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中急需关注青少年的全球素养

2020-04-28 06:23孙旭欣王晶莹
世界教育信息 2020年4期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青少年

孙旭欣 王晶莹

摘   要: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引起全球关注。此次疫情让我们认识到,在全球化时代,青少年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该具备相应的素养与能力。基于现在面临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文章对全球素养展开研究,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增强全球行动,继而落实到教育行动课程设计,以期为我国基础教育应对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所应具备的全球素养教与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全球素养 新型冠状病毒 全球意识 全球行动 青少年

2019年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波及中国各省份,同时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国家也陆续出现病例。北京时间2020年1月31日凌晨,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宣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SARS疫情后,世界卫生组织成立突发事件委员会,指出当未来发生类似SARS的疫情时,突发事件委员会的成立将有利于加强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变能力。

17年来,包括本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在内,全球共产生六起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09年H1N1流感疫情,2014年野生型脊髓灰质炎疫情,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2015-2016年寨卡病毒疫情,2018-2019年刚果(金)埃博拉疫情,2019-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截至2020年2月8日,全球已有日本、新加坡、泰国、韩国、澳大利亚等25个国家出现新冠状病毒感染病例,为抗击病毒,需要汇集全球各方力量,采取全球行动。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全面和有效的应对措施给予了肯定,组织启动多个实验室加紧建立全球检测网络,凝聚全球力量助力抗疫;在区域卫生合作方面,欧洲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在斯德哥尔摩总部召开专家会议,商讨联合应对新型冠状病毒。

在面对全球性问题时,无论是大型的传染性疾病,还是其他威胁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均关系到全球公民的切身利益。在全球化和数字化时代,全球素养教育能够使各国公民在面临病毒或其他威胁时共同参与,积极理解与应对,采取更为合理、迅速和有效的行动。各国公民都具有參与应对各种威胁的权利与义务,这意味着在全球化视域下,所有公民都应该具备基本的全球素养,并共同行动以应对挑战。

一、全球素养的涵义

全球素养(global competence)是21世纪知识社会人才需具备的能力。为适应数字时代的教育需要,世界各国近年来兴起了课程改革,而全球素养亦是各国核心素养或关键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1988年,美国最早提出全球素养这一概念,2018年1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明确提出将全球素养作为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组成部分,意味着全球素养教育理念在全球范围内日趋成熟。

全球素养也被译作“全球胜任力”或“全球竞争力”。素养是“素质”与“养成”的合成词,考虑到情境性、过程性——在社会、家庭、学校等情境中的先天素质与后天教养、学养、修养的合成,凸显其内容的丰富性——知识、技能、能力、态度与人格,暗示素养的可教、可学、可习得[2]。全球素养是个体理解全球的能力,能够熟练地在本土视角和全球视角间转换,能够对全球具有重大意义事件的理解和具有创新性表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3]。具备全球素养的人能够将知识与理解、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在一起,在与他人的合作过程中解决全球性问题,提高人类的集体福祉[4]。美国的非政府组织——“世界智慧”(World Savvy)认为,全球素养是指在当今联系紧密的世界生活和获得成功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气质[5]。具有全球素养的人是终身学习者、对文化差异有充分的意识、具备理解和思考多元视角的能力、具有批判性和比较思维能力、具有问题解决能力、能够接受变化和不确定性,并且能够理解重要的全球性议题。费尔南多·雷蒙(Fernando Reimers)认为全球素养是为帮助人们理解他们所生活的扁平化世界、综合不同学科的知识理解全球性事务和议题以及处理这些事务和议题的能力等。[6]

2018年,OECD对参与PISA的学生进行全球素养评估,认为全球素养是一种能力,指学生能多视角、批判性地分析全球和跨文化问题,能理解差异是如何影响自己和他人的感知、判断和思想的,在共同尊重人的尊严的基础上,能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开放的、欣赏的和有效的互动[7]。OECD的定义使我们更明确地了解全球素养所蕴含的内涵,它将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在一起,并认为前三个要素向内而言蕴含了价值要素,向外而言显化于行动,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各要素协同作用,而且强调“行动”要素,推动全球素养从理论层面落地于实践层面。基于文献的系统性分析可知,“全球素养”不是指代一门学科或者单一的指标,它的提出具有明确的全球化时代的要素指向。21世纪具备全球素养的人能够将知识与情感、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在一起,注重其全球化的行为,并且能够通过与他人的合作解决全球性问题,提高全人类的幸福水平,是其多维能力的综合体现。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以及全球能力,目的是在未来可以看到一个更加充满公平与正义、和平与希望、包容与理解的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尽管国际学界对于全球素养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但目前主流界定都将其置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及信息化所带来的机遇跟挑战的大背景下,关注新时代的学习者应对这些机遇和挑战时所必需的能力。[8]

二、OECD全球素养评估

PISA对学生的阅读、数学、科学等方面进行测试,旨在评价全球15岁学生是否具备未来生活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及终身学习能力。2016年5月,OECD发布的《全球素养:为了一个更加包容的社会》(Global Competency for An Inclusive World)报告明确在PISA 2018中引入全球素养测评。该测评分为两部分:一是专门针对“全球理解”进行的认知测试,测评解决与全球和跨文化相关问题所需的背景知识和认知技能;二是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对全球问题和文化、技能(认知和社会)、态度的了解,以及学校和教师关于提升全球素养方面的表现的信息。

评估的第一部分是认知测试,旨在衡量学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对具体的全球事务或跨文化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辩证地看待全球化视野下的各种问题,利用世界知识、采用国际视野来看待问题,最终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了解在跨文化背景下如何与他人沟通,确定并比较不同的行动方针来解决全球性议题和跨文化问题。该测评旨在评估学生能在多大程度上运用他们对全球问题和文化差异的一般知识和经验来理解不同情境中出现的具体案例。认知测试是通过一个真实的问题解决情境,在一个全球性或跨文化的题目引导下,要求学生完成一项表现型任务,这些情境的设定是有意义的,并且是参与测试的学生能在生活中接触到的,以检测他们对情境的复杂性和对涉及的不同参与者的多元视角的理解能力。例如,一个场景可能要求学生想象他们有一个刚从另一国家移民过来的同学,他们的任务是描述新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总的来说,这些情境涉及到全球问题和不同文化,在这些情况下人们可能有不同的观点。情境还将向学生呈现任务,要求他们使用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推理,分析相互冲突的观点,理解交流中的差异,并评估行动和后果。例如,学生可能会被要求从几个信息源中进行选择,选出最权威的信息源;評估陈述是否有效且基于确凿证据;从一篇文章的几个摘要中选择最好的,或者列出建议问题,思考解决方案的可能后果。

评估的第二部分是问卷调查,涉及学生态度、知识和技能的信息。此问卷分为两组题。第一组调查问卷,学生被要求填写诸如饥饿与贫穷、女性教育、气候变化、战争、环境与可持续、人口增长、人权、传染病等对全球及跨文化议题的知识与理解。第二组问题涉及与他人交流所需的语言、交际和行为技能,对自己语言和交流技巧的认识,处理沟通中的障碍,以及在不同语言或文化的人之间进行调解的能力,例如,他们对其他文化的兴趣、他们的适应性以及他们对来自其他文化的人的尊重。问卷还将询问学生在学校学习其他文化和全球问题的机会。它将询问学生是否参加庆祝文化多样性的活动和校外活动,如志愿服务。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持有某些态度,比如尊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他们在学校有哪些机会发展全球素养。

此外,PISA 2018全球素养评估针对校长和教师的调查主要了解全球素养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与态度,以更全面地了解各国学习机会的差异。这将帮助我们了解各国如何将全球、国际和跨文化视角融入整个课程、教师准备计划以及课堂活动。除了作为各国和地区评估自身绩效的“尺子”,评估还将突出最佳做法,并帮助全球各地相互学习。

三、全球素养教育在课程教学中的落实

全球素养教育通常通过开展社会研究和高年级外语课的一系列主题来达成,对传统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是培养具备全球素养学习者的重要一环。全球素养不仅涉及知识,还涉及更广泛的技能、情感、价值观等方面,这就意味着任何学科或年级的任何教师都可以采取措施使课程全球化。由图1可知,全球素养教育侧重四大方面:知识、认知技能和社会技能、态度、价值观,此框架的具体内容可以纳入实践,对传统课堂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对整个教学系统而言,以下三方面的做法可以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首先,全球素养的教学内容改革不同于学科教学改革,需要将世界知识与全球问题融入其中。具体有以下三种做法。其一,将全球性问题融入学科教学。全球问题和跨文化议题纳入课程是知识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可以使用重大全球问题的真实数据来开展数学的真实活动学习,例如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健康状况和气候变化,同时全球化的统计数据可以分析国际贸易模式、不同国家妇女受教育程度与家庭收入之间的关系,或者全球烟草消费与预期寿命之间的关系等。可以根据不同年级灵活设计数据分析方法,比如在低年级,可以利用数据绘制图表帮助学生识别模式;在高年级,可以使用回归和相关分析来进行复杂统计。其二,综合活动课程的主题学习。可以进行实践性的服务学习,服务学习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参与有组织的活动,以造福社区。活动结束后,学生可以对经历进行反思,深化对学习的理解,以及履行公民责任,帮助其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服务学习还可以包括志愿者活动、参与宣传活动或直接向社区成员提供服务,如看护幼儿或看望老人等。其三,以全球性的主题为中心进行跨学科学习。例如,比利时布鲁塞尔的雅典·柯克伯格学校(Atheneum Koekelberg school)为附近的莫伦贝克社区服务,该社区主要是穆斯林工人聚居地区,被称为“恐怖分子的招募地”,也是2016年“致命爆炸”的现场,该学校通过让每个年级专注于一个全球性问题来教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相关内容。所有12岁的孩子全年都在学习可持续发展的某方面内容。学年结束时,学生会通过研讨会展示所学知识。例如,20岁的学生学习改善环境的方法;16岁的学生学习关于战争、恐怖主义与和平的内容;15岁的学生学习遗产相关知识以及如何保护遗产;14岁的学生研究造成贫困的原因,学习经济学。该学校的全球教育协调员莫尼克·塞弗林(Monique Sevrin)认为,他们希望教师和年轻人以开放的心态、尊重和批判的态度参与所有项目,超越社区现有的偏见。

其次,全球素养的学习意味着将整个世界进行联系,这对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教师改革其教学方式。教师需要组织学生积极围绕某一全球性问题进行讨论与探究,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其兴趣和提高积极性,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更加明显。小组合作、项目式学习、有组织的讨论、结构化辩论等都是新教学方式的体现。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地球村”的出现,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各种信息化手段将让学生更好地与世界沟通,可以更迅速地了解世界知识。师生也可以通过国内外的网站、应用软件、平台等进行学习。例如,杜克大学的教师达拉·迪尔多夫(Darla Deardorf)把班级分成若干以5~6个学生组成的小组。然后,教师或辅导员要求小组的每个学生说出自己的名字,并介绍自己的一些基本情况。接着,每个学生花3分钟或更少时间讲述自己第一次意识到人与人之间基于肤色、衣着、语言、宗教或任何其他显著特征差异的故事。其他学生不得打断或评论,学生轮流发言。在每个学生讲述完自己的故事后,每个人依次用15秒钟说出故事中最难忘的内容。接下来,教师问了一系列试探性的问题:这些故事有什么共同的主题?什么让我们吃惊?我们学到了什么?之后,小组聚在一起,在全班汇报情况。最后,要求学生写一篇反思文章,思考他们对他人的看法是如何改变的,以及这将如何影响他们的交流与互动。达拉·迪尔多夫认为,当她与世界各地的学生一起经历这一过程后,学生们对自己同伴的看法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有组织的讨论式教学形式给予学生更多表达自己以及听取别人观点的机会,会让学生得到不同的答案并学会理解他人。

最后,教学评价改革。PISA 2018的全球素养测评更注重综合性和多维度,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重视综合测评,考查学生对某一问题多方面的认知与体验。全球素养还具有多个层面,因此单一的衡量标准是不够的。在规划评估中,教育者应该清楚他们试图衡量的是全球素养的哪个或哪些方面,同时形成性评价比终结性评价更重要,它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关于获得全球素养过程的积极反馈。此外,形成性评价中使用的标准应该不仅仅包括绩效水平,也应该详细描述每个级别的行为。因此,要摈除最终以“优良中差”来评估课程,而是对教学过程进行探究与评价,且不能用统一的标准衡量和评价所有学生。对师生的评价会影响其价值观的形成,学校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学校给教师提供持续的有关全球素养的专业发展机会,这样教师会通过与学生互动和课堂教学以更科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另一方面,教师的评价也会影响学生的发展。例如,墨尔本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个在线程序,可以监控两个学生使用不同的计算机一起解决一个问题。研究者为每个学生提供不同问题的不同信息,学生使用基于文本的信息互相交流,将各个部分组合在一起,找出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研究人员跟踪调查研究学生做出了什么决策,他们尝试了哪些选项,他们如何找到解決方案,以及该解决方案是否合适。这个过程就是一种针对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教师可以利用评估的信息来设计活动,过程性实时评价会让学生更有积极性和提高学习效率。形成性评价不会以最终的结果来定义每一个学生,可以积极地影响学生的思维和态度。

四、启示

在全球化时代,培养学生的全球素养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并成为全球课程改革的积极方向,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上升,尤其在全民抗疫之战中,对青少年的全球素养教育更具时代意义。

第一,需要意识到全球素养教育的重要性,这一认识刻不容缓。在全球化时代,国际关系发生着深刻变化,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环境中。恐怖主义、强权政治、重大疾病风险、突发战争、难民问题笼罩着这个世界,身为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公民必须拥有全球素养。全球素养教育可以使学习者提升应对全球性问题的能力、形成开放多元的价值观、养成果断而有力地采取实际行动解决问题的态度,致力于成为负责任、有担当的国家公民和全球公民。因此,上至国家、社会,下到学校、家庭,每一个公民都必须意识到培养全球素养的重要性,并积极倡导和付诸行动。[10]

第二,注重多元化和社会情感技能教育。这次疫情中,传统学校教育暴露出不能缓解学生的焦虑与恐慌的问题,而学生在未来还将面临各种挑战,学校、家庭、社会有责任对其进行多元教育和社会情感技能的培养。应该对学生开展以下多样化的教育。一是医学通识教育,普通人也应该具备医学常识,在重大疾病面前勇敢和科学地面对,体谅别人更坚定自己。二是信息素养和科学素养教育,当代的青少年是信息社会的“原住民”,他们更有权利了解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一切,并具有对网络传谣科学避谣的能力与基本的科学素养。三是生命教育,家长应该与孩子正式地讨论死亡这个话题,教育的本质说到底就是生命教育,培养一个完整的人,尊重生命、尊重个体,而死亡是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四是合作教育,雷神山和火神山医院的建立,是中国人民在疫情面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典范。五是善良教育,孩子在媒体中认识到卖假口罩的卑劣,医护人员和捐赠救援物资的人们的善良,这些实事案例是善良教育的案例。

第三,积极落实全球素养教育的教学变革。加大全球素养教育并不是否定学校学科教学的重要性,全球素养不存在与任何单独课程之间的矛盾,它存在于更广泛的大环境中。具备全球素养的学习者,需要有好奇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他们能够把所学知识概念化,找出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学会与来自不同背景和不同国家的同龄人合作。为了获得这些技能,学生需要学习知识,并将其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因此,将世界性问题纳入课堂是很重要的手段,教师需要在实践与操作中将世界性问题渗透到各类教学中,学生也需要抓住学习机会。

第四,培养强有力的具备全球素养的教师队伍。要培养出具备全球素养的学生,教师必须首先具备全球素养的知识和培养学生全球素养的教学技能。哈佛大学的费尔南多·雷默斯(Fernando Reimers)表示,无论教师采取什么方法,他们都应该记住,帮助学生成为全球合格的学生是“严肃且严谨的工作”,而不仅仅是一件好事。要注重培养教师的发展全球素养的意识与动力,更重要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培训项目,通过讨论各种全球性主题来提升全球意识,积极参与各种学习交流项目,注重合作与交流,增加多元视角。

第五,注重吸取其他国家或地区培养学生全球素养的经验[11]。全球素养教育是就全球化的国际形势提出的,发达国家为应对这一挑战,纷纷进行改革,强调全球教育的重要意义,我国可借鉴国外的有效经验。例如,美国科学课程学习中纳入了许多具有全球性的话题,如全球变暖、海洋污染或病毒传播。对于化石燃料替代品的利弊问题,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林肯顿高中(Lincolnton High School)科学系主任凯西·博西亚克(Kathy Bosiak)让学生研究在美国和全球最有效的地方放置风车或太阳能电池板。这样的教学不影响传统科学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同时又融入全球性话题,对于学生全球素养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全球素养教育对于我国任重而道远,尤其在抗疫教育中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唐丽芳, 杨芸艺. 全球素养教育:国际动向与我国的发展方向[J]. 外国教育研究, 2019, 46(4):91-102.

[2][7]陈磊, 荣维东. 全球素养:内涵、评估、启示[J]. 语文建设, 2019(7):23-25,55.

[3]刘晓.小学教师全球素养的调查与对策研究——以上海市H区W小学为个案[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

[4][11]熊万曦. PISA 2018全球素养的内涵及实践意义[J]. 教师教育研究, 2017,29(5): 89-95.

[5][6][8][10]周小勇.全球化时代呼喊全球素养教育[J]. 全球教育展望,2017,46(9):25-36.

[9]OECD. The OECD PISA global competence framework[EB/OL].(2017-12-12)[2020-03-30].https://www.oecd.org/pisa/Handbook-PISA-2018-Global-Competence.pdf.

编辑 王亭亭   校对 朱婷婷

作者简介:孙旭欣,青岛大学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王晶莹(通讯作者),青岛大学师范学院特聘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学校学习环境对中学生STEM职业期望的影响机理及其改进研究”(编号:71704116)

猜你喜欢
新型冠状病毒青少年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偶像崇拜 与青少年成长
幸福感强的青少年更健康
从疫情到舆情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政府与公众的变与不变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药物使用法规依据
疫情防控下的高校网上财务管理思考
“新型冠状病毒”该如何防治
传染病信息披露制度的法律建构与反思
中日青少年体质P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