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经济薄弱村党支部建设

2020-05-21 03:42张吉林
唯实 2020年4期
关键词:村支书村干部集体经济

张吉林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部署的三项重要任务。完成这三项任务,加强经济薄弱村党支部建设至关重要。为深入了解江苏经济薄弱村党支部建设情况,课题组以苏北五市12县(区)244个经济薄弱村党支部为调研样本,以“三项任务”为问题导向,在分析当前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必要性

党的十九大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把经济薄弱村党支部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加强经济薄弱村党支部建设对实施乡村振兴、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经济薄弱村党支部承担增加低收入户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带领群众共同富裕的任务,基层党支部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对党的富民政策落地具有重要意义。

二、经济薄弱村党支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经济薄弱村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不合拍、不匹配、不协调三个方面。

在思想建设方面,党员意识与组织要求不合拍。一是信仰、信念意识淡化。在少数村,党组织对群众吸引力不强,群众对党缺乏信心,转向宗教寻求慰藉,使宗教势力发展迅猛,甚至少数村有个别党员干部加入,徐州、宿迁等地一度还发现邪教组织活动。二是组织意识淡化。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有的“村两委”班子作用发挥不明显,党支部难以正常开展组织活动,部分党员迫于生存压力,在驻地附近打工,不愿参加组织生活,甚至提出要给予经济补偿才能参加组织活动。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被弱化,学习教育活动被虚化,引导群众的能力被边缘化,基层党组织缺乏向心力和战斗力。三是服务群众意识淡化。由于带民致富能力不足,加上缺乏村集体经济的有力支撑,无力解决群众面临的实际困难,群众对村党组织和村干部的信任度偏低。有的村党的组织服务能力不足,联系服务群众不主动,团结带领党员不积极,不能凸显党组织的服务职能,严重影响了基层党组织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在组织建设方面,党员队伍素质与承擔任务不匹配。一是可选范围窄,选优配强难。尽管组织部门在村支书的选任标准、选人渠道、方式和后备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并通过政策措施鼓励大村带小村、强村带弱村,建立联合党支部,提高组织辐射能力。但在当下的生产状态下,人员流出大,党员基数低,后备力量严重不足,普遍缺乏懂市场、会经营、肯奉献的带头人,加之村干部待遇低、工作累、风险大,造成在经济薄弱村选人用人越来越难,称职的村支书已成为“稀缺资源”。二是年龄大、知识结构老化。对244个省定经济薄弱村713名村干部的调查数据显示,村干部平均年龄51.5岁,80%的村干部介于44—63岁。学历初中及以下占30%,中专、职高、高中占50%,专科、本科占20%。村党员干部平均年龄55.1岁,长期在外党员占35%。村支书、村主任、村会计平均年龄51.5岁,村支书平均年龄50岁。村级带头人思想守旧,信息获取渠道窄,发展经济的办法不多,难以满足群众多层次、多元化需求。三是待遇地位低、吸引力弱。据统计,村支书、村主任、村会计基本和考核报酬之和平均值为18088元。其中,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占15.6%,年收入在1万—2万元的占34.2%。在养老保险方面,参加社保和新农合的各占43%左右,而且享受标准偏低。有35.3%的基层干部认为,担任村干部职务并非个人意愿和第一选择,而是完全出于生活压力和组织要求。有一半以上的乡镇主官住在城区,对村级指导不力,群众要反映问题找不到人,一定程度上造成干群矛盾,这种乡镇干部“走读”现象还会传导到村级。村级干部思想不稳定,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党组织建设和村集体工作,更谈不上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自然得不到群众的拥护。

在助力脱贫方面,内生发展动力与外部期待不协调。一是摆脱贫困的目标实现不易。从对苏北12个重点帮扶县(区)244个村的调查数据看,贫困发生率平均值为11.4%,沭阳县、淮安区、淮阴区、泗洪县均超过平均值,有132个村超过平均值,其中23个村贫困发生率超过20%,村集体收入18万以下的还有89个。另外,在没有驻村队员进驻的非经济薄弱村,也存在极少数低收入户。由于这部分人没有被确立为帮扶对象,难以享受到相关帮扶政策,极易成为基层党组织的工作盲点。二是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派驻工作队帮扶、选拔大学生村官任职、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等只是外力,在驻村队员撤出后能否保持相应发展状态,真正解决摆脱贫困“最后一公里”,仍需靠“村两委”班子和当地群众共同努力。但实际效果差强人意,基层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进取意识不强。此外,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发挥受限,有的长期被乡镇抽调借用,有的通过考学调走,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三是为民办事的经济基础不牢。村集体经济薄弱,是村级党组织战斗力不能有效发挥的重要制约因素。村级党组织缺少发展集体经济的有力抓手,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集体经济发展与群众改善生活的需求极不适应。特别是项目少或无项目支撑的村,即使主观有干事的愿望,往往也处于无能为力的尴尬境地,基础设施与公益事业等方面难有大的起色,缺少优势项目招引,已有的项目又难以延续。

三、加强经济薄弱村党支部建设的对策建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苏北五市12县区244个经济薄弱村党支部发挥强有力的带动作用,在提升吸引力、战斗力、影响力上做文章、下气力。

猜你喜欢
村支书村干部集体经济
叶立东:村支书的“新台账”
前郭县严抓善管强保障促村干部担当作为
乡村振兴的排头兵
驻村干部拼命干,村干部靠边站?
农村集体经济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发展集体经济更需完善乡村治理
驻村干部切勿“喧宾夺主”
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脱贫攻坚
葡萄熟了
葡萄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