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针刺肝胃经腧穴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观察

2020-05-20 12:43单静怡卞慧李希林俊儒林宇栋林江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胃经腧穴功能性

单静怡, 卞慧, 李希, 林俊儒, 林宇栋, 林江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 200032;2.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 200082)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是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全球的患病率已超过10%[1],我国的患病率为10%~15%[2]。便秘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是引起急性心梗、肝性脑病、脑血管意外等疾病的诱发因素和引起结直肠恶性肿瘤发生的危险因素[3]。针灸治疗便秘具有简、效、廉和安全的特点。胃经腧穴为治疗便秘最为常用的穴位[4-7]。功能性便秘患者常伴有排便费力、排便不尽等盆底症状,根据“经之所过,主治所及”理论,本研究采用联合针刺肝经和胃经腧穴的方法治疗功能性便秘,并与单纯针刺胃经腧穴相比较,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选取2017 年5 月至2018 年6 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消化科和肛肠科门诊和病房收治的72 例明确诊断为肠道气滞证功能性便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 例。本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审议通过。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6 年《国际功能性胃肠疾病罗马Ⅳ诊断标准》中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8]。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便秘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肠道气滞证分型的辨证标准[9]。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②年龄18 ~80 岁;③治疗前1 个月内未使用药物治疗;④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4 排除标准

①继发性便秘的患者;②药物性便秘的患者;③合并严重的心、肺、肝、肾、血液、恶性肿瘤等疾病的患者;④精神病患者;⑤怀孕和哺乳期妇女;⑥不能配合调查研究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常规处理 2 组患者均给予健康宣教,充分告知患者便秘的发病原因及本次治疗方案。告知调整生活方式:①每日增加25 ~30 g 膳食纤维摄入,每日至少增加1 500 ~2 000 mL 饮水;②科学适度的运动锻炼;③建立科学的排便习惯:嘱每日固定时间如厕,晨起或餐后2 h进行10 min排便训练,排便时集中注意力。

1. 5. 2 对照组 给予常规针刺治疗。取胃经腧穴:天枢、足三里、上巨虚;针刺手法:患者取仰卧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采用华佗牌一次性使用针灸针,规格:0.25 mm×40 mm,垂直进针,均快速直刺1.0 ~1.2 寸,得气后留针20 min,每10 min行提插捻转1次,强度以患者有酸麻重胀感且能耐受为度。

1.5.3 观察组 在上述对照组常规针刺胃经腧穴的基础上联合针刺肝经腧穴治疗。

取肝经腧穴:行间、太冲、蠡沟;针刺手法:患者取仰卧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采用华佗牌一次性使用针灸针,规格:0.25 mm×40 mm,垂直进针,行间穴直刺0.5 ~0.8寸,太冲穴直刺0.5 ~1寸,蠡沟穴平刺0.5 ~0.8 寸,得气后留针20 min,每10 min行提插捻转1次,强度以患者有酸麻重胀感且能耐受为度。

1. 5. 4 疗程 2 组患者针刺治疗均为隔日1 次,4 次(1周)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

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疗效指标及安全性指标的评定。(1)疗效指标:①便秘症状评分:参考2005 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制定的《便秘症状和疗效评估》[10]相关内容进行评定。包括Bristol粪便性状评分、排便困难、肛门坠胀或排便不尽、排便时间、腹胀、排便频率的评分,以上各项症状的评分之和即为便秘症状总积分;②中医证候评分:参考2011 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胃肠疾病中医症状评分表》[11]相关内容进行评定。(2)安全性指标:主要观察治疗过程中患者是否出现意识、感觉障碍,心率、呼吸异常以及晕针、滞针、断针等明显不良事件。

1.7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2]有关内容拟定。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率≥95%;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证候积分减少率<95%;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30%≤证候积分减少率<70%;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率<30%。证候积分减少率=(治疗前积分- 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 100%。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8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Ridit 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观察组36例患者中,男14例,女22例;平均年龄(43.19 ± 17.91)岁;平均病程(14.50 ± 10.92)年。对照组36例患者中,男17例,女19例;平均年龄(45.29 ± 18.34)岁;平均病程(11.76 ± 9.54)年。2 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2 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

2.2 2组患者失访情况比较

研究过程中,观察组无脱落病例;对照组共剔除2 例,其中1 例入组后未接受治疗,还有1 例接受2次治疗后因出差终止治疗,故予以剔除。最终观察组36例、对照组34例纳入疗效统计。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便秘症状评分比较

表1 结果显示:治疗前,2 组患者便秘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患者便秘症状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便秘症状评分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便秘症状评分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scores of constipation symptom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s/分)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便秘症状评分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scores of constipation symptom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s/分)

①P<0.05,与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比较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N/例36 36 34 34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Bristol粪便性状2.83±0.378 0.69±0.125①②2.68±0.535 1.56±0.561①排便困难5.67±0.756 0.89±0.168①②5.29±1.194 3.12±1.225①肛门坠胀或排便不尽4.83±1.464 1.06±0.187①②4.24±1.955 2.82±1.714①腹胀2.22±0.681 0.08±0.047①②2.50±0.749 0.62±0.112①排便时间4.83±1.384 0.64±0.155①②4.47±1.562 2.24±1.257①排便频率2.14±0.723 0.00±0.000①②2.03±0.797 0.15±0.062①总积分22.53±3.094 3.36±2.738①②21.21±3.804 10.50±3.979①

2.4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表2 结果显示:治疗前,2 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中医证候评分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scores of trda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s/分)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scores of trda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s/分)

①P<0.05,与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比较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N/例36 34治疗前16.28±3.76 16.82±3.08治疗后2.53±1.89①②8.97±3.41①

2.5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表3 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00%(36/36),对照组为85.29%(29/34)。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3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in the two groups [N/例(p/%)]

2.6 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研究过程中,2组患者均未出现意识、感觉障碍,心率、呼吸异常以及晕针、滞针、断针等明显不良反应的情况。

3 讨论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是功能性肠病的一种,其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3-15],但其病理生理学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根据肠道动力和盆底功能改变的特点,便秘可分为慢传输型、正常传输型、排便障碍型和混合型。慢传输型便秘的发病与肠神经系统及其神经递质的异常、结肠慢波节律的改变、Cajal 间质细胞的减少、结肠平滑肌病变等密切相关[16-21],多表现为腹胀,排便周期延长。排便障碍型便秘的发病可能与在排便过程中肛门括约肌与盆底肌肉不能有效协调运动、直肠推动力不足或感觉功能下降有关。临床多表现为排便费力、排便不尽感等。现代医学对慢传输型便秘的治疗主要采用包括容积性泻药、渗透性泻药、刺激性泻药、促动力药等方法,对排便障碍型便秘主要采用生物反馈的方法。但是,到目前为止,便秘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只有47.2%~53%[5],因此,探寻新的安全且有效的便秘治疗方法显得尤为必要。

便秘在《伤寒论》中被称为“脾约”。其病机为胃中燥热津亏,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导致肠失濡润,腑气不通。因此,后世采用针灸治疗便秘多从脾胃经取穴。从脾胃经取穴治疗,能较好地改善腹胀并缩短排便周期,但是,对于改善排便困难和排便不尽感等症状的效果尚不明显。排便困难和排便不尽感多见于排便障碍型便秘,主要与盆底肛门直肠肌肉运动失调有关。而盆底为足厥阴肝经所循行之处,“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行间、太冲也),……上腘内廉(历蠡沟、中都),……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基于“经之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我们认为针刺肝经腧穴或许能够发挥改善排便困难和排便不尽感等症状的效果。另外,气机不畅,腑气不通,糟粕积滞是便秘的基本病机。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因此,针刺肝经腧穴能达到理气疏肝,调畅通便之功,联合胃经腧穴则可能有协同增效的作用。

本研究中胃经腧穴选用了临床上治疗便秘最常用的三个穴位:天枢、足三里和上巨虚。天枢为大肠之募穴,足三里为胃经之合穴,又是胃腑之下合穴,上巨虚为大肠之下合穴。肝经腧穴选用太冲、蠡沟和行间。太冲为足厥阴肝经之输穴,《黄帝明堂经》言其“主腰痛少腹满,……暴胀,……大便难”。蠡沟为足厥阴肝经之络穴,《太平圣惠方》言其“主脐下积气如卵石”。行间为足厥阴肝经之荥穴,《黄帝明堂经》言其“主腹中满,身热厥痛……心下满”。便秘常因腑气不通,气郁日久化热。《难经》云:“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此五脏六腑井、荥、俞、经、合所主病也。”行间为肝经荥穴,不但可以疏肝理气,而且具有泻热之功,与太冲、蠡沟相结合运用,具有调畅气机、泻热通便之功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联合针刺肝胃经腧穴还是单纯针刺胃经腧穴,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便秘症状和中医证候,并且联合针刺肝经胃经腧穴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针刺胃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100.00%(36/36),对照组为85.29%(29/34)。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联合针刺肝胃经腧穴,不仅能改善排便困难和排便不尽等排便障碍的症状,而且在治疗便秘整体疗效方面有协同增效的作用,疗效显著。

本研究仅观察了联合针刺肝胃经腧穴对便秘患者的短期疗效,今后还需进一步观察比较短疗程和长疗程治疗的疗效与停止治疗后的随访疗效,以期建立合理、有效的针灸治疗便秘的方案。

猜你喜欢
胃经腧穴功能性
基于十二指肠异常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进展
张唐法主任医师针药结合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经验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条经络,可让你“面如桃花”,不信试试
基于内经理论的敏化腧穴“快然”特征探讨*
一种功能性散热板的产品开发及注射模设计
漫话中医之十二经络的值班表
常见食物的性味归经,别私藏,给朋友们都看看!
《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月经病的“同功穴”分析
中医针灸腧穴与泰医按摩穴的比较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