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江县哈尼族碧约支系“牛皮大鼓舞”传播探寻

2020-05-21 11:40李武江
神州·中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哈尼族传播

李武江

摘要: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文化是我国历史文化记忆中不可缺少的分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由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遗产,是更好的延续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墨江县;哈尼族;碧约支系;“牛皮大鼓舞”;传播

墨江作为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世代滋养着这里的哈尼族们,同时也孕育的诸多璀璨的哈尼族民间艺术。哈尼族信仰万物有灵,从古至今一直保持着祭寨神、祭山水、祭谷娘等多种祭祀习俗,而舞蹈作为祭祀活动中的传达期望的载体是必不可少的活动内容,哈尼族碧约人的“牛皮大鼓舞”就是墨江地区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民间祭祀舞蹈艺术,历经时光沧桑,“牛皮大鼓舞”依然活跃在现代社会中。本文以哈尼族碧约人“牛皮大鼓舞”为研究对象,探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方式,望在民族艺术保护及传承道路上起到典型例子之用。

一、牛皮大鼓舞概况

牛皮大鼓舞是墨江县哈尼族碧约支系的种传统舞蹈,主要流行于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回回冲、克曼村、人聚居的暴子,尤以联珠镇克曼村的“双龙乡仁里村、新安乡漫老田、漫帕、大田等碧约人聚居较多的地区,其中联珠镇克曼村的“雾牛撇摸”规模最大、形式最完整。据哈尼族叙事长诗《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早期“牛皮大鼓舞”的形成主要用于男女倾述情感,以及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祭拜天神、纪念野牛之用,后用在丰收、地震、火灾、日月食、传统节日中方可敲击。经过长期演变至当代社会中的“牛皮大鼓舞”则主要用于祭祀神灵、庆丰收、欢度节日、婚嫁、民俗演出等活动中使用。

“牛皮大鼓”是哈尼族碧约人和村落的重要标志,敲响“牛皮大鼓”跳起舞蹈成为了哈尼族碧约人向摩咪传递夙愿的方式(摩咪即天神之意),大鼓中放有五谷青草,象征着哈尼族碧約人向摩咪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四季常青之意。牛皮大鼓舞作为哈尼族碧约人祭祀舞蹈、自娱舞蹈的同时也兼具表清性,所以时至今日在墨江地区广为流传,并使用较广。

二、牛皮大鼓舞的文化传承意义

对于没有文字的哈尼族碧约人来说,跳传统牛皮大鼓舞、吟唱内容包括人类起源、哈尼历史、四时节令、劳作知识、伦理道德、传说故事、信仰崇拜的“碧约腊哒”等已成为传承、传播本族文化的有力载体。也只有在这样重要且人群集中的场合,牛皮大鼓舞、“腊哒”等才有可能完成其传承文化功能和起到广泛的教育意义。鼓舞进行多时,累的人可以在一边聊天休息,聊的多是当年粮食生产、收获情况和生活状况,相互间还问寒问暖,也交流一些劳动知识和技能,而青年男女却到旁边的大青树下对唱情调、抢小帽去。他们唱的情调都以洛奇洛耶和扎斯扎依自比,男的学洛奇洛耶,女的学扎斯扎依,相互间有情意的青年男女就跑到隐蔽一点的地方去唱“萨子”(情歌)。

所以说,在每个喜庆的日子,哈尼族碧约山寨都会敲响牛皮大鼓,起寄托美好生活愿望、承载欢声笑语、传播民族文化、凝聚民族力量、传递人文情怀、诠释民族性格和气质的牛皮大鼓舞。

三、哈尼族碧约支系“牛皮大鼓舞”传承方式

(一)传统“师徒制”传承

师徒制传承模式是我国由来已久的传授方式,它是一种“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传承模式,早期哈尼族民间诸如工艺、艺术、医药等教育中较为常见,是一种口传心授、实际模仿的教育方式,此种传承方式针对性强、专业性高。章诒(著名戏曲家、作家)也曾在《伶人往事》中对此种传承方式做出评价,并说到:“中国传统表演艺术的传承,不是靠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批量生产。它是古老作坊里师徒之间手把手、心对口、口对心的教习、传授、帮带和指点,属于个人化、个性化、个别化的教学方式,量小却质高。”所以说,就民间艺术传承而言“师徒制”的传承模式是必不可少的。

哈尼族碧约人的“牛皮大鼓舞”的“师徒制”传承可分为两类。第一是子承父业制,子承父业在早期哈尼族社会中是极为常见的教育方式,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的体现,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在克曼村会敲牛皮大鼓的必定还有另一特殊身份——即“摩披”。摩披是一寨人中与摩咪(天神)最亲近的人,他敲响牛皮大鼓与天神对话,为碧约人送去祈求,所以备受村名爱戴敬仰,所以早期的“牛皮大鼓舞”传承主要以子承父业模式为主,进而得以保存这份家族的荣耀。以此同时,与之共存的还有“非血亲”师徒制,早期的“牛皮大鼓舞”存在传男不传女的说法,所以在本家未得男丁的情况下会选择有悟性、灵性,较为合适的男弟子进行教授,以保证此项民间艺术的延续,师傅离世后,徒弟则承担摩披的职务,并将“牛皮大鼓舞”进行传承。

直至现代社会,由于现代文化的不断流入,虽然一直保有“牛皮大鼓舞”师徒制的传承模式,但年轻一代的哈尼族碧约人开始慢慢淡化了对民间艺术文化传承的苛刻要求,变得更为随意了些,也为女性民间艺人所继承。而出现其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地民众文化水平偏低,对自身民族艺术文化认识粗浅,从而放任了民间文化艺术的自我生长,以致哈尼族碧约人“牛皮大鼓舞”原本的十二鼓点打法时至今日只剩六套鼓点。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由于相关部门的宣传和保护措施以及国家级、省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名目的出现使得师徒传承模式开始有了回升的趋势,促进了当地民间文化艺术保护热潮,而其中除了原有的师徒承袭制以外,值得一提的是墨江县下菜园村碧约支系妇女借助2005年首届“墨江哈尼太阳节”的热潮将牛皮大鼓舞以民间表演的形式重新火热了起来,成立了一只属于自己的民间演绎队,一直为当地各种活动服务,直至今日队伍不断壮大,后由墨江他郎宾馆老板马武(回族)出资维持,后儿吸纳墨江老年协会的老年舞蹈演员,聘请当地文工团作为艺术指导,并成立“马武协会”进行统一管理,可谓形成了教具规模的演出团体。

(二)专业工作团体传承

墨江文工团是隶属于墨江文体局与白鹇鸟演绎公司共同出资建立,除承当相关演出任务外,一直致力于保护、开发当地哈尼族民间艺术。哈尼族碧约支系“牛皮大鼓舞”就是当地民族歌舞团重点调查、研究、编排的哈尼族民间舞蹈艺术,因“牛皮大鼓舞”现今只有前六鼓被完整保存外,剩下的六鼓一直未能收集完善,因此当地文工团的工作人员在李忠团长的带领下致力于以前六鼓为基础为后六鼓进行推敲编排,为其进行后期的完善。

2012年墨江文工团开始着手为“墨江哈尼太阳节暨哈尼双胞节”创作排演小型舞剧《阿咪车》其中就就涉及到了哈尼族碧约支系“牛皮大鼓舞”编排与演绎。牛皮大鼓舞节奏欢快、鼓点跳跃,是当地哈尼族民间舞蹈艺术中最具活跃气氛之用的舞蹈之一,这也是为何会受到当地民众及外来游客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2015年5月1日,墨江哈尼族民族舞剧《阿咪车》于墨江广播电视局演播大厅进行首演,此次演出不仅为墨江民俗节日增加了活动项目,也为墨江哈尼族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续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了宣传墨江民族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也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传播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三)民间艺术进校园传承

哈尼族民间舞蹈艺术“牛皮大鼓舞”进校园,在校园中掀起第一次热潮始于2005年首届墨江哈尼族“太阳节”开幕的前期排演。开幕式《相拥太阳》由2300名当地民族演员共同完成,并以100面牛皮大鼓及200名演员编排的《哈尼太阳鼓》拉开序幕,鼓声阵阵响彻县城天际。以此同时,墨江人们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哈尼族民俗节日——哈尼太阳节,后一直延续至今日,一直吸引著外来游客到墨江游玩、体验当地民族风俗。而这200名“牛皮大鼓舞”的演员80%以上由当地墨江一中高中生组成,也借由此契机“牛皮大鼓舞”进入校园,不仅用当地民族艺术文化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为民族艺术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开辟了校园传播的新途径。时至今日,但凡遇到当地重大民族节日,如哈尼族“太阳节”、“双胞节”亦或是县庆,墨江一中的同学们一直是大型演出的主力军,经过长期的学习、排演,墨江一中学生敲打的牛皮大鼓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模式,并影发了周围学校的效仿,诸如已开展的墨江菜园校园哈尼族舞蹈《巴哈咪呀》进校园、龙坝小学的《阿尼咪车》进校园,这些都是墨江当地哈尼族不同支系的优秀传统舞蹈。

四、结语

自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概念,到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巴黎的第十七届大会通过了《世界遗产公约》,确立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自然双重遗产三大类型。再到1997年11月,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得到国际认可,非物质性质的人类遗产定义逐渐形成。并于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二届大会通过,2006年4月生效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正式定义,时至今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一直是一个革命性的重大任务。舞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文化载体,时至今日一直保有自身的流传价值,是一方水土、一方人的重要文化标志之一,如今的墨江哈尼族碧约人“牛皮大鼓舞”是墨江哈尼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于当今社会而言,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容轻视,外来现代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充斥着传统文化的消失,作为艺术工作者获相关文化工作者是该着力为民族艺术文化的传承、传播寻找新的突破点。墨江哈尼族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样,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世人的关注。2010年哈尼族民间艺术登上央视音乐频道《民歌·中国》,2018年1月10日中国少数民族迎春大联欢电视晚会节目组深入墨江,为2019年中国少数民族迎春大联欢电视晚会《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进行了哈尼族元素的选取和录制,并展示了墨江哈尼族的“牛皮大鼓舞”“扭鼓舞”以及“乐作”从更广的平台传播着哈尼族优秀民族文化艺术,这些都得益于当地优秀的民族文化工作者们的努力,相信今后的民族文化艺术保护传承会越来越专业化、普及化、实用化,为传承开辟新的前进道路。

参考文献:

[1]墨江哈尼族民宗局编著.《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县志》.2007年版

[2]蔡跃忠.《哈尼族碧约牛皮大鼓舞初探》.《艺术教育》.2012年12期

[3]李丽祥,吴昌明编绘.《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2014年10月版

猜你喜欢
哈尼族传播
长街古宴 宴宴热闹 哈尼族长街宴
维生素D辅助治疗云南哈尼族儿童肺结核的疗效观察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民间音乐类】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哈尼族色彩审美文化刍议
哈尼族“老关工”白文达二三事
哈尼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质及文化内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