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书苇 (成都师范学院)
浪漫主义音乐时期大致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德国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作曲家,比如罗伯特·舒曼、卡尔·马利亚·冯·韦伯、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等。奥地利和德国是浪漫主义音乐较为集中的国家,而这一时期德国作曲家的创作尤为重要,德国浪漫主义音乐,凭借其独有的创作意图和演奏艺术屹立于西方音乐之林,直至今日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仍然深受大众的喜爱。对于作曲家舒曼和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的探究,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的密切关注。
作曲家勃拉姆斯曾对舒曼创作的钢琴作品进行过比较全面、细致地研究,同时在勃拉姆斯创作的音乐作品中也有着许多舒曼的影子。在国内,大量的专家、音乐爱好者们也对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有着一定的研究与认识。例如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艺术学院的齐小莹老师在《湖北大学学报》中,曾发表过题为《德国浪漫主义时期音乐风格及舒曼钢琴音乐的创作特点》的相关学术研究课题。
德国的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侧重于个人主观情绪的表达、对自然的无限热爱以及对未来的憧憬。本文希望通过革新思维,具体以舒曼的《a小调小提琴奏鸣曲》为例,更好地论证关于德国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作品的创作意图与演奏艺术,吸引更多音乐专业人士以及爱好者的关注。
1810年6月18日,舒曼在德国的莱比锡市出生,他是德国浪漫主义音乐时期中早期的优秀音乐家。从幼年起,那一时期的社会环境、人文生活等因素就开始影响着舒曼,他勤奋好学,爱好研究不同类型的哲学思想,所以作曲家浪漫主义的思想深植于心,但后来由于受到母亲的逼迫,舒曼只能学习法律,最后考入了莱比锡大学的法律系。
舒曼特别崇拜帕格尼尼,直至遇见他,舒曼才真正开始深入了解到艺术的价值和魅力。而后,他借助于恩师维克的力量,最终说服了母亲,毅然决然地走上了追求音乐艺术的道路。在艺术生涯中,舒曼创办了深受音乐爱好者们喜爱的期刊《新音乐杂志》,他给杂志制定的方针政策为:“要对那些过时的,注定要灭亡的东西,站在未来的立场上,给它一个先知先觉的无情的打击”。舒曼为《新音乐杂志》呕心沥血,给广大的音乐艺术界留下了一块瑰宝。
在个人感情经历和生活方面上,舒曼爱恋恩师维克的女儿克拉拉,在1840年,两人走到了一起,结为夫妻。
可惜天意弄人,婚后没多久,舒曼便患上了忧郁症,神经质愈演愈烈。1854年2月,他想跳莱茵河自杀,虽然有惊无险,但此刻的他,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不认识了。1856年7月29日,举世闻名的德国作曲家和音乐评论家舒曼,在自己最爱的人克拉拉的怀里逝去,享年46岁。
1851年,舒曼完美地创作了经久不衰的《a小调小提琴奏鸣曲》,其作品号是op.105。这首小提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调式调性为a小调,它的曲式结构特征属于极为典型的奏鸣曲式,其描绘音乐的旋律特征是热情而奔放的,风格为狂热的快板。
音乐作品的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包括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和尾声四个部分。呈示部的旋律是从主部的a小调上的音符开始,逐渐推动音乐的走向以及发展,主部在分解和弦的出现后达到高潮,紧接着进入连接部,连接部的主要作用是承前启后,连接主部旋律的同时为后面的副部的开始做好必要的准备。在副部的音乐中,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的调式调性是由一个关系大小调的转换构成的,从a小调转为C大调,而第三乐句和第四乐句则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副部的旋律在开放终止的曲式结构中结束。作为作品第一乐章的展开部,它出现了四种不同的调式调性,即g小调、d小调和C大调、D大调,同时进行频繁转换。在再现部、尾声的音乐中,一开始由A大调的调式调性进入,随着旋律的流动,最后终止在了a小调上收束第一乐章。
音乐作品的第二乐章——回旋曲式,包括主部、连接部、第一插部、主部再现、第二插部、主部再现和尾声七个部分。主部的音乐旋律的曲式特征是一个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音乐从F大调上的音符开始,紧接着转入d小调的调式调性,旋律色彩的表现有着明显的区别,在这一部分的音乐中,乐句与乐句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全新的旋律素材。接下来,音乐进入连接部,旋律极短,随后过渡到了第一插部的旋律上,出现了降A大调的调式调性,同时也运用了属准备的曲式结构特征,为主部的原样再现埋下伏笔。在第二插部的音乐旋律中,调式调性一直在d小调上流动,最后以开放终止这一曲式结构特征收束第二插部部分。紧接着,是第二乐章的最后一次主部再现,在这一部分的旋律中,作曲家使用了两种不同的调式调性,即d小调和降B大调,同时也大大丰富了音乐的旋律素材,最后结束在了不完满的属七和弦上。作为作品第二乐章的尾声部分,音乐同第二次主部再现的旋律素材相类似,加强了F大调的音响色彩。
音乐作品的第三乐章——奏鸣曲式,包括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三个部分。在呈示部的音乐中,一开始是由钢琴声部演奏引子的主题旋律部分,作为伴奏声部的小提琴则进行八度模进,呈示部的旋律一直在a小调和F大调的调式调性中转换。随着a小调属和弦的结束,音乐也随即进入展开部,展开部包括导入段、中心段和准备段,在展开部的旋律中,出现了全新的调式调性E大调,使得音乐的音响效果更加丰富和立体。最后,在再现部的音乐中,旋律从a小调上的音符开始,慢慢地转入C大调的调式调性,然后结束在E大调的调式调性上。再现部包括主部、副部、结束部和尾声,结束部的音乐旋律短小精炼,而尾声部分篇幅却较长,音乐旋律抒情流畅。
在音乐作品的第一乐章中,舒曼并未使用许多难度较大的演奏技法,这一乐章主要表现两个声部即小提琴声部和钢琴声部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关系。
在呈示部主部开始的音乐中,小提琴声部在G弦上清晰地演奏出第一乐章的旋律主题,颇具艺术歌曲的风格特点,同时,钢琴声部精准地演奏出六连音的伴奏织体,从而构成这一乐章“典雅、庄严”的风格特征。其次,小提琴声部演奏旋律的力度,应做到由弱至特强的力度变化,右手持弓需要注意拉奏力量的不断增强,钢琴声部演奏旋律的力度为弱,应当突出小提琴声部的旋律,但又需要弹奏地清楚、明晰。如谱例所示:
在第一乐章呈示部的主部旋律后,音乐来到了副部旋律的部分,到此旋律由之前的婉转悠扬转变为带有力量的大跳音程的旋律,给人以铿锵有力之感,小提琴声部一直保持着特强的力度进行演奏,钢琴声部应与小提琴声部做到音准、节奏及音色的和谐统一。在第一乐章展开部的旋律中,音乐的调式调性开始出现游离、漂浮不定的状态,因为这一部分的十六分音符节奏型居多,所以旋律速度较快,充满动感。因此,小提琴声部在演奏时,一方面要把握好音乐的走向,另一方面也要运用含蓄、内敛的风格进行演奏。而想要演奏出这一风格,右手持弓必须学会放松,同时需要带着感情演奏出来。在第一乐章再现部的旋律中,音乐主题再一次奏响,小提琴声部应更为坚定、沉稳地进行演奏。作为第一乐章的尾声部分,小提琴声部要始终保持激动饱满的情绪进行演奏,一直到十六分音符节奏型的出现后,才能慢慢地平静下来,收束第一乐章。
紧接着,是音乐作品的第二乐章,这一乐章短小精炼,具有典型的回旋曲式结构。在第二乐章主部的旋律中,音乐主题充满歌唱性,小提琴声部在演奏不同音区的旋律时,要用中等的速度进行演奏,不能太快,同时,左手的揉弦幅度切勿过大,要与钢琴声部的呼吸保持一致,从而加强对演奏技法、旋律的音响效果等方面有较深入地理解,并能熟练掌握。而钢琴声部在演奏旋律时,应注意和小提琴声部保持无缝对接,做到连贯并且流畅。
第一插部是第二乐章最优美的插段之一,这一部分的旋律主要以模仿人声的歌唱特点为呈现方式,比如小提琴声部在演奏时,需要注意左手揉弦持续不断,右手运弓要平稳流畅,而钢琴声部在演奏时,应弹奏好低音旋律线条的走向。从第一插部开始,音乐的发展越来越带有戏剧性的特点。在第二乐章的主题再现中,旋律的演奏速度和力度与主部旋律相同,在第二插部的旋律中,音乐和主部旋律的素材形成了鲜明对比。作为第二乐章第二次出现的主部再现部分,旋律为主部的变化再现,这一部分的演奏速度和力度与主部旋律相同。
最后,在音乐作品的第三乐章中,音乐既大方、典雅又豪情万丈,主题旋律令人陶醉,这一部分的音乐始终伴随着激情与力量,和声织体不断地交替与转换,小提琴声部和钢琴声部相互呼应、相互补充,需要更为完美地配合。随着旋律的音区以及音量的不断增高、增大,音乐在乐曲结束时达到了高潮,与此同时,小提琴声部和钢琴声部都要注意把握好相应的演奏技法,从而进一步准确地表达出作曲家的创作意图。
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本文研究的内容包括了解作曲家罗伯特·舒曼所处时期的社会背景和人文生活,同时具体以《a小调小提琴奏鸣曲》为例,分析其描绘音乐的旋律、曲式结构特征和演奏技法,进一步了解作曲家在音乐思想上独有的个性和时代间的矛盾冲突,与此同时,在探究的过程当中,充分调动自身主观能动性和各种现实资源,通过革新思维,结合目前国际最新的研究方向来达到研究目的,从而更好地探讨德国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作品的创作意图与演奏艺术,感受其带来的艺术魅力,也希望该文对此领域的研究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