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有亮 李文巍
所谓“深度学习”,就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1]深度学习是学生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提升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而“历史年表”正是高考总复习阶段减负增效的神器,它不仅以鲜明的通史思维推动新旧教学体系的有序衔接,而且寓知识比较于史实的逻辑梳理之中,与深度学习强调“学习力”“内驱力”“判断力”“理解力”“胜任力”五大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不谋而合,[2]是促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高中历史复习“道器融合”的有效抓手。因而,本文拟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教学实例的展示,深入探究深度学习背景下高考历史复习教学中“历史年表”的调适策略。
大事年表是以时间为经, 以历史事件作纬, 从而表现历史事件发展纵横间相互联系的表格的总称。[3]“大事年表”严格遵循时序,呈现重要历史事件,帮助学生建构纷繁复杂史事的逻辑联系,从而培养学生整体学习的学科能力。
表1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时间史 实1931年9月九一八事变爆发;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1932年1月国民党十九路军抗战1933年1月国民党二十九军长城抗战1935年8月中共“八一宣言”发表1935年12月华北事变;中共瓦窑堡会议召开;北平“一二·九”运动
(续表)
时间史 实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爆发与和平解决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1937年8月八一三事变,威胁南京;南北红军分别改编1937年9月《国共合作宣言》发表
表1展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由于时间节点较多,且教材为了体现抗日活动的广泛性而采取分阶层论述,所以教材文本变得较为繁芜。正如毛泽东所言:“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4]只有学生摆脱机械记忆的不良习惯,将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认识根植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深厚土壤中,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基于大事年表的线性排列,围绕“瓦窑堡会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国共合作宣言》发表”三个时间节点上下求索,从“日本逐步加大侵略力度”和“中国军民逐渐增强合作抗日程度”两个视角透视,方能提升思维品质:“瓦窑堡会议”之所以提出“统一战线”的方针,是因为中共认识到包括国民党爱国官兵在内的社会阶层多有保家卫国之意志,却因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而无法形成合力,因而顺应民心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呼吁各方摒弃前嫌,共赴国难;西安事变实际上是九一八事变以来国内抗日呼声的总爆发,是对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的激烈抗议。西安事变的爆发虽然使国家有陷入全面内乱之危险,但因中共顾全大局的斡旋而转危为安,故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实为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卢沟桥事变和八一三事变使得国民政府彻底认识到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狼子野心,最终决定与中共开启第二次合作,形成了同仇敌忾的抗日局面,因而是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
阶段年表关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探索特定历史阶段的历史事件是如何在原有特性的基础上由量变引发质变的,从而明了历史阶段的分期依据,进而使学生逐步感知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5]
表2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阶段年表
年份阶段大事年表阶段特征1840—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 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领导; 革命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土地问题未能彻底解决; 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1919—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 无产阶级领导; 革命纲领的科学性、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彻底解决土地问题; 完成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
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的序言中指出:“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任何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资产阶级的控制下解放出来。”[6]恩格斯提醒我们,对于新旧民主革命的辨析应建立在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之上。通过引导学生追溯中国近代史相关基本史实,从而分析与无产阶级相联系的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历史变迁: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视角分析无产阶级的阶级属性,使学生认识到无产阶级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引领人类发展先进生产力,这就使新民主主义革命具有无与伦比的彻底性,具备超越狭隘阶级利益的全局意识;通过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工农武装割据”等重要革命思想内涵的分析,使学生体悟到中共始终能够与时俱进,提出合乎实际的革命纲领,既在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在于中共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理论底色,更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近代中国革命实际的完美“化学反应”,这就赋予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前所未有的科学性;抓住五四运动前和后两种不同性质的民主革命,通过对太平天国政权、南京临时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内外方针政策的回顾,特别是对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斗争策略差异性的回顾,使学生感受到新旧民主革命一脉相承的革命性,从而揭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由量变到质变的历史进程。
学者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认为:“孔子与希腊‘智者’,其行动颇相仿佛”“孔子颇似苏格拉底”,[7]并从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教育观、写作观五个角度,比较了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异同点。这种治学方法提醒我们历史学习应突破国别史的研究取向,注重人类历史的贯通,善于启发学生从共时性的观察视角透视历史趋势。
表3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中西经济发展对照表
中国苏俄(联)美国1914—1918年,民族工业“短暂春天”,轻工业发展迅猛1918—1926年,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走向萧条1927—1936年,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币制改革”,民族工业获得“短暂发展”1937—1945年,抗战时期民族工业大量内迁,民族工业受到严重挫折1914—1917年,沙俄参加“一战”,经济形势濒临崩溃;十月革命爆发1918—1920年,苏俄三年内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0—1921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1921—1925年,实行新经济政策1925—1936年,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形成斯大林模式1937—1945年,卫国战争1914—1918年,实行“统制经济”,带来“战争繁荣”1923—1929年, 柯立芝繁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自由放任政策破产1933—1939年,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缓解危机1941—1945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无论是现行的专题史教学框架,还是即将恢复的通史教学体例,都难以回避中外历史相对割裂的问题。正如学者黄鸣奋所言:“时空碎片化是由于人类试图用思维和规范把握世界而产生”[8],人类通过“历法”和“疆域”划分时空,加速了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进程。没有这种时空尺度的划分,历史学也就无从谈起。虽然难以做到中外历史叙述的双线并进(实际上这种做法也极容易导致论述的紊乱无章),但是我们可以运用对照年表,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为学生在年表阅读中发现中外历史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搭建认知支架,从而培养学生的整体学习意识。我们以“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中西经济发展对照表”为例,通过对照年表,引导学生发现世界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当苏俄等欧洲国家在“一战”的泥潭中百业凋敝时,中美经济却走向了“战争繁荣”。进而结合史料研读引发学生对于两国经济发展原因的深度学习,辩证分析战争对于经济体发展的影响。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性:通过对中国“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苏联“计划经济”、美国“罗斯福新政”三个典型案例的探讨,分析不同社会形态下的三国在运用“市场”和“政府”两种资源配置方式方面的共识,分析“共识”产生的原因,探究中、美、苏三国经济政策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镜鉴。
学者徐蓝以“改革开放新时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例,指出:“ 十八大以后则应将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力资源等实力的综合性发展呈现出来。”[9]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处理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综合年表正是展现历史发展“综合性”的利器。
表4 英国近代史综合年表
公元纪年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军事外交16世纪圈地运动重商主义王权不断加强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建立北美殖民地,开始海外扩张17世纪东印度公司成立《航海条例》资产阶级革命《权利法案》清教运动兴起入侵印度三次英荷战争向北欧、北美、南亚深度扩张18世纪工业革命推行自由贸易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自由主义兴起英法七年战争英法《巴黎和约》,开始建立殖民帝国19世纪加强社会经济立法,消除重商主义相关法令,建立社会福利制度1832年议会改革1867年议会改革1884年议会改革兴办现代教育传播科学技术扩大对亚洲、大洋洲、非洲侵略,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推行炮舰政策,建立“日不落帝国”;英普条约与英法条约,消除贸易壁垒
学生时空观念的形成,当然不是靠死记硬背具体历史事件年代获得的,而是在辩证地分析历史事件内在联系的基础上,长期不懈地进行理解性记忆的产物。表4大致整理了英国近代史发展的基本史实,学生从长时段的时间尺度超越教材,全面系统地掌握历史全貌,并为感悟历史发展规律创造了条件。[10]从年表中,学生清晰地感受到“英国不是一天建成的”,英国历史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渐进式改革能量不断积累的产物。例如,我们探究工业革命为何首发于英国,从社会经济因素看,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和“东印度公司”的殖民掠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原料、市场、劳动力等要素。从政治体制看,英国延绵不断的政治民主化进程,逐步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于国家的实际统治地位,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保障。从思想文化领域看,无论是从“重商主义”到“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创新,还是“国教改革”与“清教运动”之类宗教信仰的变革,都在潜移默化地改变英国资产阶级的思想,塑造了工业革命发展的精神动力。从军事和外交看,英国一方面立足于殖民争霸的刚性需求,建立强大海军;另一方面则注意 “以打促和”,努力通过外交谈判减少牺牲,英国的军事行动和对外交往为工业革命的推进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综上所述,虽然历史年表形式多元,但基本上可以归为“大事年表”“阶段年表”“对照年表”“综合年表”四种基本形态。[11]这一分类法符合唯物辩证法事物联系与发展普遍性及多样性的原理,有助于我们运用不同类型的年表,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揭示历史事件发展的基本样貌。正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采用何种类型的“历史年表”,大致取决于教学主题的呈现需要,更应考虑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因而选取的时空节点尽量不要超出教材的文本范围,以免加重学生的认知负担。历史年表的运用不应该是复习教学的点缀,而应作为一种常态化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度参与历史年表的制作,在体验成功的同时,提升对历史事件之间普遍联系的感知能力,从而 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