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傈僳族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与艺术形态

2020-05-21 08:24郭年平郭璟珩云南艺术学院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
黄河之声 2020年5期
关键词:古歌傈僳族民族民间

◎ 郭年平/ 郭璟珩 (云南艺术学院/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

傈僳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是我国古代氏羌族的后裔,在其内部有着因各自不同服饰颜色得名的三个支系,分别为黑傈僳、白傈僳、花傈僳[1],三个支系在服饰、言语、风俗等方面都有着明显差异,且传统音乐种类也各有千秋。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傈僳族人民以歌代话,无论是在农田劳作时,或是宗教活动中都以歌叙事、传情,从而创造出了题材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形式,包括民族民间乐器、风俗歌、叙事古歌、山歌情歌及歌舞类音乐等,其在民间歌舞艺术上具有较强的艺术特点与价值,并形成了独立的民族音乐文化体系,成为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中尤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傈僳族传统乐器的风格与艺术形态

傈僳族民族传统乐器种类丰富,按结构与演奏方式的差异可分为吹管乐器、打击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等。且在不同演奏乐器中又包括不同的类型的乐器,如决列、笛哩吐、芦笙、唢呐、哒提吐等均属可划归吹管乐器;而打击乐器中则包括大锣、大镲、大鼓、锣、铓等;从目前之所掌握的信息来看,由于受不同地理位置、文明形态的影响,各个地区不同种类乐器同样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例如三弦作为传统弹拨弦鸣乐器中常见乐器,其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则相对流行,如泸水、保山、腾冲等地均较多见,其中三弦演奏的常见的音乐代表作有《古歌》(见图1)、《傈僳敬酒歌》(见图2)等。笛朽篥是傈僳族传统的气鸣乐器,又称笛篥吐、笛哦玛、哦里哦玛等,多采用多节金竹管制作而成,常应用于独奏自娱或歌舞伴奏,是傈僳族儿童或未婚姑娘喜爱的民间乐器,民间流传以《笛里吐鲁调》较有代表性。葫芦笙作为傈僳族的常见乐器,在陇川县等地区广为流行,多用于民间舞蹈伴奏,以男子独奏为主。竹簧是傈僳族女性喜爱的乐器,维西县称单片竹簧为“马锅”,称三片竹簧为“出出”。竹簧采用楠竹片制作,长8厘米左右,用刀在中间刻出簧舌而成。传统乐曲有《谈情调》等。

二、傈僳族叙事古歌的风格与艺术形态

在傈僳族的叙事古歌中,其风格特点是以叙事见长,例如日常生产生活、知识礼仪、婚恋故事,或是对民间传说、人类起源、民族发展、诗经故事及英雄史诗等内容进行演唱。而傈僳族的“木刮”古歌则是叙事音乐的一种,主要在较为严肃的场合由一位男性老年歌手领唱,并安排其余男性合唱。而演奏内容则以讲生产、摆史迹、叙家谱或谈婚丧为主,音乐旋律多粗狂激越,例如《生产调》、《打猎调》、《搭桥调》、《创世纪》等多种形式的叙事长诗[3];同时也有对现实生活咏唱的短歌。通常而言,傈僳族叙事古歌为民族五声羽调式,曲式则为二句体结构,其中上乐句是对下乐句的变化重复;演奏中气氛活跃,也会即兴编词根,歌曲速度适中,且节奏较为平稳,具有鲜明的宣叙性特征。

三、傈僳族山歌情歌的风格与艺术形态

山歌情歌其流传分布广,多集中在少数民族等地区,例如在德宏盈江县苏典、陇川、瑞丽、潞西等都流行山歌这一音乐形式。它主要是人们在行路、放牧、砍柴或是在民间歌会上演唱的民歌,其具有自娱自乐的特征,音乐演唱时旋律悠长、节奏自由。山歌情歌作为傈僳族最为流行的一种民族民间歌曲,其涉及内容广泛,主要是对歌者通过歌曲表达自身爱憎及内心情绪,而傈僳族青年男女则多以山歌情歌方式作为人际交往对唱,其演唱内容包括大好河山、生产发展、爱慕之情及幸福生活等方面,音乐开头以高亢拖腔起势,歌曲歌词则以四句结构为主,并加上谓词或衬词[4]。

四、傈僳族风俗歌舞类音乐的风格与艺术形态

风俗歌曲在每一个民族中都比较常见,一般在游艺性活动或是风俗性活动中进行演唱,歌曲的衍生则根植于民族的传统民俗活动,通过歌曲记录日常生活、审美趣味、信仰禁忌及行为习惯等内容;在德宏州的傈僳族中将风俗歌舞类音乐称为“错木木刮”,主要在造房、献坟、嫁娶及节日活动等喜事请客中演唱,歌曲多即兴创作,内容则以思念与互祝吉祥为主;音乐类型则包括过年音乐、迎亲音乐、进新房音乐等,演唱内容丰富多样,曲调活泼欢快。同时在德宏州的傈僳族中将舞蹈歌称为“齐本千木刮”[5],是专跳三弦舞蹈时演唱的音乐类型,而三弦舞蹈是傈僳族人民喜爱的自娱自乐性群体歌舞,一般在节日或是喜庆场合跳,配合与之相应的三弦舞曲,例如民间习俗、花鸟禽兽、山川河流、美好生活等内容,曲调优美活泼、热情开朗,音乐节奏则轻快鲜明,与舞蹈动作密切配合,能够营造出热烈的气氛。

五、傈僳族祭祀音乐的风格与艺术形态

祭祀音乐作为傈僳族民族民间音乐的一种,由于傈僳族人民信仰原始宗教,对自然与万物有灵的崇拜之情,使其在遭遇病灾时会通过杀牲祭祀活动以表达其崇敬、祈祷之情。而在这一祭祀过程中也产生了大量祭祀音乐,在傈僳族的祭祀音乐中可将其分为两类,即祭祀音乐与丧葬音乐,前者主要是指傈僳族先民在祭祀鬼神与祖先时使用的音乐,因其信仰原始宗教,因而在傈僳族中将鬼魂统称为“尼”,并在祭祀活动中根据不同鬼神所演唱音乐也有不同,而该类音乐则被统一称之为《尼祜哦》[6],其中包括为病患者招魂演唱的《尼失哦》,占卜吉凶演唱的《尼莫哦》等;其表现内容多重,且曲调基本一致,旋律相对较为深沉、庄重,歌词语言生动且对仗工整,在演唱中具有铿锵有力、节奏性强的特征。而丧葬音乐主要是用于老人去世演唱的音乐,如《哭丧歌》等,以边跳边唱的形式展开驱鬼魂仪式;同时在演唱中以老人领唱,其余人配合跟唱,祭祀音乐有《哭歌》、《挽歌》、《送葬曲》(见图3)出现频率较高,而在维西地区的傈僳族则以《阿双觉》、《双觉木刮》等歌曲为主;而歌曲主要内容则多为祈求去世者灵魂回归故里、追述其生前品德与功绩、祈求保佑生者平安等。

六、傈僳族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状况与传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展开了博弈与较量,而西方文化逐渐渗透到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功利思想的浸染下少数民族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通过人为包装破坏了其原有的艺术特色,甚至踏上“异质化”发展的道路。傈僳族传统民族民间音乐作为其中的一类,其发展与传承也遭遇了困境,与当前供不应求的西洋乐器发展现象形成了一种不平衡状态。正是在多重社会因素的影响下,这更要求以傈僳族为主的民族民间音乐在面对新形势与新环境下要实现自身的传承,需突破自我封闭,并借鉴多元化音乐方式输出崭新的文化基因[7]。首先借助媒体技术的应用构建新的音乐传承课堂,例如通过电视媒体组织传统民歌民间音乐大赛,促进傈僳族民间音乐的传播,从而让观众能够充分了解到我国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并将通过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平台等让傈僳族民族民间音乐以不同形式融入到人民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探索全新发展的同时确保自身生态性,实现傈僳族民族音乐良好的传承效果。其次全面强化傈僳族学校教育的传承功能,在学校课堂上将传统民族民间音乐适当创新,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与传承体验,从而将其培养为高素质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者。同时在开展传承工作中要根据现状与需求对传承工作适当调整,加强对现有师资的培训,并争取引入更多师资辅助学校教育工作进行,制定民族民间音乐学校传承方案;在实际组织教育活动中,可将傈僳族民族民间音乐与汉族音乐文化融合,加强学生对音乐文化的认知与理解,提高其对傈僳族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结 语

综上所述,傈僳族的民间音乐作为传统民族民间音乐中的一部分,其音乐文化别具特色,且种类丰富多样,充分展现了傈僳族发展至今的民族文化,例如风俗歌、叙事古歌、山歌情歌及歌舞类音乐等,从而形成了独立的民族音乐文化体系。同时在当前的社会发展状况下,也需认识到傈僳族民族民间音乐发展现状,并提高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视,将其发扬光大,推进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体系的发展。

图1 《古歌》(木刮基)节选,流行于云南怒江等地

图2 《傈僳敬酒歌》节选

图3 《送葬曲》节选,流行于福贡、泸水等地

猜你喜欢
古歌傈僳族民族民间
论民族民间音乐在高校音乐欣赏课中的渗透与开展
“校团”协同背景下推进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云南省傈僳族儿童乳牙龋的唾液微生物研究
审美人类学视野下布依族古歌的美学探究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受尔
樱花浪漫迎阔时,刀山火海任尔闯 怒江傈僳族阔时节
贵州布依族民歌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以黔西南布依族《十二部古歌》为例
冬奥背景下我国民族民间冰雪运动传承研究
吉首市城区中学民族民间体育课程人力资源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