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敬畏 守底线 明是非

2020-05-21 11:40孔杨
神州·中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心存天命天道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以及有着丰富生存智慧的伟大民族,5000多年来,一直与自然界不断抗争、相依相生,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生存经验与生活智慧,对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等自然规律有着清醒认识,并且很早就对自然界产生了敬畏之情。如《诗经·周颂·敬之》说:“敬之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意思是提醒人们对“天”应时刻保持着一种“敬而畏”的虔诚态度。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十分注重强调“畏天命”,并谆谆告诫人们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其实,孔子所谓的“畏天命”,就是要人们心存敬畏、行有所止,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要心存侥幸。当下,孔子“畏天命”思想会给我们以下三点启示意义。

一、知敬畏,与自然和谐共处

孔子所说的“天命”实际上就是“天道”。朱熹也说:“天命,即天道也。”这是孔子从天命的层面来认识和把握天道,从天道的视角来思考和探究人道。孔子提倡人道应效法天道,强调人们要积极探究人类的生存法则,即“人道”。所以,他在称赞尧“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的同时,强调“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肯定人在天命面前的能动性和积极作用;同时,认为君子的第一要务在于“求道”,要求君子应有“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的人生追求,乃至可以达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的思想境界。但是,孔子并不相信鬼神。孔子主张“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让人们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对天命、鬼神等外在的神秘东西要敬而远之。可见,孔子所说的“天命”不是一般传统意义上的迷信,不是西方社会所谓的上帝,而是指自然界自我运行的规律,草木春发秋枯的自然循环、动物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不仅如此,孔子还提倡“中庸之道”,倡导“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记·中庸》。这在孔子看来,人类不仅要尊重和效法“四时之错行”“日月之代明”(《礼记·中庸》)等天道自然规律,而且还要做到与自然界并行不悖、和谐相处。

孔子所谓的“畏天命”,不是让人们要去惧怕、畏惧自然界,而是要人们认知、敬重自然界及其运行规律。对于每个人来说,就是要效法天道,自觉践行人道,遵循自然法则,遵守伦理原则。换句话说,孔子的“畏天命”就是为对客观必然性和不可抗拒力难以完全认识和把握所产生的敬重和谨慎态度,以及对人道法则的体认和自觉践行。一言蔽之,“畏天命”就是敬重天命、不违背天命,就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孔子“畏天命”的思想观念,经后世先哲们的不断诠释与发展,形成了“天人合一”“民胞物与”“和谐共生”的中国哲学思想,它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万物、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伦理原则。

二、守底线,合理开发利用自然

孔子之“畏天命”告诉我们,人类应敬重客观自然规律,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办事,尊重自然,合理开发利用自然。那么,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的思想,恰恰就是对孔子“畏天命”的最好注脚。孔子提醒人们不要用大网去捕鱼,射鸟也不要在他们睡觉的时候,这体现了古人仁义施及禽兽的理念和在取用自然资源时常怀有珍惜爱护之心的生态观念。

近代以来,由于受西方“人类中心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人们对自然界进行了无节制的索取、掠夺式的开发,人类正面临自然界不断地“报复”。如,人类因对二氧化碳超量排放,全球气候不断变暖;对石油、煤炭的无限开采,人类将陷入能源危机的境地。又如,人们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生产的盲目扩张,出现森林减少、环境污染、大气污染等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进而出现沙尘暴、酸雨、雾霾等不良环境现象。恩格斯曾警告人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們进行报复。”

当前,人类作为地球上强势群体,不仅对待野生动物要保持敬畏,而且对待其他生命也要保持敬畏,同时要像对待同胞一样,把对人与人之间的友爱推及动物,乃至所有生物,做到“民胞物与”,尊重和遵守千百年来所形成的自然法则,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合理开发利用自然。

三、明是非,有所为有所不为

当前,我国经济虽然取得经济总量位居全球第二位的骄人成绩,却也出现了人与自然关系高度紧张的不良现象,以及对社会制度和法律任意践踏的不良行为。尤其是人们的道德底线正面临着严峻挑战,信仰、精神、心灵存在渐次物化的危险。尽管造成这些不良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与人们敬畏意识的缺失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曾郑重告诫:“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侥幸。”习总书记的告诫,是对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一个明确忠告,也是着眼于现实的一个睿智判断。党的十八大以来,从纪检监察机关所查处的违反乱纪的领导干部可以看出,正是由于一些领导干部忘记了初心、内心失去了敬畏,凭着侥幸心理一步一步地走向贪污腐败的深渊,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很大危害,给人民群众和社会风气造成很坏影响,教训是非常深刻的。

当下,对于每个中国公民来说,应该时刻注意保持敬畏之心,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更应该心存敬畏,做到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始终保持好自己的名节,做好人民群众的表率,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为民情怀,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担当精神,敬畏人民、敬畏权力、敬畏法纪,进而带动广大人民群众知敬畏、守底线、明是非。

“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心存敬畏,不仅是一种人生理念,更是一种人生智慧。否则,如果没有了敬畏之心,对于个体而言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生活的根基、道德的底线;对群体而言,也就意味着失去了共有的价值认同、原则遵循。诚如康德所说,“人们需要始终对两样东西保持敬仰与敬畏,就是头上的灿烂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所以,人们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侥幸。或许只有如此,才真正洞悉了孔子之“畏天命”的真谛,才可真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作者简介:孔杨(1993-)男,浙江省长兴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干部。

猜你喜欢
心存天命天道
心存美好
Chapter 14 Realize your personal legend 第十四回 履行天命
从天命到性命:唐宋命论演变初探
电视剧的文化属性解读——以《天道》为例
心存高远 脚踏实地
陈正元 心存感恩
天道体系 专业成就卓越
权健天道体系战略委员
权健天道体系精英榜
论周公的“天命”哲学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