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平
(江苏省高邮实验小学,江苏 高邮 225600)
今年秋,全国统一使用统编版语文教材,新教材一大特色是古诗文篇目的增加,小学6 个年级12 册共有古诗文129 篇,平均每个年级20 篇左右,约占课文总数的30%,相较原人教版篇目,增幅达80%左右。流传千年的古诗文,是民族文化的基因。古诗文教学该如何教?正如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所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不用有过多的阐释,发挥孩子的想象力,让学生感受诗词音韵之美、汉语之美,感受古诗中的“静”。
笔者梳理整理了四年级上册古诗编排体系,以第三单元古诗《暮江吟》教学为例,谈谈对中年级古诗教学的一点思考。
以统编版四年级上册为例,本册共选有11 篇古诗文,具体编排如下表。
古诗 作者 分布系列 人文主题《浪淘沙》 刘禹锡(唐) 课文《观潮》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鹿柴》 王维(唐) 日积月累《暮江吟》 白居易(唐)古诗三首 处处留心皆学问。《题西林壁》 苏轼(宋)《雪梅》 卢钺(宋)《嫦娥》 李商隐(唐) 日积月累 神话,永久的魅力,人类童年时代飞腾的幻想。《出塞》 王昌龄(唐)古诗三首《凉州词》 王翰(唐)《夏日绝句》 李清照(宋)《大江歌》 周恩来 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别董大》 高适(唐) 日积月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从表格中可以知道,统编教材有两个单元设有古诗三首,第三单元人文主题是“处处留心皆学问”,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教学这三首古诗,诗人如何观察景物,是古诗教学的启发点和引导点;第七单元人文主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这三首古诗时,要引导学生增进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另外三首古诗《鹿柴》《嫦娥》和《别董大》则列在“日积月累”栏目里,与相应主题单元有一定关联性,其他两首古诗《浪淘沙》《大江歌》作为相应课文的拓展阅读。
1.借助注释,描述古诗画面内容
统编语文教材古诗单元,古诗附有注释,这是与苏教版教材相比新增的亮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描述诗句的画面内容。《暮江吟》诗句中,如“吟”,并非“吟诵”之意 ,而特指古代诗歌体裁。教师补充古诗带有“吟”字体裁,如于谦《石灰吟》、孟郊《游子吟》等。又如“瑟瑟”,在诗中指未受到残阳照射江水所呈现出的青绿色,学生若不借助注释,很难理解诗句描绘的画面内容。再如“可怜”,古今意思已发生变化,“真珠”在这里指“珍珠”。教师适当补充,因汉字的音、形、义,长期以来存在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也因古籍版本的不同,所以不能以今律古。
2.透过插图,想象古诗画面奇丽
统编教材插图精致典雅,充满浓浓的诗意感。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借助插图,走进古诗美妙境界,如《暮江吟》插图中,诗人白居易身着唐朝官服,伫立江边。远处残阳照射江面,宛若给江面铺上了一块巨大的红绫,显得柔和而平缓。夕阳未照射到的江面则是一片青绿色。叶圣陶先生认为:性情的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在教育上是重要的项目,尤其在小学教育阶段。涵养和培植必须有所凭借,最好的凭借便是诗歌。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借助插图,联系生活经历,想象夕阳残照,湖面呈现出的诗意美。
学生流畅地朗诵古诗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读出《暮江吟》这首七言绝句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当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思考后,配以古典音乐,可以让学生融入古诗的典雅意境之中,感受古诗的吟诵之美、优雅之美。教学古诗《暮江吟》时,选择了节奏舒缓的古典音乐《高山流水》,或学生诵读展示,互做点评;或教师示范诵读;抑或学生齐诵,学生个个宛如变身小诗人,融入到古诗的美好情境中,体会诗人的所思所想,领悟诗人的作诗心境。
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将诗中想象的画面在笔端描绘出来,通过绘画,走进诗中,将想象的画面,用色彩描出来,可适当增添文字,表情达意。静寂的秋晚,伫立江边的诗人,弯弯的月儿,晶莹透亮的珍珠……在学生个性化的表达下,古诗犹如一幅唯美的诗画浮现眼帘。通过配乐作画,吟诵涵泳,学生自然地领悟出诗人作诗的心境,或读出了诗人内心的柔和、宁静,或感受到诗人沉醉于自然山水之中。
古诗《暮江吟》选自第三单元《古诗三首》,本单元课文还有叶圣陶先生《爬山虎的脚》、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蟋蟀的住宅》,课文和古诗选择围绕单元人文主题“处处留心皆学问”展开。学生通过解诗题,借助书旁注释,涵泳诵读,想象画面,对古诗有了更进一步了解后,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如何写成这一千古诗作,思考作者观察的角度和方法。
秋晚江边的景致很多,诗人是如何选择江边之景的呢?诗人如何捕捉到江面颜色的不同,又是如何看到了江边晶莹如珍珠的露水,弯弯如弓箭的月儿呢?诗句中“残阳”和“夜”,说明诗人白居易的观察,持续了一段时间,从日暮时分到秋夜降临,才看到了江畔景色的变幻之美。学生逐渐明白了正是因为诗人的连续观察,而非只停留于一时的粗略观察,才发现了秋晚江边迷人的景致。
诗人不仅观察远处的残阳,还有眼前的露珠。诗人的观察由远及近,远近结合,观察的角度是多维的。在思考中,学生逐渐明白古诗的写成需要细心观察,连续观察。学生在品读中悟出了诗歌之妙,将会启发今后的习作表达。
白居易是学生较为熟知的诗人,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接触过他的经典诗作,如《忆江南》《草》《池上》等,每一首古诗的创作,诗人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教学末尾处,教师可适当补充白居易创作这首古诗是在出任杭州刺史的路上,因当时朝廷斗争激烈,诗人品尽滋味,自求外任,途中创作而成。诗歌格调清新,营造出一种和谐、宁静的意境。
白居易诗平易自然、通俗晓畅,诗作《暮江吟》,亦清丽流畅、细致真切。这其实与他的成长经历有关。白居易幼年家境贫寒,适逢战乱,对底层人民有深切同情。他不仅在杭州担任过刺史,也在今江苏苏州任过刺史,由他主持修建的苏州山塘街,造福当地百姓,如今成为历史文化遗产,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慕名参观。
古人留下的足迹与今天还产生着紧密的关联,正如同今天的我们,仍旧在吟诵古人的诗句一样。知人论世,通过拓展诗人创作的时代背景,介绍诗人为官经历,触动了学生内心的情感,感受诗人博大的人文胸怀,激发对古诗学习的兴趣。
总之,古诗教学需要不断探索、实践和反思,既要除去繁冗环节,还原古诗应有朴素面目,又要让学生走进千年诗词文化,涵养性情,体会古诗的沉淀之美。这需要一线教育工作者,在实践和思考中,不断探索古诗教学的真谛和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