负”,再加上用来表义的字形本就是“胜”,所以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促使“决胜”含义的产生与发展。
我们通过对“决胜”一词意义及用法的全面考察以及其发展演变原因的分析,来对现在高频出现的用法的合理性进行判断并给以解释。十九大报告中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英文翻译为“Secure a Decisive Victory in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and Strive for the Great Succes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这里“决胜”译为“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是“决胜”后带谓词性宾语。“决胜”后带谓词性宾语的用法上文我们已经有所提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为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如同一场战役,“决胜”即在这一战役中取得最后的胜利,“最后的胜利”自然是决定性的,所以十九大报告中将其译为“决定性的胜利”。因此,“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用法是完全合理的。
与此同理,“阻断代际传递,决胜脱贫攻坚”(《陕西日报》)“中国共产党领导决胜民族复兴”(《新华社》)“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央广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国网》)等同样是合理的表达。此外,“决胜全面小康必须坚定不移打赢脱贫攻坚战”(《朝阳日报》)这一用例也能够对我们的上述分析加以印证。
《现汉》从1960年的试印本中就收录了“决胜”一词,释义为:“决定最后的胜负:~点|~千里之外|现代的战争,决不是单纯的军事上的~。”[8]1978年的《现代汉语词典》(第1版)删除了部分例句,将其重新释义为:“决定最后的胜负:~千里之外。”[9]之后历经6次修订,该释义仍一直未变。根据我们的考察,“决胜”在现代汉语中的词义和用法与之相比都更为丰富,《现汉》中的释义还不够全面。
此外,我们考察了四部成语词典,其中都收录了“决胜千里”,但释义上却有不同。戴钦祥主编的《中华成语辞海》[10]、朱祖延主编的《汉语成语辞海》[11]和梅萌主编的《汉语成语大全》[12]中都释义为“决定胜负于千里之外”,而《成语大词典》编纂委员会编的《成语大词典》[13]释义为“指在后方制定作战方案就能决定前方的胜利。形容将领善于谋划指挥。”四部词典中都举了《史记》中的“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或“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用例,《中华成语辞海》《汉语成语辞海》以及《成语大词典》中也都以《流星马》中的“大度豁达义气深,决胜千里辨输赢,纳谏如流招贤士,不弱田文慷慨心。”为例,但释义却存在不同。
由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作为我国编纂水平最高、影响力最大的规范化词典之一,《现代汉语词典》对于“决胜”一词的释义并不十分恰当,对于“决胜千里”一词的释义,四部不同的成语词典也存在差异。词典是供人们查检以释疑解难的工具书,其编纂会对使用者的使用产生很大影响,如果释义不能完全符合语言事实,便不能很好地发挥其指导作用,所以词典编纂必须要做到足够准确。韩敬体认为,词典的释义需要遵循完备性、精确性等原则。一部大中型语文性词典释义时应如实表现出词语的全部含义,不可缺漏。释义要精确,必须从充足的语言材料入手,深入分析,反复琢磨,进行科学的归纳、抽绎,将词义准确无误地表示出来,切忌空泛和笼统含混。[14]我们通过对CCL语料库中“决胜”语料的全面考察,认为上述几部词典在“决胜”一词的释义上还值得商榷,应增加“取得最后的胜利”这一义项。
“决胜”一词从古至今,在起初“胜负义”的基础上又发展出“胜利义”,由体宾动词发展为体谓宾动词,意义和功能都有所扩展,目前已经成为一个高频词语,广泛运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甚至作为关键词出现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词典的编纂应遵循释义的各项原则,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准确地反映语言事实,为人民大众的语言生活起到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本文通过对“决胜”意义和用法的全面考察,以期对词典,尤其是《现代汉语词典》中“决胜”一词的释义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