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想象力策略初探

2020-05-20 07:25天津市静海区实验中学刘光洁
天津教育 2020年10期
关键词:友人想象力想象

天津市静海区实验中学 刘光洁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无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语文课程标准》也在这一方面作出了具体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可见,丰富的想象力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自学潜能。

在语文教学中,我尝试以教材文本为载体,通过精妙的设计与课堂上巧妙的实施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一、教师导读,学生美读——心生其声,目映其形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之一,语文教材精选了许多语言生动、感情强烈、具有丰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声情并茂的朗读,唤起学生内心的想象,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

在学习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去领悟课文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

作者在文中依次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部分,在“盼春”中,又依次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在学习“春风图”一段文字时,就可以通过指导学生美读来激发学生想象的火花。“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文中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酝酿”等词需要重读,用来唤起学生的嗅觉想象。“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这里的“清脆、婉转、应和、嘹亮”等词语要读得清脆响亮,以激发学生的听觉想象。“花里带着甜味儿”,这里的“甜味儿”要重读,以激发学生的味觉想象。“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里的“火、霞、雪”要重读,以激发学生的视觉想象。“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一词要重读,以唤起学生被母亲抚摸时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的触觉想象。

总之,在朗读这篇课文时,要带着一种盼春、爱春、赞春的心情去朗读,使学生迅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优美的意境之中,头脑中再现出一幅温暖和煦的春风图。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还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二、教师设疑,学生辩疑——思维飞扬,新论丛生

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营造创造性的宽松的心理气氛,多鼓励,少批评。鲁迅曾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这一点我们每位教师都深有体会。

在执教《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时,结尾写道“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这样的结尾给每位读者都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在教学中我安排了这样的环节:“你怎样理解元方的行为?你认为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针对这两个问题,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各抒己见。

生1:我认为他这样入门不顾是情有可原的。因为当友人知道他父亲提前走了,就破口大骂,是友人太没有涵养了。

生2:我认为元方入门不顾并不是无礼。因为他毕竟是个7岁的小孩,十分单纯,他不会因为友人比他父亲官大两品就去巴结,他要维护父亲的尊严。他对别人骂他的父亲是不能容忍的,所以对元方的做法不能过多指责。

生3:我认为元方的做法欠妥。因为课文结尾说“友人惭,下车引之”,说明友人已有了改过自新的行动,为什么元方就不给他这个机会呢?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做人不能得理不饶人啊!

生4:元方刚才还批评友人不讲礼貌,而他自己却没有以身作则,友人毕竟还是元方的长辈,他不尊重长辈,所以我认为入门不顾不对!

这个问题犹如平静水面上飞来的一粒石子,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没有精神束缚,上课积极发言,思维活跃,富有创见性的交流让人惊喜。我对他们大胆的想法给予充分肯定,并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让他们的思绪在交流中得以碰撞、升华。

三、教师创景,学生近景——身入生活,以心修文

朱熹曾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就启示我们,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限于课堂、课本,那就太有局限性了;教师要引领学生走向社会、观察生活,要经常带领他们到大千世界去接触、去思考、去学习,创设良好情境,有的放矢,巧妙点拨,方可收到预期效果。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感受生活及大自然的美,需要教师的引导。在教学习作《美丽的校园》时,我改变之前“闭门作文”的写作模式,而在写作之前进行铺垫,利用课间带领学生“寻美”,即寻找校园的美丽,并比赛看谁找到的美最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他们不放过一棵小草、一个角落,在寻找中发现美、感受美。当他们来到海棠园时,因为是冬天,海棠树上的叶子都已落光,整个海棠园静悄悄,于是我让学生在海棠树下站好,想象一下,到了春天,海棠园会是什么样的?让学生想象并把想象的内容和身边的同学说一说,在大家的想象中,冬日里静默的海棠树又焕发了生机,翠绿的叶片,粉嫩的花蕊,飞舞的蜜蜂,嬉戏的鸟儿……在这次“寻美”活动中,学生不仅感受到校园风景的美,还练就了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有了这个体验,学生在习作中有了说不完的发现。

课堂之外的天地是极其广阔的,它犹如一扇窗,为学生展现出一幅瑰丽美好的图景。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机会走进大自然,去观察山川河流、草木虫鱼;引导他们接触社会,去体验人间冷暖,去感受世态炎凉;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捕捉形象、积累知识,为自己插上想象的翅膀。

四、教师启境,学生神入——静默悟心,得成大道

中国语言文字博大精深,有着丰富的意义和情味,有时教师是不能全部讲出来的,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这种意境的体会,最好的做法就是让学生在“静默”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任由思绪的飞扬,在诗词教学中尤其重要。中学语文课本上的诗歌既是教学重点,同时也是进行想象力培养的蓝本,只要教学方法得当,就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等雄浑、壮阔的气势,仅从几个文字上是很难领略其中韵味的。在这里,我就要求学生闭上眼睛,遐想那浩瀚无垠的大漠:一缕孤烟从荒凉的沙漠里笔直地升起,蜿蜒的黄河横贯沙漠滚滚东流,苍黄的落日格外浑圆,即将消逝在黄河的尽头……也恰恰源于这样的想象,学生才深深地体会到苏轼的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而这样的想象正源于课堂的静默,源于学生心灵的沉静。

在学习李白的诗歌《渡荆门送别》时,我让悠扬的古典音乐伴随着诗歌的朗读,让学生沉浸在想象的海洋中,学生仿佛看到了荆门山、平旷的原野、滚滚的长江水、皎洁的明月、平静的水面、美丽的云霞,这样的意境又怎是几个简单的“开阔、喜悦、不舍”之类词语所能表达的呢!在静默中想象,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提高了他们对文本的鉴赏水平,拓展了他们的想象力。

对教师而言,教法的创新、多媒体的使用都是有限的,但是对文本以及学生的潜能的挖掘却是无限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精心的设计,做好语文教学的“导读—设疑—创景—启境”,使学生经历“美读—辩疑—近景—神入”的语文学习历程,达到激活语文课堂、实现学生“以心修文,得成大道”的语文学习及其素养培养的目标,让他们自由地在充满灵性的语文课上尽情遨游,放飞自己的想象,让个性、灵性和悟性得以张扬。

猜你喜欢
友人想象力想象
致友人(组诗)
快乐的想象
看见你的想象力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戏答友人》
《友人伤足有赠》
打开新的想象力
《戊戌元日与友人通话》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