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育戏剧实践研究

2020-05-21 12:02邱芳菲周佳
课程教学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戏剧文本评价

文∣邱芳菲 周佳

教育戏剧是以戏剧形式从事教育的一种教学方法。国外最早关于教育戏剧的研究是英国小学教师哈丽特·芬利-约翰逊在1912年出版的《教学中的戏剧方法》。百余年以来,教育戏剧得到教育界的不断关注和推广,许多西方国家将其与母语课程相结合,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教学手段。我国对教育戏剧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孙家琇于1984年发表的《关于英国的TIE》,此后研究者们大多将研究视点集中在教育戏剧的引介和推广、教育戏剧的概念厘定、教育戏剧的现实情况与应用等方面。从实践的层面上看,虽然不少研究者尝试将教育戏剧纳入语文课程中去,但是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出教学方式单一、目标指向不明等问题。

教育戏剧的功能与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不谋而合。探索以教育戏剧的方式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具有现实意义。

一、教育戏剧的概念及功能

(一)教育戏剧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戏剧被视为一门独立开展教学活动的艺术学科。美国的教育戏剧在产生之初就采取单科授课的形式,通过各种技巧,如即兴表演、角色扮演等演绎故事或诗歌,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1]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英国也逐渐将教育戏剧纳入系统的课程学习领域乃至课程标准中。狭义的教育戏剧是一种融合于不同学科之中的教学方法,强调使学生在设定情境中收获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戏剧特有的元素,如张力、焦点、对比等,来实现教育的目的。[2]教育戏剧重视参与的过程而非表演的结果,这也是教育戏剧和以戏剧为教学本体的戏剧教育的根本区别,可将教育戏剧视为“运用戏剧与剧场之技巧,从事于学校课堂的教学方法”[3]。

(二)教育戏剧的功能

教育戏剧兼具艺术性和教育性,在儿童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两方面都有作用。奈莉·麦凯瑟琳认为,教育戏剧创作了一个共享的戏剧性情境,给儿童提供了练习语言和识字的机会,以及建构知识、概念的途径。[4]杨晓彬认为,教育戏剧能帮助学生树立审美意识,实现心理疏导和情感宣泄的功能,有利于塑造独立人格,对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和反应能力有很大帮助。[5]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玛侬·凡德沃特认为,无论是作为教学工具还是训练手段,戏剧都蕴含着多元智能的使用,二者对应关系如下页图1所示。[6]

语文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和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等多元智能存在统一关系。[7]这意味着,将教育戏剧和语文课程结合起来,可以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育起到促进作用。目前已经有一些研究者尝试以教育戏剧的方式来开发学生的语文能力,如顾纾采用故事接龙、人体雕塑、静像剧面等方式进行教学实践。[8]学生的发展目标指向思维能力、审美鉴赏、创造能力的提升。故而语文教学可尝试故事戏剧化、专家外衣、读者剧场、排演室等戏剧手段。[9]结合以往研究者的研究经验,现分别在上海市TL中学、上海市NJ中学展开相关研究探索,积累教育戏剧在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方面的经验,丰富教育戏剧在语文课程中应用的实践研究。

图1 教育戏剧技巧和儿童多元智能发展的关系

二、教育戏剧应用于语文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构想

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将教育戏剧应用于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深化语文课程、延伸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相应的核心素养。基于此,本研究选取相关的语文教材作为载体,活用教育戏剧的多种策略和方法,不脱离学习实际,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实践目标

针对上海市TL中学和上海市NJ中学的学情及需要,皆以语文核心素养作为课程的目标维度,借教师入戏、专家外衣、读者剧场等活动,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及合作、思维、审美、文化理解等素养。具体目标维度及活动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总目标与活动目标

目标维度综合性戏剧活动具体目标(具体活动如教师入戏、专家外衣、读者剧场等)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与语感整合与语理交流与语境 培养倾听意识与能力,在日常用语与书面用语的交际和表演中培育语感;对某一话题进行观点表述和有条理表达;与同伴在特定语境下交流交际思维发展与提升直觉与灵感联想与想象实证与推理批判与发现以不同文本的艺术化创作,激发、交流、记录与表达个体直觉与灵感;使用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表达戏剧化构想与情感体验;通过质疑、反思、创造等活动培育批判性思维

(续表)

目标维度综合性戏剧活动具体目标(具体活动如教师入戏、专家外衣、读者剧场等)审美鉴赏与创造体验与感情欣赏与评价表现与创新 通过语言和肢体表达获得审美体验,在同伴合作与交流中对审美对象进行欣赏与评价;基于个体经验,结合文本进行艺术审美创作文化传承与理解意识与态度选择与传承包容与借鉴关注与参与 结合古今中外的特殊文化现象,在情境化的戏剧场中分享个性化理解,表达相应的文化认识与态度;结合当代文化热点,陈述、交流、辩论文化立场

2.课时数

上海市NJ中学一学期12节课,每周1节课,每节课45分钟,一学期针对4篇不同体裁的课文进行授课,每篇课文需要花费2—3课时;上海市TL中学一学期10节课,每周1节课,每节课60分钟,一学期集中针对一篇戏剧性较强的文本进行授课,并根据学生习得内容准备在校园公演。校园公演类似一种校园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培育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表演的好坏并不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主要指标。

3.实践取向

(1)关注趣味性:通过丰富的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已有的语文教学现状,实现“学生乐学”。

(2)重视整合性:教育戏剧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开拓潜在资源,把握现有语文材料中的戏剧元素,让学生在设计的任务指令中实现“学生能学”。

(3)完善主体性:重视学生学力发展与人格成长,践行“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的探索,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能力、自律能力、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实现“学生自学”。

(4)发展社会性:合作模式是教育戏剧的常态,分工和合作、批判与接纳是发展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过程,学生之间互相督促,实现“学生会学”。

4.课程内容

(1)依托小说、戏剧类文本的强叙事特色,开展基础的戏剧改编、读者剧场等教育戏剧活动,发展形象与逻辑思维;同时,通过营造语境、关注语用、培育语感,促进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提升。

(2)对诗歌、散文等抒情文本进行艺术创造(如诗剧创作),通过感官体验、具身演绎等方式,形成个性化的文本理解与审美体验。

(3)通过专家外衣、教师入戏、故事接龙等戏剧活动实现文言故事的直接理解与文言知识的文化性体验,进而了解并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关注并参与当代文化。

(4)通过优化小组合作的教学组织方式,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责任意识与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

5.课程评价

借鉴上海市某中学为提高学生理解力、表达力和思维力而采用的“课堂表现评价量表成绩+期末演出成绩”评价方式,尝试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评价方式,相互补充以保证评价的真实有效。

(1)过程性评价——“成长档案袋A”

尽管每节课的教育戏剧策略和文本内容不同,但是根据教育戏剧课程的教学目标,评价的维度一致。每次教育戏剧课前给学生下发评价表A,每次课后由班长收齐保管,放入成长档案袋。根据是否可以量化考查,评价维度分为两类。第一类包括文本理解能力、文本分析能力、文本演绎能力、生活/阅读积累、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由教师根据每节课的任务进行打分。第二类包括学习兴趣、自主能力和合作能力,由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组成。评价表A采用等级评分制,1代表最差,5代表最优。

表2 过程性评价量表

成长档案袋:评价表A课程名称:学号:姓名:班级:考查维度教师评价教师寄语文本理解能力文本分析能力文本演绎能力生活与阅读积累想象能力创作能力观察维度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平均分学习兴趣自主能力合作能力总平均分:学生寄语

评分维度主要根据以下内容进行。

①文本理解能力:学生能够知道文本大意。会概括小说情节,会概括散文事、景或情,会理解诗歌意象,会翻译文言文。

②文本分析能力:学生能够知道文本分析的方法,说出或写出自己的分析。会分析小说人物、情节、环境与主旨之间的关系,会分析散文写作思路,会通过意象挖掘诗歌思想情感,会从文言文中知人论世、体会情感。

③文本演绎能力:通过即兴表演、改写剧本等方式锻炼文本再创作能力。

④生活与阅读积累:在文本理解、分析、演绎的过程中,调动生活经验或阅读经验生成新经验。

⑤想象能力:学生在演绎文本的过程中合理完善人物、情节、环境等教育戏剧要素,如在演绎中丰富小说人物的形象。

⑥创作能力:学生在演绎文本的过程中合理增设人物、情节、环境等教育戏剧要素。如在演绎中插叙小说人物背景。

⑦学习兴趣:学生能够专心完成任务,积极参与组内和组间的讨论等。

⑧自主能力:学生能够遵守基本的课堂纪律,不插科打诨,并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有意识地取长补短。

⑨合作能力:学生能够明确在组内的角色和工作,配合组员完成教育戏剧课程的任务。

(2)终结性评价——“成长档案袋B”

读者剧场大多以团队形式开展。每组学生都会经历文本选择、剧本准备、剧组组织、彩排练习、当众演出这五个环节。当众演出的效果呈现可以作为终结性评价的依据。终结性评价同样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结合的形式。终结性评价采用的评价表B也可放入成长档案袋中。终结性评价同样采用等级评分制,1代表最差,5代表最优。此外,评价表B中有本课总分一项,具体算法是:每张评价表A的总平均分,占总分权重的70%;评价表B的总平均分,占总分权重的30%。

表3 终结性评价量表

成长档案袋:评价表B总评:读者剧场学号:姓名:班级:评分维度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平均分人物形象语言组织情节安排环境布置演出效果总平均分:本课总分:说说你在本学期教育戏剧课程中的收获吧!

评分维度主要根据以下内容进行。

①人物形象:人物形象饱满,外貌、动作、语言等与人物形象契合。

②语言组织:剧本语言通俗,画外音和人物对话流畅、高妙,促进矛盾发生、情节发展。

③情节安排:故事包括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尾,抑或一波三折。情节集中,冲突性强。可采用倒叙、插叙等。

④环境布置:环境的布置(或说明)切合演出需要,能够提供自然或社会环境的信息,烘托氛围。

⑤演出效果:演员的精湛演绎,诠释出短剧的意义,赢得观众的认可。

(二)实施

在教学设计的环节中,教师首先分析学生学情和教材内容,根据学生“性格活泼但不自信”的特点不断强化课堂纪律、重视合作任务,尽量规避单一语文学科知识的传授,而是注重从语文方法、语文能力到语文素养的转变。以《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为例,这一课主要运用热身游戏、专家外衣、读者剧场等路径实施教学,让学生在教育戏剧的过程中,重点体会人物表现,并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爱国英雄们英勇机智、甘于奉献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1.热身游戏

热身游戏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目的包括但不限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表现欲望等,一般可以通过声音、肢体的练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热身游戏一般放在课程开始时进行,其内容最好能够为后续课程开展提供帮助。

(1)声音练习

给每个学生发一张写有“一句话”纸条。让学生用恰当的语气朗读(可加上面部表情)。14句话如下。

①作业真是堆积如山啊……

②瞧!这是妈妈给我买的新衣服!

③怎么办……怎么办……还有5分钟就交卷子了……

④国庆放假干什么呢?我要去放风筝!

⑤谁还没有个低谷期,振作起来就好了!

⑥快,快跑,后面有追兵!

⑦我和你们说,我看到了一只超大的老鹰。

⑧哎呀,你小心点,水都溅了我一身。

⑨呵,这天气,都快把我融化了。

⑩啊,我的脚!你怎么走路不长眼啊!

(2)肢体练习

收回14张“一句话”纸条,重新分配。让学生用恰当的动作表演该句话,其他同学猜出纸条意思则过关。

2.专家外衣

专家外衣是英国教育戏剧家希斯考特创造的一种教育戏剧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学生需要扮演某一领域的专家,通过阅读、讨论、思考、扮演等,与教师、同伴进行对话。[10]

师:假如你们参与了狼牙山地区的游击战,作为参与的战士,你经历了当天的一系列战斗,请你思考以下问题,并把具体情境告知大家。

①“班长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命令狠狠地打。”马宝玉当时发出了什么样的命令?是口头的?大声还是小声的?还是肢体的?

②“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那个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葛振林是怎么吼的?连着打连着吼?瞄准一枪吼一声?

③“战士宋学义掷一颗手榴弹就把胳膊抡一圈儿,好使出浑身的力气。”宋学义是怎么掷手榴弹的?除了胳膊动,身体别的地方动了吗?嘴巴里发出声音了吗?

④“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这两个小战士的表情是一模一样的吗?怎么让他们“一样又不一样”?

⑤“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山路到底多崎岖?敌人的尸体有多少?山路周边的景色呢?你还记得是日出或是日落吗?是冬天还是夏天?

⑥“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叽里呱啦”是什么声音?石头?人的叫喊?

以上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对人物描写、环境描写进行赏析,逐渐发现人物区别,并认识到情节、环境和人物之间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读者剧场

读者剧场是由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米丽亚姆·马丁内斯开发的一种教学模式,主要由选择文本、准备剧本、组织剧组等部分构成。[11]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本研究对读者剧场进行了一定的改编以适应具体的教学。由于教学时长的限制和学生消化、吸收的需要,本环节分3课时进行。

(1)选择文本

在整体感知文本、大致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的情节和人物性格特征后,将学生分成4组,分别负责第1—2自然段、第3自然段、第4—5自然段、第6自然段的剧本创作。

(2)创作剧本

具体要求是:在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准备2分钟即兴表演的剧本。简单描述故事场景,设计人物形象,通过多种人物描写手法演绎出来。具体任务如表4所示。

表4 即兴表演任务单

1.团队成员及分工姓名任务2.即兴表演(2分钟),题目:《》3.剧本微创作

(3)表演剧本

将学生分成4组,根据任务单上的任务分配和剧本内容进行组内研读及排练。每组计时,5—6分钟时间。要求简单介绍故事场景,表现人物形象,将人物的性格特质演绎出来。

在其他文本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依据文本特点创设诗歌改编、情境相连、故事接龙等教学路径。

(4)诗歌改编

依据王蒙的《青春万岁》,请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赏析,把自己成长的经历和成长的心理中不同的部分加以改编,写成诗歌《我们的青春万岁》。

我们的青春万岁

(作者)___________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

让我们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

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

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有___________,跃动的、温暖的心……

是转眼过去的日子,也是充满遐想的日子,

纷纷的心愿迷离,像春天的雨,

我们有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

我们渴望___________,渴望___________。

是单纯的日子,也是多变的日子,

浩大的世界,样样叫我们好奇,

从来都兴高采烈,从来不淡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是第一次。

所有的日子都去吧,都去吧,

在生活中我快乐地向前,

多___________,我不会___________,

多___________,我不会___________,

有一天,擦完了枪,擦完了机器,擦完了汗,

我想念你们,招呼你们,

并且怀着骄傲,注视你们!

组织学生当堂改编创作并进行分享和朗诵,活动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联想能力、创作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审美评价能力。

(5)情境相连

复习《青春万岁》的诗歌内容,结合表格中的提示,联系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情感体验,分组进行“连线游戏”,讨论出属于自己的青春故事。活动内容可参考表5。

表5 “情境相连”活动内容

环境时间、季节心情人物小船上冬日太阳初升时愉悦同学公园里初春的细雨中激动老师课堂上夏日的寂静月色下开心父母运动场上秋天的累累果实旁振奋便利店售货员秋游的大巴里难过公交车司机老家的田野上愤怒学校门卫……

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情感体验,创作属于自己的青春故事。学生讨论出大概情境后,自己决定讲述故事或表演故事。可以结合课程开始的热身游戏请学生进行实物想象,每组限时5分钟。表演结束后,选出印象最深的故事,写出理由,并对故事叙述者或表演者进行评价。

(6)故事接龙

以文言文《伯牙鼓琴》为教学材料,组织学生在大致了解文言意思、把握故事情节后,对故事进行想象。先让学生总结大致的故事框架:伯牙抚琴—子期赞扬—相约中秋—子期病故—伯牙赴约—伯牙摔琴。再让每人抽取3—4个写有提示词的便笺纸,提示词可参考如下示例。

学生要将自己抽到的提示语放到故事框架中,和同组的同学一起讲出一个更加丰富、生动的故事。活动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提高创造力、想象力,让学生突破思维局限,吸收更多的灵感,学习到更多的故事构建的方法。

三、教育戏剧应用于语文教学的结果与反思

通过参与教育戏剧课,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教育戏剧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起到良好的培育作用。学生越来越喜欢和教师、同学交流想法,可以把剧情安排得更符合逻辑,同时能准确地理解或表达人物的情感,甚至掌握完成任务的良好策略。学生的写作能力、联想与想象能力、表现与创新能力、文化理解能力得到锻炼,更直接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语文核心素养。

融入了教育戏剧的语文课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表演欲,增加了学生的表达机会,这些活动有利于学生深入体会文本,增进感悟和感受,能帮助学生提升审美能力,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实现教育戏剧课与语文课程相结合的育人价值,遇到以下现实困境。

首先,评价难。教师设计了一系列评价量表,但由于每节课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因此很难在一节课中完全推进各项维度的评价。学生也很少做出客观、正确、有效的评价。

其次,任务完成形式较为单一。虽然小组合作是非常高效的学习模式,但是并非所有任务都适合合作学习。教师在采用活动方式的时候,要考虑这一方式的意义和指向。合作学习带来的意义,是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还是便于教师教学,是需要明确的。

最后,教学文本的选择。教育戏剧与语文课程的结合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而并非每一篇课文都适合采用教育戏剧的方式教授。

目前教育戏剧并未得到有效的推广。在全国教育领先的上海,也只作为校本课程或语文综合活动课程开展。随着学术研究者和一线语文教师对教育戏剧的理解越来越深,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将观察、模仿、游戏、即兴表演、角色扮演等教育手段融入语文课程,对学生增强表达能力、积累美感经验、拓展想象空间、提升思维品质、体悟文化内蕴都大有裨益。

猜你喜欢
戏剧文本评价
针刺治疗术后肠梗阻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有趣的戏剧课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戏剧类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