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团锦簇,绿柳成烟,她心中编织的是一幅多情江南;银针翻飞,彩线翩翩,她手中绣出的是一片壮丽河山。
姚建萍,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国文联委员,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从事苏绣事业30余年,作品四次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金奖,开创了独具特色的“融针绣”风格,创作出一系列表现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作品。先后在上海美术馆、中国美术馆等举办个人刺绣艺术展。作品曾多次作为国礼赠予外国领导人,被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南京博物院、英国白金汉宫等机构永久收藏。
2019年7月19日,“锦绣中华—江苏刺绣艺术精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这次展览既是当代苏绣艺术精品的集中展示,也是广大刺绣工作者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的贺礼。开幕式上,苏绣艺术家姚建萍领衔创制的主题刺绣作品《锦绣河山》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奔流激荡的黄河瀑布,自由翱翔的和平鸽,姚建萍用针线演绎出一幅气势万千、波澜壮阔的锦绣画卷,展现出当代苏绣人的家国情怀与时代担当。
这样的大型作品,姚建萍刺绣艺术团队每年至少要完成一兩件,从设计、定稿,到勾稿、配色,再到用多粗的针线,用怎样的针法和技法,所有环节姚建萍都要综合考量。时间对她来说,一分一秒都很珍贵。她希望绣出更多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精品,承续由一代代前辈缔造出的苏绣辉煌。
“特立独行”的赶路人
1995年春天,姚建萍开始绣制人生中第一幅人物肖像作品。8个月的时间里,姚建萍每天绣制10个小时以上,反复研究,不断修改,有时已经休息,想到好的构思又起来继续尝试。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让她日渐消瘦,牙疼病也时常发作。年底,姚建萍终于绣下了作品的最后一针。
以意大利摄影家焦尔乔·洛迪的摄影作品《沉思中的周恩来》为素材,采用双面绣法的肖像绣作品《沉思》由此面世。画面中的周总理身着水灰色中山装,姿态安和地侧坐在沙发上,目光悠远沉凝。以平乱交织的针法绣出的画面质感细腻,配色精妙,兼容水墨画的神韵意境和西洋画的光影透视,生动还原出周总理沉思时的表情与神态。
开始绣《沉思》的前一年,姚建萍刚刚从苏绣名家徐志慧家中学艺归来。此前四年,姚建萍白天跟着老师学习人物肖像绣,晚上绣制“螳螂猫”贴补家用,每天练习超过12个小时,1个月仅回家1次。每次从苏州城回到家乡镇湖都要辗转3个多小时,到家时年幼的女儿已经熟睡。第二天匆匆陪家人吃过午饭,姚建萍就又要赶回老师家中继续学习。
拜师前的姚建萍自小跟着母亲学习刺绣,十几岁时已在乡里小有名气。1987年,姚建萍独自一人来到城里,进入苏州工艺美术学校校办厂刺绣班,开始了三年“半工半读”的学习生涯。学成之后,姚建萍没有选择从业赚钱,而是决心继续深造。姚建萍毫不避讳她的野心:“我有着强烈的求学欲望,我想要做一名优秀的手工艺传承者,甚至成为一名苏绣艺术家。我觉得,一件苏绣作品不应该只停留在工艺品层面,它应该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跟随苏州刺绣研究所退休专家徐志慧学艺让姚建萍终生受益。在徐志慧的教导下,姚建萍系统学习了平针绣、乱针绣等技法,在人物、花卉、动物、风景、古画等题材表现方面深得其要,还熟练掌握了两面图案、针法和色彩表现均不同的“双面三异绣”等高难度技艺。在姚建萍看来,以前她的绣品是平面的、呆板的,而在老师的指点下,她逐渐领悟到刺绣不是一门独立的手艺,要绣出灵魂就要把绘画美学、光影变化、透视与色彩等融会其中。
于是便有了《沉思》的诞生。1998年,姚建萍凭借作品《沉思》《吹箫引凤》在首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中夺得两项金奖。她也因此备受鼓舞,决心在人物肖像绣上继续寻求突破。
同年,镇湖开辟了集绣品生产、展示、批发和零售于一体的刺绣工艺品专业市场—绣品街,引来百余户刺绣经营者落户。此时已小有名气的姚建萍却不愿随大流,而是在自家小楼注册成立了“镇湖刺绣研究所”,以研究苏绣未来发展、创作能够代表时代的苏绣原创精品为目标,她看齐的是苏州刺绣研究所。“面对市场,我没有退缩,我只是坚持走自己的路,我要做出属于时代的作品。”姚建萍回忆道。
在刺绣创作中,姚建萍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将书法的线条、油画的色彩、摄影的光影等多种艺术语言与传统刺绣针法有机结合,充分吸收各大刺绣流派的特点,以技法、古今、中西、物我融合之美,开创了独具特色的“融针绣”。“融针绣”不是一种具体的针法,而是姚建萍“几十年刺绣艺术探索创作过程中的一种奋斗精神,也是一种创作理念,具体来说就是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自成一体”。
精进自身技艺的同时,姚建萍收徒传艺,广纳贤才,创立了具有创新精神和品牌意识的姚建萍刺绣艺术团队。她先后创作《蒙娜丽莎》《父亲》《岁月如歌》等作品,并带领团队创制《玉兰飘香》等一批苏绣佳作,经常应邀参加国内外大型展览。其作品频获各类奖项,还常被作为国礼赠予他国元首或政府首脑,姚建萍也因此被媒体称赞为“国绣手”。
以针线表现时代
2014年8月16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邀请出席青奥会开幕式的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夫人、国际奥委会名誉主席罗格夫人、布隆迪总统恩库伦齐扎夫人等参观南京博物院,听古琴,品香茗,赏珍宝,观非遗,并共同体验了称誉世界的苏绣技艺。在姚建萍的协助下,众夫人完成了苏绣作品《丝绸之路—满载而归》的细节绣制。
自1998年成立镇湖刺绣研究所以来,姚建萍一直坚持原创性、思想性、唯一性、当代性的创作标准,凭借作品《蒙娜丽莎》(2001年)、《世纪和平—百鸽图》(2004年)、《父亲》(2007年)、《江山如此多娇》(2009年),四度问鼎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金奖。姚建萍的苏绣艺术逐渐走进公共文化空间和公众视野。
《丝绸之路—满载而归》和《丝绸之路—西出长安》是姚建萍为“一带一路”的华彩篇章而创作绣制的,自2013年开始筹备,至2015年收针完成。两幅作品采用时间、空间的交错和截取,以针线表现群体动态人物,展现丝绸之路的苍茫厚重以及延伸两千年的历史传承。其中,《丝绸之路—满载而归》以大唐盛世为起点,通过彩线的巧妙叠加打造鲜活宏大的历史场景,表现胡人商队从长安满载货物翻越帕米尔高原的热闹的贸易景象。
“我时常说,我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我总在不断思考,如何发挥自身特长,将个人的实践融入国家发展的需要。我想围绕主旋律创作出一批讴歌祖国与人民、表现时代精神的苏绣精品。”传统苏绣作品一般尺寸较小,但在姚建萍看来,苏绣不仅可以做精美的动物绣,也能代表国家,做走进公共空间的大型作品。
基于这样的想法,姚建萍尝试绣制巨幅苏绣作品,以针线表现时代,于是有了跟着“神舟”飞船遨游太空的《我爱中华》,有了被2008年北京奥运博物馆收藏的《和谐—百年奥运中华圆夢》,有了悬挂在人民大会堂的《春早江南》,更有了牵动海峡两岸同胞情感的合璧长卷《富春山居图》和陈列于首届进博会主会场、绣制约一亿两千万针的苏绣屏风《玉兰飘香》。
惊艳的技艺和美满的寓意,让姚建萍的作品成为国礼的选择。从1996年苏绣作品《马哈蒂尔》由外交部赠予马来西亚时任总理马哈蒂尔开始,姚建萍的作品已数十次作为国礼赠予外国政要及知名人士。姚建萍将艺术才华和精湛技艺倾注于《英国女王》《培尼亚与里韦拉》《岁月如歌》《其乐融融》等国礼作品的创作中,一幅幅寄托美好愿望的经典之作,无不让外国政要们叹为观止,为中国技艺所倾倒。
此类刺绣作品的创作大多难度高、任务重、时间紧,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工作,准备多套备选方案,与有关方面反复确认设计稿,且作品需要呈现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美好的政治寓意,不能有半点瑕疵。创作过程往往是日夜兼程,辛苦往复,成功从来不易,背后的艰辛只有创作者自己知道。姚建萍说:“我想到的是,我自己学的一技之长,可以融入外交事业,我们这个团队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从动物花草、仕女佛像,到水乡人家、丝路风情,姚建萍的作品包罗万象,开合有度,用针线勾勒出一幅幅充满人文精神和浓郁情感的时代画卷。“苏绣在时代发展中要出彩,一定要有它的时代感,用一根小小的绣花针也能表现一个大的主题、大的情怀、大的时代。”在姚建萍心中,思维的创新远大于技巧,“苏绣必须不断创新,不能满足于旧题材与旧手法,创作者应当呈现对当前社会、时代背景的关注,并在作品中体现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岁月匆匆,决战脱贫攻坚的2019年,姚建萍奔波于大山、草原和民族村寨,为贫困地区群众传授技艺、加油鼓劲。培训设班、结对帮扶、建立绣院,近年来,她为内蒙古、新疆、贵州、宁夏、广西等省区累计培训了数万名绣娘,帮助当地将刺绣产业扶植起来,共同绣出美好未来。在姚建萍心中,“绣随时代,就是要用绣花针讲述中国故事,为社会和人民服务”。
“广泛的大众传播,是对苏绣最好的传承。”谈起苏绣的发展时,姚建萍如是说。未来,她希望让苏绣回归当代生活,引领和构建苏绣生活美学。如今,她的两个女儿都已从艺术院校毕业,正跟随母亲一起探索苏绣的更多可能性。
王永强,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