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立场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本体性”教学策略

2020-05-22 00:03刘毅夫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17期
关键词:小学音乐策略课堂

刘毅夫

摘 要:在儿童立场下的音乐课程实践中,何为“本体性”?顾名思义,音乐本体即音乐自身,可以泛指音乐作品,音乐乐谱,或者音乐作品的音响,可以是指构成音乐作品的基本要素,例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节拍、旋律、调式以及和声伴奏等等,也可以是指构成音乐作品,形成某种音乐风格或表现特点的内在规律。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本体性;策略

纵观现在的音乐课堂,在如今的音乐教学中,音乐对于一些综合类以及人文内涵的拓展和衍生,已经丢失了其准确的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课堂环节的设计以及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都淡化了儿童立场下音乐作为主体的地位。下面通过部分具体案例来谈谈现今小学音乐课堂中存在的“拼色”现象。

一、失去“音乐本体”的课堂,在“拼色”中求生存

以下是通过观察记录了部分小学音乐课堂活动收集的教学案例,以此作为音乐本体性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1、盲目追求课堂气氛热烈---音乐课与“表演课、舞蹈课”的“拼色”

教师创设舞蹈情境,播放一段孟加拉民间舞蹈的视频,几名身穿民族服饰的舞者脚系铃铛在载歌载舞。以此为引导之后,教师播放舞曲的音频,让学生自由说一说听后的感受,分别出示了几组节奏型,让学生尝试唱出,在上诉过程完成之后,老师将一些铃铛分发给学生,老师出示问题:请你试着跳起铃铛舞曲,老师再次播放音频,每组学生三人分两只手串铃,另外两人分大摇铃,模仿视频中舞者的动作,老师说:“大家一起跳起来吧!”教室里到处充斥着大铃铛小铃铛的声音,大家忙的不可开交,有的把铃铛系在脚踝上,跳来跳去,有的把铃铛绑在手臂上,摇来摇去,有的在教室里把别人的铃铛拿来摇晃……学生们显得非常自由开心,但场面十分混乱,老师最后做总结时,问孩子们:你们刚才用铃铛都打出了什么节奏啊?学生有的说:“强弱强弱”,有的说:“声音太大,听不清楚自己打的节奏”有的孩子重复前面的节奏型,老师希望有一些孩子可以上台合作表演一下,可是孩子们上台表演的结果依然是节奏混乱不堪,不明所以。

老师肯定了孩子们积极参与的热情,并提出要求:第二次合作希望组长可以分配好角色……

2、片面强调“学科综合”——音乐课与“语文课”的“拼色”

老师先播放了一段乌鸦反哺的视频,让学生说说:看了这个视频,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讨论发言,老师讲解有关乌鸦这种鸟类的特点,学生似懂非懂,接着老师出示三段《小乌鸦爱妈妈》合唱的三段歌词,让学生按照节奏韵律读一读,动一动。老师接着让学生分别对于个别歌词的内容进行有个性的创编:例如“路边开野花”“急急忙忙赶回家””它的妈妈年纪大”……学生分组想动作想歌词,相互分享交流,让学生上台或者跟小组同学合作表演,最后用卡纸制作小乌鸦和妈妈的头饰,分角色戴在头上进行表演,播放音乐,试着边唱边跳。最后老师还讲了两个有关爱妈妈的故事,讲完故事之后,老师还希望同学们把这首歌的节奏不变,把歌词改成故事中的内容进行创编,最后全班唱《世上只有妈妈好》结束全课。

3、过分使用“新媒体、新技术”--音乐课与“信息技术课”的“拼色”

目前大部分的音乐老师已经认清了现代教育技术带来的新形式,现在教育技术给音乐教学带来了重要变革,视听技术、声像技术日新月异,层出不穷,古今中外、风土人情都可以在新媒体的辅助下让孩子得到身临其境的感受,很大程度上丰富和开阔了学生的音乐生活范围,所以现在的新媒体教学从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很多方法在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下被无情的“抛弃”。被称之为“土”、“俗”、“老套”……

老师创设了鸟儿在森林快乐自由玩耍的情境,让学生听一听乐曲,说一说你听出了什么,可以尝试给乐器起名。整体感知后,让学生分段感知乐曲,听第一段时,让学生用旋律线画出鸟儿的飞行轨迹,学生在白板分屏画出旋律线,老师播放了事先准备好的随着老师画的旋律线制作的动画短片,学生做动作,老师接着问:这段乐器使用的是哪种乐器呢?有很多学生听不出来。老师拿出平板电脑,玩选择乐器的小游戏,很多学生很开心地看着,老师边反馈答案,边出示答案。接着用白板出示长笛,多媒体播放长笛的声音,说说长笛的声音给你什么感觉?最后问一下孩子们愿意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现鸟儿的快乐?孩子们有的说唱歌,有的说演奏,有的说指挥……继续拿出平板电脑,使用名叫“快乐音乐课堂”的APP,选择演唱的可以把镜头对准自己录制视频,选择演奏的,可以任意选乐器进行演奏,一个孩子上台指挥……整个课堂除了可以听到多媒体播放乐曲的几次声音,其他的声音都被平板电脑和白板所淹没……

二、“音乐本体性”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的探索

“音乐本体性”中,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因为只有这种行为,才是真正符合儿童天性的,儿童不是其中被动的听众,而是音乐创作的积极参与者。

1、结合音乐学习领域的内容进行有效融合

课程标准中把音乐学习领域氛围“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大块,每个教学领域是一个相互联系和渗透的整体。例如:音乐感受能力的形成同音乐记忆能力息息相关,孩子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感知新的乐曲时可以积极地调动脑中已有的音乐信息的储存。如果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有意识的去收集一些与本课学习内容有关的音乐作品进行反复听赏,让学生形成一定量的音乐储存,然后把自己听到的,想到的及时地在课前给予记录,包括节奏、旋律、速度、情绪、想到的哪些事物、哪些情境……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音乐空间”,然后老师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尝试找到加强音乐记忆的方法,正如捷普洛夫所言:人从声音里听到的越多,则音乐感越丰富。在课堂上让学生说说关于音乐的感受,孩子们可以说出更丰富的感受,可以有效地体现音乐课和人文学科的相互融合。又例如在“音乐与表现”方面,如果可以让音乐课和表演做一个艺术类学科很好的融合,可以尝试用表演舞台剧的方法,即兴创编音乐故事,或者改变唱游的表现形式,例如:五年级上册的《学习歌》,让学生即兴的编一个有关努力学习的音乐小品,故事中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人物之間的对话老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下,让孩子们有节奏地唱念出来,最后表现乐曲,可以让孩子更多地理解乐曲所蕴含的情感与价值观。

2、结合老师和学生的特长进行有效融合

音乐本体性的缺失很多是音乐现在音乐课的 评价标准从单一逐步转化成多元,以前的唱歌课只要老师孩子动嘴唱,整个课堂无时无刻发出声音就可以了。接着发展到音乐课,老师会弹奏乐曲,孩子们伴奏、哼鸣,逐渐有了节奏和视唱、练耳的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到如今的音乐课,课型分类更详细,有音乐鉴赏、乐器、唱游、综合实践等等。在这样的音乐课堂上,有时候更多是关注了老师是否有非常突出的表现,例如一节音乐课上,音乐老师都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曾经一节京剧欣赏课上,老师轮番上演了京东大鼓片段演唱、京剧片段演唱、京胡的过门拉奏、各种地方剧目的片段演唱……这里笔者认为如果学生在一节课上得不到展示,那可真变成了老师的“个人秀场”,老师可以带着孩子们跑跑圆场,了解京剧脸谱,尝试戴戴脸谱,做做简单的京剧扮相等等,这样的融合可以更好的表现和理解中国民族音乐,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收获自信,发展个性。

参考文献

[1] 陈育珠. 音乐教学中如何突出音乐的本体性[J]. 考试周刊,2016(13):181-182.

[2] 邹颖杰. 音乐教学实践中“舞蹈”教学手段的应用[J]. 基础教育论坛,2017(35).

猜你喜欢
小学音乐策略课堂
欢乐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