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印象更新

2020-05-22 13:39陈莉杨梦婕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17期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

陈莉 杨梦婕

摘 要:主要研究内容为针对疫情发生时人们前后态度的转变以及人们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认知上的变化。本研究结合实际,贴近普通人的正常心理,从社会认知角度出发剖析了印象及印象更新的主要原因。人们对待疫情有恐慌等多种心理状态,但对自身的心理健康认识不足,这也导致了疫情爆发时也引发了众多心理问题。

关键词:印象更新;新型冠状病毒;印象形成

2020年伊始,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悄悄弥漫开来。新型冠状病毒打破了人们生活中应有的平静,打破了人们迎接春节的喜悦,也打破了人们归家团圆的梦。在这场病毒还没有大规模蔓延开来时,医学专家纷纷呼吁大家注意保护自身安全,非特殊需要请勿出门,如遇特殊情况务必戴口罩出行,但是大部分群众仍然不以为意。甚至在网上还流传着一些有趣的说法,最珍爱生命的是九零后;让我们的父母戴口罩比当初他们让我们穿秋裤难多了···一些高龄老人对待病毒的态度尤其强硬,因为此时的他们还并不了解这场病毒的可怕。当病毒遇到春运,彷佛种子落在了温床,感染人数呈指数式增长。从1月16日至2月1日短短十七天,感染人数突破万人大关。新型肺炎随即成为了居高不下的热搜词,武汉于1月24日紧急采取“封城”措施,人们终于明白了这场战役的严峻。霎时间,口罩成为了生活必需品,口罩成为了打赢这场战役的必备武器,老人们也纷纷带起口罩,甚至对自己的家人也开始严格要求。在这短短的十几天时间里,我们看到了人们对待新型冠状病毒态度上的转变,从对口罩的抵触到对口罩的趋之若鹜,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人们对新型冠状病毒在印象上的重大改变。

人们对待新型冠状病毒前后印象上的转变,要从两方面谈起,首先是对冠状病毒的第一印象,其次是导致对冠状病毒在印象上进行快速转变的原因。

印象形成

在面对他人或群体时,我们都会评估他人或其他群体代表的是机会还是威胁。面对新事物也不例外,人们主要感兴趣的是确定该事物对自己是有益还是有害,以及接近一个社会目标是否安全。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人类群体感知二维模型极具影响力,其中包括印象形成和社会团体刻板印象。具体而言,二维框架起源于Asch(1946)和罗森伯格(1968)对印象形成的开创性工作。基于他们的研究,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温情和能力是人类社会认知的基本维度,并塑造人际和群体感知。

基于社会认知二维模型,我们发现人们对待他人或群体无疑是从温情和能力维度两方面进行考量,在“国难”面前人们对政府和官员的印象主要基于能力维度。在这一特殊时期,群众对官员能力方面的要求有所提高。人们的印象往往基于二维模型,但在不同情况下,对待不同的维度会有不一样的要求。人们在不同情况下往往会首选对自己有利的维度,进行社会认知评估。

人们面对病毒的最初的态度,一方面出于疫情初期对病毒的错误预估,认为病毒不存在人传人现象,让人们放松警惕的同时也给病毒的快速传播提供了良好时机。另一方面源于对病毒的刻板印象,他们认为病毒一定会被治愈,从而忽视了新型病毒的危害。随着科技的发展,医疗水平不对提升,人们对医务人员能力一直持有积极的态度,忽略了当下没有有效抗病毒药物的现状。

人们前期对戴口罩这一现象有不满情绪,离不开两方面原因:第一,前期新闻的滞后性,导致对病毒的宣传力度不够,人们无法接收到有效信息导致病毒快速传播;第二,人们在心理上对病毒进行了风险评估,认为病毒不存在人传人现象就不会对自身造成威胁,从而对戴口罩这一行为产生抵触心理。大部分老人从先前经验出发,用已解决事件的经验来解决新出现的问题,在他们看来他们拥有足够的能力面对此次病毒。这一心理现象也是导致网络出现各种幽默言论的诱因,老人并非刻意作对而是由于他们先入为主的先前经验。

印象更新

事实上,印象形成后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会根据接收到的不同社会信息不断调整,印象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不同的情境下,你可能会惊讶于你过去的某一印象,从而产生一种新的替代性印象。越来越多关于印象更新的研究运用了一种隐含有印象更新和神经基础的方法。这些研究或明确或隐讳地表达了对他人的印象可以根据新信息来更新。已有研究表明,当主观评估该信息为评价性信息和重要信息时,第一印象的改变幅度增大。

Cone和Ferguson在一项实验中要求参与者根据正面信息形成对目标个体的第一印象后,研究人员将会为参与者提供关于目标个体的相关负面信息。结果显示,参与者在接收到负面信息后,他们对目标个体的第一印象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此外,在接收到有關责任的负面信息时这种变化更为显著,这种变化不仅仅是简单地与负面相关联,而是与什么特质的信息有关。当个人越能详细阐述有关社会目标的信息时,第一印象就越有可能发生改变。研究表明,当出现的新的信息与目标个体原有行为是完全相反时,印象更新更容易发生。

Baumeister在他的研究中指出,“坏的比好的影响更强”,人们在接受信息时,当正面评价与负面评价数量一致时,人们通常会表现出消极态度。来自不同心理学领域的大量研究表明,在印象形成研究中,人们经常发现,当对目标人物的正面和负面信息的数量相等时,通常会产生负面印象,尤其是当输入的信息极端且被认为是有效的时候。

人们对待戴口罩这一事件前后态度上的巨大反差,也恰恰反映出人们对病毒印象的转变。当然,这也离不开一些现实因素,政府对待病毒的谨慎态度,社区的大力宣传,新闻媒体关于新型冠状病毒信息的不间断播报,良好而有效的宣传,也提高了人们对病毒的防范意识。但更重要的是人们面对病毒心理上的转变,在此期间,治愈人数的占比虽在稳步提升,关于抗病毒药物的研制也在不断推进。然而,在捷报频频传出的当下,但人们的心却始终悬而不下。这是由于,当人们面对同样数量关于冠状病毒的好消息和坏消息时,往往会产生负面印象,同时人们对待负面信息的的高度敏感,从而导致人们对待冠状病毒也时刻保持着高度警惕。

因此,老人们也纷纷戴起口罩,这一行为源自于他们心理上发生了极大地转变。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对病毒危害进行了认知重评,另一方面也是其对于负面信息处理再加工后的结果。

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离不开全国人民的齐心努力。科技使我们不断“向外求知”,但我们更需要有“向内探索”的勇气。探索我们内心的想法,知道表象后的深层次原因。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需要走的道路还很长,但我们仍然心怀希望,心理学带给我们不仅仅是科研的力量,同样给予我们人文上的关怀,了解自己,突破自己。面对病毒,你进行印象更新了吗?

作者简介:杨梦婕,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在读研究生,甘肃省心理学会会员。

指导教师:陈莉,副教授。

基金项目: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软科学专项“甘肃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研究”(18CX1ZA028)、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立项支持。

猜你喜欢
新型冠状病毒
2019新型冠状病毒SEIR模型求解及MATLAB软件实现
浅析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时期的家庭健身
“新冠肺炎”风暴中的心理障碍及防护研究
防疫期“燃点”
新型冠状病毒暴发流行对护理教师的启示
疫情防控中急需关注青少年的全球素养
从疫情到舆情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政府与公众的变与不变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药物使用法规依据
疫情防控下的高校网上财务管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