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乐州 ,叶承义 ,姚子亮 ,柳勇勇 ,兰军
(1.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浙江 温州 325005;2.浙能滩坑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站,浙江 青田 323900;3.丽水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浙江 丽水 323000)
香鱼(Plecoglossus altivelis)分布于我国通海河溪以及日本与朝鲜半岛,其肉质细嫩,清香独特,自古被视为水中珍品。香鱼为洄游性一年生鱼类,海水育苗,淡水中养殖,目前国内香鱼人工养殖和育苗已产业化,浙江和福建的香鱼繁育和养殖产业为国内领先水平。浙江、福建的香鱼育苗均在沿海的海水鱼类育苗场中进行,常规育苗用水盐度为5~25,国内尚未有在盐度低于5的微咸水中进行香鱼育苗的技术报道。浙能滩坑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站位于浙江省青田县境内的滩坑水库大坝下,地处瓯江上游支流,淡水资源丰富。作者2017—2018年在浙能滩坑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站开展香鱼养殖和繁育工作,为了达到减少海水用量或不用海水育出香鱼鱼苗的目的,在浙能滩坑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站开展用盐度低于5和3的微咸水及纯淡水分别进行香鱼育苗试验,现将有关试验结果总结报告如下,可为类似的内陆水库或山溪香鱼养殖场开展香鱼育苗工作提供参考。
香鱼育苗试验在浙能滩坑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站进行,育苗容器为直径2 m、高1 m的玻璃钢圆池,水体约3 t。另有相配套的单胞藻培育池、轮虫培育池及丰年虫孵化桶等,并配以相应的供电、供气设备,配以吸污器、温度计、比重计、衡欣电子盐度测试仪AZ8371等育苗用器具。
1.2.1 香鱼受精卵 在10月,浙能滩坑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站养殖的香鱼性腺成熟,人工干法授精,受精卵用羽毛均匀地附着在平铺于水面的洁净棕片上,棕片悬挂于养殖场池中微流水孵化,至受精卵出现眼点后移池到玻璃钢圆池继续孵化至出膜,开始育苗试验。
1.2.2 活体饵料 育苗所用丰年虫为河北产的干丰年虫卵孵化而得,轮虫为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洞头基地保种的褶皱臂尾轮虫种,在浙能滩坑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站微咸水培育,小球藻为购买的淡水小球藻种在浙能滩坑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站人工扩种培育。
1.2.3 育苗用水 浙能滩坑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站用水来自滩坑水库,从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洞头基地运输经沉淀和沙滤的高盐度海水,和滩坑水库的淡水混合调配至试验要求的盐度后备用,盐度5以下的1#池调配盐度在4~5之间,盐度3以下的3#调配盐度在2~3之间。鱼苗40日龄后直接用滩坑水库的淡水培育香鱼鱼苗。
1.3.1 香鱼幼体培育方法和条件 在3个水体3 t的玻璃钢圆池分别用盐度5以下(1#)、纯淡水(2#)、盐度3以下(3#)这3种不同盐度进行育苗试验。育苗试验的鱼苗培育密度、充气、水温等条件相似,日常育苗操作管理方法相似。采用了较低的仔鱼密度开始育苗,每池均为1万尾,培育过程不分池。育苗池布2个充气头,育苗前期微充气,育苗中后期当香鱼仔稚鱼开始出现沿池壁环游现象后适当加大充气。自然水温育苗,试验期水温为13~21℃。每天用吸污器虹吸吸污,吸污后用换水网箱换水。不定期向育苗池中添加小球藻,保持水色为淡绿色,小球藻可改善育苗池水质并可做为池中轮虫的饵料。
1.3.2 香鱼育苗饵料系列和投喂 微咸水和纯淡水育苗模式采用不同的育苗饵料系列。盐度5和3以下的育苗饵料系列为轮虫-丰年虫-海马牌鱼苗配合饲料。鱼苗孵出后的第3天早上开始投喂,轮虫和丰年虫在白天投喂3~5次,保持育苗水体中有一定密度的饵料生物存在,35日龄开始增加投喂海马牌鱼苗配合饲料,育苗用水也逐渐降低至纯淡水,50日龄时全部投喂配合饲料,日投喂4次以上,育苗用水已为纯淡水。
由于褶皱臂尾轮虫和丰年虫均不能在纯淡水中存活,纯淡水育苗全程采用人工配合饲料,投喂广东越群水产饲料有限公司生产的东丸牌水产苗种生物饵料A0-A1-A2号系列,参照东丸牌水产苗种生物饵料使用说明投喂,日投喂8次。
盐度5以下的1#池和纯淡水的2#池在2017年10月27日孵出鱼苗。盐度3以下的3#池在2017年11月4日孵出鱼苗。纯淡水育苗组的2#育苗池鱼苗至30日龄时,由于鱼苗生长较慢,且大小分化严重,根据香鱼育苗经验,生长慢的小苗在低水温的越冬期会陆续死亡,并由于数量过少,难以继续投喂配合饲料,放弃纯淡水育苗。微咸水的1#和3#池鱼苗至2017年12月底已全部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并纯淡水微流水多日,鱼苗已基本稳定,进入鱼苗种养殖日常管理阶段,香鱼育苗试验阶段性结束。上述育苗池每隔10 d随机取样20尾鱼苗,测量各池鱼苗平均全长,鱼苗平均全长见表1。
至2017年12月底,比较盐度5以下的1#池和盐度3以下的3#池鱼苗生长和成活率均相似,未见明显区别,根据鱼苗群游密度估计从初孵仔鱼至全长约3cm的鱼苗成活率约10%。
表1 不同育苗池香鱼鱼苗生长全长记录表
轮虫是绝大部分鱼苗从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转化阶段最适口的优质饵料,在海水育苗中,目前生产上广泛使用的是褶皱臂尾轮虫,褶皱臂尾轮虫适宜在水泥池中高密度培育,其繁殖快且稳定。为适应该次香鱼育苗试验用水的低盐度,项目组已逐步将海水中的褶皱臂尾轮虫淡化至盐度3~5的微咸水中长期培育,逐步淡化的褶皱臂尾轮虫完全适应了盐度3以上的微咸水培育并增殖,褶皱臂尾轮虫在盐度2以上也可长时间存活,而在盐度2以下时存活时间不长。
在淡水育苗中,通常使用的是萼花臂尾轮虫等淡水轮虫。萼花臂尾轮虫常规的培育要求水温25℃以上,通常在室外大土池清塘后施肥培育,其繁殖快,但稳定性差,一般要配备多个土池同时培育以保证稳定供应。由于淡水轮虫培养存在不确定因素多、试验地及周边也缺乏适宜萼花臂尾轮虫常规培育的室外大土池等问题,所以该试验未采用淡水轮虫作为鱼苗开口饵料。
根据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历年来的香鱼海水育苗经验,没有丰年虫和活桡足类同样能进行香鱼生产性育苗,但没有轮虫进行香鱼生产性育苗将是非常困难的,只有前期保证轮虫的足量供应,即使后期没有其他活体饵料,用不同粒径的配合饲料也可取得育苗成功。水体轮虫密度与香鱼仔鱼的肠胃饱食程度成正比,当水体轮虫密度在每毫升5~6个以上,育苗池中所有仔鱼腹部肠管直至肛门充满了轮虫,如水体轮虫密度为每毫升2个左右,绝大多数鱼体为半饱食。所以在育苗中,我们如能保持轮虫密度在每毫升5个以上,仔鱼可达到最快的生长速度,轮虫的足量供应是进行香鱼育苗的关键所在。在低盐度的1#和3#池,采用轮虫-丰年虫-配合饲料,较顺利地育出了全长约3 cm的鱼苗。但在投喂丰年虫无节幼体的阶段,由于孵化出的丰年虫无节幼体在盐度10以上的海水中可长期存活,但在该试验的微咸水盐度条件下难以较长时间存活,一般丰年虫无节幼体1~2 h便死亡并沉底,香鱼鱼苗不摄食沉底的饲料,育苗过程中需少量多次投喂丰年虫,增加了育苗生产的工作量和丰年虫的浪费,并且香鱼摄食丰年虫的饱食度明显低于海水育苗模式。淡水枝角类自行培育或购买获得相对较容易,但枝角类成体个体比丰年虫无节幼体大,而枝角类幼体和丰年虫无节幼体大小相似,在鱼苗20日龄后,全长达1.5 cm以上时,如用淡水枝角类幼体代替丰年虫无节幼体投喂,预计效果会更好。
广东越群水产饲料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东丸牌水产苗种生物饵料A0-A1-A2号系列,粒径小,并具有良好的水中稳定性和悬浮性,每个微小颗粒都具备较全面的营养、便于摄食、易于消化吸收,不污染水质。作者在黄姑鱼、斑鰶、梭鱼等海水鱼育苗中以此完全或部分代替了轮虫、丰年虫。在本次试验中,纯淡水香鱼育苗全程采用东丸牌水产苗种生物饵料A0-A1-A2号系列,鱼苗能开口摄食和生长,但存在鱼苗育苗成活率较低、生长速度较慢等问题。
作者多年从事常规的香鱼海水育苗工作,和微咸水育苗相比较,两种育苗模式的鱼苗生长速度相似,微咸水育出的60日龄香鱼鱼苗目测健壮活泼,集群环游,投喂配合饲料后鱼苗积极集群摄食,但微咸水模式的育苗成活率低于海水育苗模式,可能和日常管理操作有关。
由于地壳变动或人工水利设施隔绝了香鱼的洄游通路,香鱼可能会形成终生生活在内陆水域并繁衍的陆封种群,一般如果具备香鱼幼苗越冬的温度和饵料条件,洄游性香鱼当年即可能形成陆封型,在纯淡水中繁育和生长。我们认为水温、充足并适口的饵料条件是香鱼鱼苗成活和生长的关键,盐度对香鱼鱼苗本身不是必要存活条件,而育苗中前期的活体生物饵料的供应是育苗的必要条件。在内陆地区,如具备淡水轮虫培育条件,作者认为可采用纯淡水育苗技术模式,鱼苗开口投喂淡水轮虫,育苗全程添加投喂水产苗种生物饵料A0-A1-A2号系列,并尽早开始投喂淡水枝角类幼体和成体。保证了香鱼育苗活体饵料的稳定和规模化供应问题,香鱼微咸水或纯淡水育苗模式均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