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红
支气管哮喘为本科常见疾病,是由多种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1],以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为主要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2],其急性发作期常伴有呼吸困难,呼气流量降低,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吸入给药是目前哮喘长期治疗的首选方法[3],因其药物吸入气道直接作用于呼吸道,局部浓度高且作用迅速、所用剂量较小,全身性不良反应少。而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疗法[4]又因为雾化的同时可以改善缺氧,雾气分子小易于被气管支气管吸收,效果优于传统的超声雾化吸入疗法。鉴于此,本次研究择取2014 年6 月—2019 年6 月96 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进行传统的超声雾化吸入治疗和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比较,现报告如下。
选取本科在2014 年6 月—2019 年6 月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96 例为研究对象,诊断符合《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14)》中的诊断标准[5],将这96 例患者平均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8 例,对照组男性患者33 例,女性15例,年龄26 ~60 岁,平均年龄(46.2±7.0)岁,48 例哮喘急性发作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均为中度,病程3 ~15 年,平均(7.9±1.3)年;实验组男性患者35 例,女性13 例,年龄30 ~58 岁,平均年龄(45.6±6.2)岁,48 名哮喘急性发作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均为中度,病程4 ~16 年,平均(8.0±1.2年),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的比较上,包括性别、年龄、病程、肺功能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均经过两组患者的同意,且均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 批准。
1.1.1 纳入标准 (1)凡符合支气管哮喘西医诊断,并且符合急性发作期,分级属于哮喘发作期中重度的患者[5];(2)能接受治疗;(3)年龄25 ~65 岁;(4)患者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1.2 排除标准 (1)分期不属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者;(2)分期属于急性发作期轻度、极重度的患者;(3)年龄<25岁或>65 岁者;(4)有严重的心肝肾并发症或者合并其他危及生命的疾病者。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超声雾化吸入治疗方法,超声雾化吸入是以超声波产生震动,使药液成雾,患者经口、鼻吸入至气管支气管达到治疗作用,使用的药物均为医生开具的治疗哮喘的雾化吸入药物,实验组采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方法,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则是以氧气气流经过雾化器里的药液时使药液成雾,并携带雾化的药液被人体吸入进入气管、支气管和肺泡,起到稀释痰液、利于排痰、消炎、解痉、平喘等作用,使用的药物也为医生开具的治疗哮喘的雾化吸入药,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进行肺功能检查,治疗期限为3 天一个疗程,雾化吸入根据医嘱每天两次。
将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观察和比较,评估标准如下:临床控制:患者肺功能正常、症状完全缓解;显效[6]:患者肺功能正常及患者咳嗽、咳痰、憋喘症状较前明显改善,呼吸顺畅;有效:患者肺功能指标较前好转,咳嗽、咳痰、憋喘症状较前略改善;无效:患者肺功能无改善,症状亦无改善或者较前加重。总有效率=(临床控制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患者例数×100%[7]。
采用SPSS 14.0 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采用 χ2检验对计数资料处理,采用t 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处理,以P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7,P=0.025)。
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雾化吸入疗法是呼吸内科针对哮喘的常用的呼吸治疗方法[8],临床上根据成雾原理分为传统的超声雾化吸入和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超声雾化吸入是以超声波产生震动,使药物液成雾,患者经口、鼻吸入至气管支气管达到治疗作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则是以氧气气流经过雾化器里的药液时使药液成雾,并携带雾化的药液被人体吸入进入气管、支气管和肺泡,起到稀释痰液、利于排痰、消炎、解痉、平喘等作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方法由于雾气大小可以自行调节,雾气分子小,易于被黏膜吸收,起效快、疗效高,可将药物直接作用于支气管的病变部位,与传统的超声雾化相比具有用药量少、见效快等优点。同时氧驱动雾化吸入治疗过程中患者可以持续得到充足的氧气供给,在雾化吸入治疗同时血氧饱和度上升,吸入雾气对患者呼吸道刺激性小,患者感觉舒适。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器为一特制一次性使用塑料容器,分为咬嘴型和面罩型两种,咬嘴型雾化器由咬嘴、导管、雾化芯、药物杯组成。面罩雾化器由松紧带、铝卡、面罩、导管、雾化芯、药物杯组成。
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流程:(1)核对床头牌、腕带、床号、姓名、住院号、年龄、药物、药量、用药途径等信息,向患者解释雾化吸入的目的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2)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一般取坐位。(3)观察患者口腔黏膜及鼻腔情况。(4)再次核对患者和治疗卡,根据医嘱将所需药液加入雾化器,注入雾化药液,一般为2 ~8 mL,根据医嘱选择稀释溶液,一般为生理盐水。(5)连接雾化器与吸氧装置,调节氧流量至4 ~6 L/min。(6)如为口含嘴型嘱患者紧含住口含嘴,如为面罩型将面罩罩住口鼻,嘱患者用嘴吸气,用鼻呼气,平静呼吸。(7)雾化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咳嗽剧烈或患者不耐受应暂停雾化吸入。(8)雾化结束后,嘱患者清水漱口,面罩型雾化吸入应嘱患者洗脸,指导患者呼吸功能锻炼及有效咳嗽咳痰的方法,有效咳嗽方法,三次深呼吸后,吸气,屏气,咳嗽,痰液粘稠者嘱患者多饮水,每日饮水量应大于1 500 mL。(9)清水清洗雾化器,晾干备用,干燥储存,一人一用。
呼吸内科科常用的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药物:布地奈德混悬液,为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吸入药物的全身性不良反应小[9],吸入后应特别交待患者漱口,洗脸以免造成口腔及皮肤真菌感染;硫酸沙丁胺醇吸入溶液,为短效β2受体激动剂,主要作用为平喘治疗[10]雾化前后应注意患者的心率变化及有无震颤头痛等不良反应;短效抗胆碱能药物[11]异丙托溴铵;要注意吸入性乙酰半胱氨酸溶液[12]不能用于支气管哮喘患者,因为此类药物为挥发性植物油,强力稀化黏素,可引起咳呛、支气管痉挛。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综上所述,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较传统的超声雾化吸入效果明显,在治疗效果及操作方法上优于超声雾化吸入,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易于操作,效果肯定、安全、副作用小,雾化器专人专用,避免了交叉感染,是呼吸内科临床治疗中一种很好的给药方式,被呼吸科患者和医护人员接受和肯定。护理人员在进行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严格查对,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用药反应[13-14],向患者做好健康宣教,以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