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还算幸运,能够通过残存的文物图像一窥唐代胡旋舞的风采……
在礼乐教化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乐舞文化发展繁盛,处在古代封建社会顶峰期的唐代尤其如此。
因舞蹈具有流动跳跃、稍纵即逝的特点,用文字或图像的方式难以完整记录。又因古代舞人身份卑微,其生平事迹、演出资料往往稀缺佚失,故今人很难准确还原出中国古代某种舞蹈的完整舞容。
不过,关于唐代舞蹈,一方面,传世文献中有大量描写唐代舞蹈的文字,另一方面,出土文物里有不少呈现唐代舞姿的图像,故利用这些文字叙述、图像资料,几乎可以勾勒出唐代舞蹈的基本面貌。例如,唐代胡旋舞,不仅在传世文献中有所记述,也在墓葬、砖雕、瓷器、玉器和壁画等出土文物中以图像形式出现,展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唐诗中的胡旋舞
据对清代《全唐诗》的量化统计,有唐一代诗歌对胡旋舞多有描写,其中尤以岑参《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鋋歌》、白居易《胡旋女》、元稹《胡旋女》三首最为著名。
先看岑参《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鋋歌》。此诗作于唐天宝七载(748年),其时诗人因入高仙芝幕府,路经张掖郡,与田使君在同城共赏胡旋舞,有感而作:
美人舞如莲花旋,世人有眼应未见。高台满地红氍毹,试舞一曲天下无。此曲胡人传入汉,诸客见之惊且叹。慢脸娇娥纤复秾,轻罗金缕花葱茏。回裙转袖若飞雪,左鋋右鋋生旋风。琵琶横笛和未匝,花门山头黄云合。忽作《出塞》《入塞》声,白草胡沙寒飒飒。翻身入破如有神,前见后见回回新。始知诸曲不可比,《采莲》《落梅》徒聒耳。世人学舞只是舞,姿态岂能得如此。
该诗仅用140个字,便以生花妙笔勾勒出了胡旋舞的神韵情态。在岑参的诗中,可知唐代胡旋舞:舞姿曼妙卓绝、旋转如飞、千变万化,舞人则身姿娇媚,其舞衣也珍贵鲜艳。乐器与舞姿的巧妙融会,让观众眼前出现了黄云合拢、吹折白草、胡沙漫天等不同的景象。
与岑参诗纯以描摹胡旋舞神妙旋转舞姿不同的是,中唐的白居易、元稹在书写胡旋舞新奇美妙舞姿之外,更寄托了丰富的情感。如白居易在《胡旋女》中云:“胡旋女,莫空舞,数唱此歌悟明主。”元稹则曰:“寄言旋目与旋心,有国有家当共谴。”
显然,在白居易、元稹等人看来,安禄山、杨贵妃皆以善舞胡旋而尤得唐玄宗宠幸,君王沉迷于声色犬马,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胡旋舞被贴上了惑君乱国的标签。那么,这“祸国殃民”的胡旋舞到底是何姿态?
文物中的胡旋舞
相比于文字,图像更能形象生动地呈现胡旋舞的舞姿及其特色。
在目前出土的众多文物中,如墓葬、砖雕、瓷器、玉器、壁画等,都可见胡旋舞图像。这些图像往往只展现了胡旋舞的某一舞式及舞人身姿,如宁夏盐池唐墓石刻胡旋舞墓门、唐鎏金婴戏图小银瓶所绘胡旋舞图、河南安阳修定寺唐塔胡人舞蹈砖雕、敦煌莫高窟初唐第220窟南壁阿弥陀经变之双人舞伎图、唐长沙窑青釉褐斑贴人物纹瓷壶之胡旋舞图、唐胡旋舞纹铊尾等皆是如此。
宁夏盐池唐墓石刻胡旋舞墓门发掘于1985年,现藏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墓主人为昭武九姓(唐代时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政权邦国)中的何国人氏,系中亚粟特人。墓门正面各凿刻一男性舞人,舞人面貌髭须卷发、深目高鼻,形体胸宽腰细,有较为明显的西域特色。舞衣有长巾、束带、圆帽、圆领窄袖紧身长裙、软靴等。舞器为舞人脚下所踩的一方圆毯。舞人立于一方狹小空间之上,巧妙地运用表情、手势、腰肢、腿部等动作的变化组合,展现出流动如飞、迅疾奔放的胡旋舞姿。
河南安阳修定寺唐塔是单层方型浮雕砖舍利塔,塔基为北齐时物,四壁嵌有高浮砖雕,砖雕绘有如力士、乐伎、飞天等几十种装饰图案,其中的菱形胡人舞蹈砖雕尤为珍贵。此种砖雕两侧的舞人所着舞衣有尖顶小帽、紧身胡服、长筒皮靴,以面部的生动表情、双手的多变姿势、双脚的交叉跳跃、腰肢的左右扭动呈现胡旋舞的轻盈翻转,而身旁的飘浮卷云更衬托出舞姿曼妙、飘逸生风。
唐长沙窑青釉褐斑贴人物纹瓷壶出土于1982年,现藏于长沙市博物馆。该件瓷器圆口、短颈、深腹、平底假圈足,腹身之上装饰有三块模印贴花,其中有两幅是舞蹈俑。舞人高鼻深目,所着舞衣有花帽、皮靴,双脚立于一方圆毯上,双手、腰肢、双脚巧妙配合,在狭窄空间内表演了难度极大的旋转如风式的舞姿。
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有许多对唐代胡旋舞场景的描绘,如初唐第220窟南壁阿弥陀经变之双人舞伎图。两位女舞伎身形苗条,头戴武冠,上身着菱形块饰紧身袄,下身穿宽角长裙,手中持有长巾。随着舞伎身体的急速旋转,长巾也恣意地在空中飞舞,将舞伎的优美身姿与胡旋舞的壮美舞姿完美地融合起来。
那么,这些遗留下来的胡旋舞图像又传递了什么信息?
胡旋舞的文化内涵
如上述岑参、白居易和元稹的诗歌,中国古代文献对胡旋舞的表演场景多有描写,《新唐书》《旧唐书》亦有记录。但是,文字描述往往只捕捉了舞人的某个动作,难以全景式地展现整支舞蹈。而墓葬、砖雕、瓷器、玉器、壁画等各类文物中的胡旋舞图,可与文字记载相互补充、印证,今人可借此复原、重现唐代胡旋舞。
胡旋舞虽是从西域传入,但透过胡旋舞,依然能窥见唐代乃至中华文明的乐舞文化状况。中国古代,乐、歌、舞三者之间本就密切相连。《礼记·乐记》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胡旋舞作为一种古代乐舞,自然离不开以上各个要素,如其伴奏乐器便有琵琶、鼓、铜钹、横笛等。只有各个要素巧妙配合,才能呈现出一支完满地契合于乐舞文化底色的胡旋舞。所以说,胡旋舞也是唐代乐舞文化的代表之一。
胡旋舞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典型例证。至迟在隋代,胡旋舞便已开始从西域的康国传入。唐代国力强盛,西域诸国为讨好大唐帝王,便屡屡进献善舞胡旋的女子。这些胡旋女经常在唐代宫廷苑囿中为皇亲国戚、文官武将表演。上流人士的青睐大大推动了胡旋舞在中原的流播,胡旋舞也逐渐融入中华文明之中,继而成为唐文化的一部分。
(本文系第五期“发现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科技与文化交流专项奖学金”项目阶段性成果。)
彭志,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