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高校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受到多元文化的不断渗透,传统思政教育中的意识形态教育受到了巨大的考验和挑战,也暴露出了众多的问题和不足。本文首先对当前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然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和研究,以期能够为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意识形态教育;困境;路径;生活化
当前社会经济快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较之以往有了很大变化,高校校园中的文化也逐渐融合、吸收了更多的外来文化,大学生思想观念在此背景下也有了很大变化,其价值评判标准也更加多元化,他们对于意识形态的认同有了更多困惑。那么如何进一步解决当前大学生与思想政治意识形态教育的问题,更好地解决当前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所急需解决和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意识形态教育地位降低
当前针对大学生开展的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式,主要是党组织的活动以及高校思政理论课,但不容忽视的是,当前的思政理论课相较于其他课程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经常会让位于专业课教学。虽然国家教育部门针对思政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和措施,但是因为课程安排、课时数等因素,导致意识形态教育效果和作用不高。同时,针对学生展开的党员教育活动,也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开展的党员教育活动质量始终较低,普遍存在形式主义问题。这种走过场的情形,使得学生针对思政教育的负面情绪增加。同时,因为网络环境的不断加剧,很大程度上导致各种社会和外来文化在高校中传播,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意识形态教育的开展,使得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作用和地位受到弱化
(二)意识形态教育存在功利化目的
现今高校针对学生展开的意识形态教育过于关注其政治性,过于注重对学生的统一管理和理论灌输,功利化目的较为明显,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认同感和学校意识形态教育构建不能很好的进行互动。另外,当前有一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向学生灌输理论,强调学生对理论的学习和记忆,对一些社会政治热点话题得有意回避,忽略了形态教育对于学生实践的引领作用。另外,有些教育工作者机械的向学生讲述意识形态教育中的某些观点,宣讲的理论感染力不足,学生很难对这些内容形成心理共鸣。同时,针对学生展开的第二课堂意识形态教育活动,比如说党组织生活、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等等,为了进一步提高受众面和教育规模,采取的教育内容和形式针对性不强,没有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很大程度上使得教育效果和成效降低。
(三)意识形态教育存在庸俗化问题
高校阶段的学生,其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处于发展成熟阶段。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和问题很容易与他们的认知理论产生冲突。当前网络时代,很多不良文化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产生冲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社会主义的认知。同时,当前有一些西方国家为了分化我国,通过网络手段将西方价值观引入我国,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意识形态认同产生负面影响。这些西方的意识形态,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部分教师,导致高校教育工作者对我国社会主义形态摒弃,向学生们传播一些不良的西方社会思潮,他们以“教育创新自由”的旗号,对当前我国的社会现状进行调侃,很大程度上使得高校意识教育庸俗化问题不断加剧。另外,当前网络的快速发展也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庸俗化问题产生的一个主要因素,学生在此背景下更容易受到西方娱乐、消费文化的影响。
二、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转变教育理念和模式
高校以及思政教育中工作者应当意识到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与并非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全体教育员工、社会以及学生共同参与。应当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模式,积极的开展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和专题讲座,要立足于学生实际,充分考虑学生思想的多元化,充分将大学生日常生活和意识形态教育结合起来。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场域打造成为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如此能够更好地将意识形态教育落到实处。比如说在向学生们传授专业技能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承载社会和时代责任进行思考,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进行引导。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考虑新时代大学生的现实属性和个性,对他们的社会习性和思想动态能够及时关注,对他们存在的问题和困境给予帮助和解答,才能够促进意识形态教育的进一步展开。
(二)充分结合理论和生活化实践教育
当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对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产生的影响不断加深。网络影响下,学生对于传统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教育有着天然的排斥感。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当立足于学生的语言特性展开意识形态教育,能够充分结合理论和学生生活化实践教育。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选择的教育内容应当更加大众化、接地气,以生活化的话语对意识形态教育的相关内容进行阐述,要挖掘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基于他们的生活展开意识形态教育。如此,学生们才能更好地接受教育内容,同时对于当前意识形态教育功利化目的问题的解决也有着积极促进作用,对于学生更好地认同当前意识形态构建也有着积极影响。不可忽视的是,在将理论和学生生活化结合的同时,也应当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对自身的理论素养进行增強和提升,不能脱离意识形态教育的科学性和党性,拒绝庸俗化问题的出现。
(三)拓宽意识形态教育载体
当前网络信息技术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鉴于此,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应当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对意识形态教育载体进行拓宽,积极挖掘最前沿的教育手段和方式,比如说微电影、微信、微博这样的微文化,和学生的生活都有着紧密联系。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意识到,这种微文化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同时这些信息平台有着渗透性强、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因此,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应当有效运用这些教育平台展开教育,能够使得学生更好的接受教育内容,进一步提升意识形态教育效果更加理想。另外,教育工作者也应当注重在学生的娱乐生活中意识形态教育的引导,比如说宿舍文化节、歌手比赛等等,这对于核心价值教育的渗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239;121;94.
[2]吴学琴.当代中国日常生活维度的意识形态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8;263.
[3]波德里亚.符号经济学批判[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143.
[4]高小康.大数据时代的消费文化与空间冲突[J].湖北社会科学,2014 (12):108-114.
作者简介:吴昱颖(1987-1)女,侗族,贵州,本科,贵州医科大学,讲师,思想政治教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