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孕育出别致而多样的中华传统乐舞形态。无论是在庙堂之上还是在乡野村肆,无论是在中原还是在边疆,中华大地上各种乐舞种类异彩纷呈,争奇斗艳。伴随岁月延宕,中华乐舞用美妙的姿容,滋润了无数代人民的精神生活,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块璀璨的瑰宝。可以说,在奔流不止的中华文明长河中,乐舞始终像一朵朵不断溅起的浪花,以其特有的方式和功能,为社会带来美的意象和艺术的滋养。长流蜿蜒,滔滔不绝,中华乐舞一直伴随时代的步伐而流播、变迁、发展与推进。煌煌华舞,千年霓裳,让中华文明之河充满动感之美,跳跃着,奔腾向前。
纵观中华乐舞发展史,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先秦、汉、唐三个历史节点上,乐舞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自身的完善程度,令其他历史阶段难以望其项背。
舞蹈作为用肢体表达情感的艺术载体,自人类出现后便成为人们须臾不离的生活伴侣,它甚至早于语言的产生而存在,因此也就有了“一切艺术之母”的业界认识和说法。如今,通过考古学的成果,我们所能看到的第一件中国古代舞蹈文物,是出土于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的舞蹈纹彩陶盆(1973年出土),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属于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时期。在这个彩陶盆上,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远古社会的舞蹈景象:五人一组的舞人携手而舞,装束统一,步调一致,俨然一幅远古先民的群舞画面。如此形态的舞蹈方式,在这一地区还可看到其他例子。所有这类例证都彰显出一个事实:中华舞蹈艺术的缘起由来已久。此类舞蹈姿容,也可在遍布全国的各种文物、岩画和壁画上找到踪影。当我们徜徉于各地的博物馆时,总会不期然地碰上中国古代舞蹈的遗迹。毫无疑问,这既是中华舞蹈文化源远流长的证明,也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取之不竭的文化财富。
说到中国古代三大乐舞发展的高峰时代,第一个不能忽略的是先秦时期。这一时期,由于“礼”的高度发达,礼乐文化的地位被突出到空前的高度。“六代舞”和“六小舞”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乐舞。
先秦时期的“六代舞”是宫廷性质的“官方”乐舞形式,用于宫廷祭祀等大型礼仪场合,带有鲜明的“主流”意味。所谓“六代舞”,是为歌颂前代帝王所创作的乐舞作品,有着严格的规范性,包括黄帝时期的《云门大卷》、唐尧时期的《大咸》(也称《大章》)、虞舜时期的《大韶》、夏禹时期的《大夏》、商汤时期的《大濩》以及周武王时期的《大武》。這些乐舞集中体现了先秦时期的礼乐特征,既有其文化属性,也具有政治和社会教化功能,并不是简单的纯娱乐性的表演。据史书记载,这些乐舞作品大都气势恢宏,形式繁复,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孔子就曾慨叹:“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听完竟能让孔子三个月不知肉的味道,可见《大韶》这部乐舞巨制多么让人痴迷沉醉。先秦的许多成语也与当时的乐舞有关,如“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故事就与乐舞文化有直接关联。中国台湾舞蹈家林怀民将他的舞蹈团命名为“云门舞集”,同样也是从先秦的“六代舞”中得到的启发。可见,那么久远的文化意象仍在影响我们今天的文化生活,这就是文化本身的力量所在。
除了让我们今天仍可津津乐道的“六代舞”,先秦的“六小舞”同样很著名。这实际上是一套具有教育功能的乐舞系统,用于教育贵族子弟,有时也会配合某些祭祀场合使用。这一时期设有“乐师”一职,其任务就是“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先秦“六小舞”有着统一的特点—都是持舞具而舞,比如:《帗舞》持饰有五彩丝绸的长柄;《羽舞》持鸟羽;《皇舞》持五彩鸟羽;《旄舞》持旄牛尾;《干舞》(又叫《兵舞》)持盾;《人舞》虽不持舞具,但以舞袖为容。由于起到礼仪教化功能,“六小舞”在什么年龄学习哪种舞蹈、不同身份学习什么样的舞蹈、由谁来负责教舞、怎样组织学舞的结果检查、如何处罚偷懒者、如何鼓励成绩优异者等方面,均有细致而严密的规定,其本身就是一种“礼”的象征。
古代乐舞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出现在国力空前的汉朝。由于国力强盛,百姓安居乐业,休养生息之余,文化生活自然开始发展并繁荣起来。特别是随着河西走廊的开通,中原与西域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不断交融,文化交流也得以顺利展开,所有这些都让汉代文化呈现出大国气象。从舞蹈的发展方面着眼,无论从出土文物还是从典籍文献中都不难看到汉代舞蹈的发展情形,比如,擅跳“翘袖折腰”之舞的戚夫人、能做“掌上舞”的赵飞燕等都是其代表性舞人。同时,汉代舞蹈特别让人关注的,是它高超的技艺性,无论是“翘袖折腰”还是“掌上舞”,以及其他舞蹈如“盘鼓舞”“袖舞”等,都向今天的我们传递出一个十分清晰的信息:汉代舞蹈是非常讲求技术性的!汉代的画像砖石和玉雕,是记录汉代舞蹈发展的两大渠道,让今人仍可透过这些古传材料欣赏到大量汉代舞蹈的舞容舞态。
中国古代乐舞的第三个高峰,同时也是一个顶峰,非唐代莫属。作为集权国家的集大成者,唐朝在各个领域内的卓绝建树均亘古无先,乐舞方面更是钟磬鸣响,歌舞齐彰,充满勃勃生机。华章盛象下,万国来仪,艺术自然成了文化交流的最佳使者。于是,各种外来文化形态不断融入,让唐之舞象、唐之气魄愈发宏阔。唐舞的崭新气象是融合了唐风、汉风和胡风而形成的,种类之齐全十分罕见。有宫廷的典仪舞蹈,也有表演性舞蹈和娱乐性舞蹈,同时,百姓的日常舞蹈也十分常见,这些景象都可透过各种当世和后世的文物、图像、典籍清晰看到。特别是在河西走廊沿线一批建造于唐代前后的石窟寺中,古代乐舞形象更是不绝于目,可见当时乐舞的繁盛景象。而所有这些舞蹈的信息,都为中华舞蹈的内涵和形式带来了直接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当然,除了这三段历史时期以外,古代乐舞的踪影从未离开过我们回溯中华舞蹈史的视线。舞蹈,不但为古人的精神生活增光添彩,也为今人奠定了中华舞蹈的艺术品格和风尚,使得我们在面向国际时,能够有深厚的传统作为今日之中华舞蹈品性的文化脊梁。
江东,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