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恒星 赵志虎 郑燕茹 林文敏 吴伟芳(福州儿童医院 福州 350005)
腹股沟斜疝是临床儿科的常见病症,手术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在手术过程中,由于手术对象的特殊性,不仅要求麻醉诱导速度快、肌松程度高、镇痛效果理想,而且术后恢复要快,因此,麻醉药物以及麻醉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1-2]。本文则主要观察在小儿腹股沟斜疝嵌闭手术中,在骶管阻滞麻醉的基础上应用氯胺酮静脉或七氟醚吸入复合麻醉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基本资料:选择我院2018年8月—2019年9月收治且拟行腹股沟斜疝嵌闭手术的患儿86例,依照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3例。对照组男性32例,女性11例;年龄4~12岁,平均年龄(6.1±1.2)岁;体质量 16~54 kg,平均体质量(23.5±3.8)kg;ASA(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35例为Ⅰ级,8例为Ⅱ级。研究组男性33例,女性10例;年龄5~12岁,平均年龄(6.4±1.5)岁;体质量 15~52 kg,平均体质量(24.1±4.2)kg;ASA分级:36例为Ⅰ级,7例为Ⅱ级。统计学方法评价两组一般资料,其差异均衡无显著性,能够进行比较(P>0.05)。
1.2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儿经临床判断均具有手术治疗的指征;②本院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本研究,患儿家属知情自愿配合并签署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①存在明确的肝肾功能异常者;②存在精神系统疾病(如躁狂症)等;③对本次研究中应用的药物具有使用禁忌症;④存在其他影响麻醉和手术效果的情况(如急性呼吸道感染、出血性疾病等)。
1.4 方法:所有患儿均进行腹股沟斜疝嵌闭手术,患儿进入手术室后进行常规心电监测,然后给予长托宁(剂量0.01 mg/kg)静脉注射。①对照组采用氯胺酮复合骶管阻滞麻醉:给予患儿氯胺酮(剂量5 mg/kg)静脉注射。观察患儿入睡后进行骶管麻醉,具体方法为:调整患儿体位为左侧位,使用7号注射针在鹘裂处进行穿刺并达到骨膜,倾斜注射针与皮肤成一定夹角后向尾椎处穿刺,当感觉到突破感后说明已至骶尾韧带,然后再缓慢向前稍微推进,观察针头周围,确认无脑脊液或血液后,将预先配好的局部麻醉药0.25%罗哌卡因(剂量0.7 mL/kg)缓缓注入。术中麻醉维持采用氯胺酮[剂量1~2 mg/(kg·h)]静脉泵注(如果患儿出现流泪、躁动、扭动等反应适当调整氯胺酮用量)。②研究组采用七氟醚复合骶管阻滞麻醉:首先应用面罩吸入3%~5%七氟醚诱导,观察患儿睫毛反射消失后调节氧流量为1.5 L/min,观察患儿进入熟睡后进行骶管阻滞麻醉(方法同对照组),起效后开始手术并调节七氟醚在氧气中的MAC为2%。手术结合前将缝皮时停止吸入七氟醚,同时以氧气排除残余七氟醚。
1.5 评价指标
1.5.1 血流动力学:观察两组在麻醉前、切皮时以及手术结束时的MAP(平均动脉压)、HR(心率)并比较。
1.5.2 麻醉情况:统计两组麻醉诱导时间、术后苏醒时间、离开PACU时间。
1.5.3 不良反应:观察两组术后出现的相关不良反应并进行比较。
1.6 统计学方法:对研究中数据结果的分析和比较使用SPSS 20.0数据包,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血流动力学:在麻醉前、切皮时以及手术结束时,两组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MAP、HR虽有所差异,但差异间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各时点血流动力学比较(±s)
表1 两组各时点血流动力学比较(±s)
时间 组别 麻醉前 切皮时 手术结束时MAP(mmHg)对照组研究组tP HR(次/min)对照组研究组tP 64.43±5.81 64.71±5.70 0.225 0.822 121.53±9.23 121.74±8.96 0.107 0.915 71.08±4.73 70.61±4.55 0.469 0.639 129.92±12.74 128.56±12.53 0.499 0.619 67.07±4.25 66.45±4.41 0.663 0.508 125.22±12.94 124.71±11.75 0.191 0.848
2.2 麻醉情况: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麻醉诱导时间、术后苏醒时间以及离开PACU时间明显更短,两组之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麻醉情况比较(min,±s)
表2 两组麻醉情况比较(min,±s)
组别 例数 麻醉诱导时间 术后苏醒时间 离开PACU时间对照组研究组43 43 tP 3.93±0.52 2.18±0.23 20.182 0.000 15.18±3.98 11.09±2.57 5.661 0.000 19.22±3.56 16.85±3.04 3.319 0.001
2.3 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相关不良反应(1例为躁动、1例为心动过缓、4例恶心呕吐、2例为呼吸抑制)8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60%(8/43),研究组出现相关不良反应(1例恶心呕吐、1例为呼吸抑制)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5%(2/4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4.073,P=0.043)。
小儿腹股沟斜疝嵌闭手术是临床治疗小儿斜疝的常用方法,其创伤小、恢复快,而且能够减少疝气的复发。在手术过程中,由于小儿的特殊性,要求选择适宜的麻醉方式和麻醉药物[3]。骶管麻醉是常用的麻醉方式,具有定位方便、操作简单、成功率高等优点,而在此基础上配以药物进行麻醉,不仅能够达到良好的麻醉效果,而且可以减少药物用量[4]。氯胺酮是常用的麻醉药物,但是研究发现,一方面肌肉注射会增加患儿的疼痛感和恐惧感,另一方面术后药物消除相对较慢,躁动、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5]。七氟醚吸入麻醉患儿更易接受,而且具有起效快、麻醉深度可控可调节,术后苏醒快、不良反应少等优点,配以骶管阻滞复合麻醉,安全可靠[6]。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麻醉前、切皮时以及手术结束时,两组患儿的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MAP、HR虽有所差异,但差异间不存在显著性(P>0.05);提示在小儿腹股沟斜疝嵌闭手术中,在骶管阻滞麻醉的基础上应用氯胺酮静脉或七氟醚吸入复合麻醉,均可以保证患儿稳定的血流动力学。但是,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麻醉诱导时间、术后苏醒时间以及离开PACU时间明显更短,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两组之间相关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5)。提示应用七氯醚吸入复合骶管阻滞麻醉,更有利于患儿恢复,安全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