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东北振兴战略:本质、机理与路径

2020-05-20 08:52李清均
关键词:东北地区东北战略

李清均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研究室,哈尔滨150001)

新时代东北振兴是党和国家基于东北地区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所作出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国家发展战略[1],旨在通过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2]等创新举措,打赢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构建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3],推动形成优化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更好地履行国家赋予的国防、粮食、生态、能源、产业安全职责。 新时代振兴战略强调的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目标任务不是把已经衰退的产业和企业硬扶持起来,而是依托扎实的产业基础、特色的自然禀赋条件,雄厚的技术创新优势,解决“卡脖子”技术瓶颈,重新塑造高水平供给体系。 尽管目前东北地区正在处于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阵痛期,但新时代东北振兴的目标前景是十分光明的。 本文旨在解析新时代东北振兴战略的本质、机理和路径。 首先,运用制度创新与空间组织演化方法,展示发展经验,诠释新时代东北振兴战略的本质要求是什么;其次,基于融入区域一体化和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角度,讨论制度创新与自组织网络化的交互产生了颠覆性创新动力,使老工业基地正在由团状经济转向适应开放竞争要求的高水平供给体系;最后,借鉴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经验,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角度,提出城市、城市群等空间创新组织与国际市场、国家市场、区域市场进行对接和供应链链接的政策建议。

一、本质揭示:加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进程

(一)厚重历史文化积淀

拥有百年以上历史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其工业组织具有强烈外部强嵌入本地化的组织成长特征。 无论是中东铁路修建时期的殖民地工业资本侵入、日伪时期的工农矿组织资源掠夺的多点布局,还是新中国实施重化工业战略的先行集中投入与高强度开发[4][5],以及支援“三线”建设的部分企业迁移[6],它都已经成为世界上独特的工业化大推进式[7]组织动员的板块经济。 经过新中国成立70 多年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国际化探索,东北地区已经是国际和国内少有的工业门类比较完整的工业农业集中区,为民族独立、国家解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也为全国建立39 个大类、191 个中类、525 个小类全部工业部门[8]的现代工业体系提供了全方位行业成长支撑;从“一五”时期到“四五”时期,国家为了对抗西方敌对势力经济封锁,中央政府启动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重型装备集成、仪器仪表精密制造等600 多项技术,形成了长春一汽、鞍钢、沈阳机床、大连造船、中国一重、哈尔滨三大动力、大庆油田等一批国宝级创新主体,并建构了与之相匹配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研发试验基地;更为主要的是,在过去中国工业化70 年加速进程中,东北地区工业组织积累沉淀了厚重优秀的先进文化,升华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鞍钢宪法、“三老四严”的大庆油田作业标准等先进经验,向全国新兴工业基地建设培养输出了数以万计的优秀技术工人、高水平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为国家继续加速高质量发展蓄积了大量工业人才和先进制造业的人力资本和丰富的人力资源。 概括地讲,作为国家战略引领的国有经济集中区,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已经深入融合,积蓄了支持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大量资产专用性[9][10][11],不仅能够应对市场不确定性、规避契约不完备带来部分风险损失,还能够降低供应链生成的交易成本。

(二)从阵痛调整到振兴发展新跨越

在重化工业优先发展激励下, 一方面,资源型产品贡献性输出支撑了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这类地区正在从“正锁定”阶段转向“负锁定”阶段[12],产业间的植根性和关联性变化导致了区域发展溢出由正外部性转向负外部性,而且“正锁定”效应弱于“负锁定”效应[13]。从新千年开始,因中部地区整体发展乏力,东北地区因老工业基地工作而单列[14]。 从2001 年至2011 年,以三大地带协调发展为主题的区域经济关系调整期,国家将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的调整、改造与振兴摆到了重要位置[15]。 2003 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从2004 年至2009 年突出“调整”,集中在推行社会保障体制试点、豁免企业税负欠账、实施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推进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推动厂办大集体身份改革,从体制机制层面解决政企政资分开的问题。 2009 年9 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转型战略的若干意见》,在第一轮“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基础上,突出“改造”主题,聚焦老工业基地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深层次矛盾的制度化解,从微观企业主体转向了龙头骨干企业兼并重组、支柱产业做大做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重点工矿集中区转型等。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东北振兴战略组织实施,习近平先后五次到东北调研,2013 年8 月28—31 日到辽宁考察,2015 年7月视察东北地区并在长春召开座谈会,从体制机制、结构调整、创新创业、保障和改善民生角度,进一步强化振兴主题。 2015 年12 月30 日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加快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重要举措的意见》,随后国家有关部门又组织编制实施了《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展望了2020 年东北振兴发展的基本愿景。

(三)新时代东北振兴战略的本质揭示

新时代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始于习近平总书记2018 年9 月末视察东北三省和在沈阳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发出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动员令;2019 年8 月25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东北地区深化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下发。 新时代东北振兴战略,其内涵至少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为增加国家战略安全赋能。 基于东北地区的自然禀赋和发展条件,强化国防、粮食、生态、能源、产业安全职责,对国家重大战略形成坚强支撑。 在维系国防安全方面,深化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进一步整合军转民、民参军的战略资源、理顺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合作平台,加速国防工业与地方工业深度融合发展。 在维系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充分利用东北地区四季分明的气候资源、优良生态条件、充沛的黑土资源以及冬季天然休耕种植作业的传统优势,推进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建设,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形成支撑国家粮食安全和支持健康中国建设的高品质农副产品生产产能。 在维系生态安全方面,东北地区生态公共产品再生产是支撑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天然屏障,包括长白山和大小兴安岭主体生态功能区建设,环渤海东北地区海域和岸线立体开放,松花江、黑龙江、辽河等内河、界江流域湖泊以及湿地保护,以及对东北寒地草原和黑土耕地生态系统进行功能修复与能力提升,稳定东北亚气候变化,强化二氧化碳森林蓄碳能力,拓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东北亚稀有物种基因库,进而为绿色发展做出贡献。 在维系国家能源安全方面,建设大庆百年油田,稳定辽河油田生产,维系中俄油气管道安全畅通,推进阜新、抚顺、鸡西、七台河、鹤岗、双鸭山、辽源等煤城转型发展,维系国家传统能源安全,开发页岩气、太阳能、风能、地热、核能等新能源,为国家新能源安全拓展新空间。 在维系国家产业安全方面,利用中心城市、城市群的专业园区,推动产业绿色发展和改造提升,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振兴实体经济,依托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等区域国际中心城市,推进先进制造、数字化制造、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机器人以及新能源汽车等进入行业前列和保持国际领先地位。

二是深化改革开放,创新激发出更大发展活力。 新时代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实质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开放创新。 在“十四五”期间,要以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为突破口,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着力解决辽宁省的“急性病”、黑龙江省的“慢性病”和吉林省没有的“大毛病”[16]。 在深化政府“放管服”改革,推进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取得重大突破;在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改革上,积极退出僵尸企业和加速淘汰过剩落后产能,延伸产业链、强化要素集聚、凸显资本集中,为新动能、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腾出成长空间和形成新进展,尽快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新格局;构建科技驱动引领的体制机制,形成以中央骨干创新企业为牵头,依托国家重点大学、重点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重点工程中心为支撑,集合国际水平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构成的创新链,着力提升区域一体化科技创新能力,让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等科技创新资源相对集中的中心城市成为高端顶级人才的施展创新活动的战略平台;深化国资国企和民营经济改革创新,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打通国有与民资融合的制度瓶颈,以混合所有制的治理结构,形成老东北地区有有代表性的高素质高水平企业家队伍,提升个体创新创业的能力与水平;以贯通北极航道打造冰上“丝绸之路”为对北开放战略升级的新契机,促进东北地区港口、航线、远洋运力、贸易交易源、技术转让业务、投资合作项目与北半球发达经济体深度融合发展,倒逼东北地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迈向中高端;生态文明体制创新有新突破,在生态定价、生态溢价、生态补偿等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在区划调整改革要有新探索。 比如,通过打破区划调整的传统条块分割,以一体化的新区划状态,重新调整财权与支出事权关系,适度归并距离相近、产业同质化强的收缩型资源城市。

三是率先成为实现中国区域现代化新样本。即通过制度创新等改革开放战略举措,建构起支撑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市场体系、产业体系、城乡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全面开放体系、民生保障体系,实现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的高质量发展。 其一,形成全国统一要素市场体系,让市场配置资源起决定性作用;其二,有序推动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与全国平均水平拉齐,减少与发达地区差距;其三,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在守住耕地、生态、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基础上,推动土地资源的占补平衡、增量市场化交易;其四,率先实行生态补偿制度,让绿水青山、冰天雪地变成“金山银山”;其五,完善地方税收体系及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探索建立生态主体功能区、粮食主产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边境地区繁荣直接挂钩的中央财政补偿。

二、机理演化:基于制度创新与组织网络化交互作用的分析

(一)制度创新:全面提升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治理效能

新时代东北振兴战略实施核心任务是着力解决传统制度习惯与经济社会组织之间形成阻碍创新的黏性问题,全面提升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机制化的治理效能,其制度创新集中在三个方面的制度改革:一是推进与计划配置资源脱钩的制度改革。 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通过深化国有经济改革,实现政企政资政事三分开,找到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深度融合的制度接口与有效治理架构,处理好政府、市场与企业之间关系;实施“负面清单制度”改革,激励市场竞争主体在法无禁止皆可为的发展空间中自由创新;实行“正面清单”制度改革,约束政府组织,实行公权配置公共资源科学合理与公平公正透明[17],进而达到制度使个体层面的理性与集体层面的理性相协调[18]的目的,重塑市场竞争微观主体价格发现功能与创新替代功能。 二是加速资源周期性困境解锁的制度改革。 要切实看到东北地区体制转轨的相对滞后性与攻坚克难的改革任务繁重,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资源存量输出优势掩盖了结构性问题和矛盾,主动解锁的制度改革积极性不高,使初始改革制度与市场化改革要求相脱节;改革开放中期,东北地区与资源非富集地区相比较,显示出了资源诅咒[19][20][21]的传统制度劣势,发展需求资源接续替代的制度改革显得茫然与力不从心;随着一些自然资源地区进入资源枯竭期,生命周期性[22]的制度性问题集中爆发,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性变化负面效应进一步凸显,需要全面深化振兴主体的制度改革,完善和提升城市功能[23],着力摆脱资源性、结构性、政策性、制度性的发展困境,应对资源型产业集中负向拉动风险挑战,提高城市发展品位,向区域中心城市集聚发展新动能[24],以绿色发展为抓手,倡导高质量发展[25],减少传统资源脱钩带来的结构性阵痛,为平衡资源枯竭带来的恶性冲击争取更大的回旋余地。 三是继续深化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制度改革。 东北振兴不是伪命题[26]东北振兴成效能够通过制度红利释放出来,但也存在新制度成长期中传统体制反弹的可能。 要把新时代东北振兴战略的制度创新上升到国家创新战略层面,聚焦国家制度竞争力提升的议程设定、制度设计、制度实施、制度优化诸多环节,力争在降低制度成本上积累制度优势[27],在提高制度创新活跃度上集中持续发力。 在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深化改革上有突破性进展,使制度创新牵引力进一步增强;在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以及科学统筹精准施策,构建协调发展新格局等方面有新成效,使制度推动力进一步显现,解决该地区传统经济增长决定性要素贡献的制度性切换问题,既要消除旧动能退出给经济下行和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又要让新动能形成新增长点、产生新增量、盘活传统优势存量;在更好支持生态建设和粮食生产,巩固提升绿色 发展优势,以及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等方面,使制度催化力进一步增强,以新制度、新技术、新组织、新模式等,调动更多的全球创新资源在新时代东北振兴中发挥创新引领作用;补齐民生短板,使制度服务力进一步提升,让人民群众共享东北振兴成果。

图1 东北地区组织网络化与分工体系完善示意

(二)组织网络化:分化制造业孤岛促进开放分工体系的建构

硬嵌入工业组织适应本地化融合、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其组织网络化演化都是以制造业孤岛[28]分化开始的。 在新中国成立70 年的工业强国建设进程中,东北地区工业 组织出现了三组网络演化情形:一是封闭型自给自足(参见图1的a 部分)。 东北地区工业化以独立工矿区组织方式,形成了诸多制造业孤岛,其组织符合正则网络内向一个纳什均衡收敛[29],形成一个自我吸收状态。 这种闭链的局部互动[30],出现了紧挨的邻居之间的组织学习成长收敛。 二是局部分工演化(参见上页图1 的b 部分)。 因为市场竞争在开放市场导入影响下,企业之间出现一个计划性关联集合,其策略博弈在东北地区工业组织局部分工网络化中因交易成本较少形成了收益激励的关联函数[31],把两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建构建立在一个能够捕获因关联关系导致的诸如信息搜寻或社会支撑的利益的流动[32]。 三是完全分工型的组织网络化(参见上页图1 中的c 部分)。 表明新时代东北振兴的工业组织主导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和价值链,需要在全球化的自由贸易网络建构中提供两两稳定的网络完整性与稳健性[33],假设网络化组织收益函数给定,强调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形成一个完整的连通的群。 标准经济学解释为:“消费者剩余的增加远远大于企业利润的下降,因此世界福利在全球自由贸易,即完整网络下,得到了最大化”[34]。 总之,新时代东北振兴的工业组织网络化的演进方向是,依托中心城市和跨国公司形成生产者驱动和消费者驱动的全球生产网络[35]。

(三)制度创新与组织网络化交互:凸显报酬递增为特征的创新经济网络分工空间体系

新时代东北振兴集聚的内生动力是制度创新与组织网络化交互产物,正在彰显两个地理效应:一是创新的地理集中效应。 即全球化科技创新资源向这一地区实现地理集中,形成报酬递增的正负反馈机制,支撑全球化创新驱动的资源、要素、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本向该地区聚合。 二是高端版的技术全球扩散效应。 以价值链蔓延、产业生态区成果共享、上下游企业衔接、金融外部性显现等,影响与链接全球城市网络体系。 这种空间结构优化实质是垄断竞争下的产业集聚,反映出多样化产品的企业由于规模报酬递增为有限数量生产资源而竞争[36]。 1)凸显报酬递增效应。 新时代东北振兴集聚区要显现创新活动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也就是说突出那些具有先进技术的地方成为进一步强化创新活动的最佳地点,并容易在周边产生创新的连锁反应[37]。 2)提高空间集聚异质性水平。 开放化吸收垂直型投资活动,使东北地区中心城市纳入全球化生产活动整合的供应链,覆盖始于产品设计构思到最终交货的全部流程,旨在分拆出空间生产中充分利用不同地方在技术、要素禀赋或要素价格等方面的差异[38],集成新动能。 3)释放空间极化效应。 坚持在中心—外围全球化空间生产网络融入,东北地区未来制造业空间组织演化要遵循冰山技术[39][40],平衡制造业高级产品全球化交易与农产品等初级本地化深加工之间的运输成本与规模递增报酬之间关系,更好地协同城市和全球层面的运输激励政策,实现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向心力大于离心力。 4)推动东北地区优化工业组织软环境建设。 必须注意到要素流动性会放大区域间微小差异的影响,特别要注意投资的外部性会使适当时候往正确方向的一个微小推力对经济活动的分布产生持续影响[41],必须将优化营商环境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自由化进行到底,防止中心区出现增长的发展边缘化倾向。

三、行动路径:重构全球化产业链体系的政策建议

(一)深化改革开放:让制度成为促进增长的内生变量

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制度体系建设,提高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有效治理水平,是加速新时代东北振兴发展的关键一招。 要依据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要求,推动新时代振兴主体建章立制、建构体系[42]的制度系统集成,特别是在强化全社会制度意识,增强个体群体契约精神;提升领导干部带头维护制度权威,杜绝执行制度作选择、搞变通、打折扣;引导振兴主体严格执行制度,放弃政策“擦边球”暴利幻想,依靠本事释放制度红利,使制度成为促进增长的内生变量:一是体系化集成制度。 新时代东北振兴依靠新制度安排取胜,包括政府治理的制度体系、企业治理的制度体系、社会治理的制度体系,要贯通振兴制度的分割利益阻断区,凸显制度功能系统集成,让制度稳定、务实、管用,实现政府行为法治、企业标准德治、社会监管共治、基层组织自治。 二是规范化遵守制度。 东北振兴要摆脱传统制度路径依赖的负面影响和彻底摆脱“破窗效应”的制度背向而行的行为扭曲,补齐制度短板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与形成全社会共同认知的制度治理标准,实现制度执行与制度结果的相统一与相协调,以获取制度治理的最佳效应。 三是程序化执行制度。 新时代东北振兴战略实施某种意义是引导各类振兴主体按照一定步骤、科学流程实施,使一组制度或各类规则,在严密规制、周全组织、内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合理安排,能够关照和激励市场主体实现创新发展。

(二)强化创新驱动:提高空间组织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

东北地区具有科技创新驱动增长的巨大潜质和活力,但要遵循创新地理学显现出三个空间组织尺度的规律性:一是信息技术驱动下的全球化空间创新活动布局。 因为“距离死亡”[43],未来经济活动摆脱了不受制约的全球化企业所主导,导致母国关系和民族认同[44],尽管出现部分逆全球化倾向,但如今经济活动可在全球范围内统筹协调[45],旨在寻求科技创新开放合作的可能性和商业可行性。 二是主权国家正在实施科技驱动国家竞争力提升战略。 尽管全球化对国家主权产生一定冲击,但母国正在成为竞争优势的技能和技术的来源[46],强化国家层面的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互动,很大程度归结国家层面的政策[47]。 目前,中国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加紧组织实施,以国家战略需求与商业化市场需求叠加形成更为规模化的科技创新活动,加速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深度融合。 三是区域政府寻求基础设施完善的知识地方化溢出途径。 发展经验表明,基础设施也会直接影响区域间知识交换的速度和时机[48],这是因为发达的基础设施可能会让知识溢出高出估计值[49]。 为此,新时代东北振兴战略实施的科技驱动发展集中在三个创新社区建构上:1)建构创新开源社区。 创新地理集聚仍然是当今世界国际化水平中心城市创新高地,而且空间集聚趋势显而易见[50],因为创新地理空间存在隐性知识存量导致的空间黏性,创新本地化与地域特定行业的成熟度之间具有关联[51],一旦进入开源创新的地理空间,无论是高度工业化的地域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惊人的空间转移,即一旦重新融入新的地理环境和机构环境,劳动密集型的低科技行业依然会出现强烈的集聚趋势[52],新时代东北振兴主体顺应一种动态的空间漂移要求,营造符合捕捉飞镖模型标准的随机集聚[53]环境条件,建立通勤型世界科技创新团队自由流动的激励机制,进而聚集高度的异质性创新资源。 2)建构创新共享社区。 新技术创新发展需要区域内部社会动态,其经验表明创新共享社区建设对于区域行业发展而言是重要的[54],因为企业家将创新资源整合的人脉关系梳理成为创造性配置创新资源的使用能力,建立技能职工跨区域低成本通勤型的便捷化流动机制,使企业家创新精神成为知识溢出的一个渠道[55]。 3)构建创新链群社区。 未来全球正处于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56]的巅峰期和颠覆性创新的活跃期。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物联网的万物互联,改变了传统制度习惯与科层组织等级结构,网络平台作为去中心化的新商业模式,实行无障碍线上线下贯通,推动创新链与体验链互为融合,使城市成为典型的知识交换区域,创新链群社区的知识溢出体现在创造力产生上[57]。

(三)凸显一体化融合:依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提升产业链的国际化水平

东北地区建构全球化水平的产业体系必须服从终端边际成本规律[58],始终注意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关系,激励所在地创新型公司的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 要依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建构现代化产业体系,使规模化市场带来的投入产出关联上下游产业、劳动力蓄水池效应集聚人力资本支撑、以及知识和技术等信息外溢效益形成的空间正外部性[59]。 一是强化全球城市战略窗口示范。 东北地区中心城市未来需要强化与全球城市的网络链接,利用这些全球经济的地理控制点[60][61],深度整合公司总部和地区总部的产业链融合的机会,把握好区域总部给该企业在区域发展和机会的“战略窗口”[62]期优势资源导入,实现产业链经济的创新更替或健康成长。 二是强化中心城市集聚效应。 未来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心城市的重点大学、科技创新机构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将是中心城市的新发展引擎。 新时代东北地区重要中心城市要仿创美国硅谷和波士顿的发明家网络做法[63],探索斯坦福大学博士毕业生扎堆创业、IBM 公司阿尔马登实验室博士后奖学金计划本地实施以及MIT 毕业生在波士顿的卓越表现的成功机制,率先把沈阳、哈尔滨、长春、大连打造成为知识生产和科技驱动增长的国家创新集中区。三是强化城市群特色经济融合发展。 中国沿海经济的开放带是基于城市群构建的优先发展地区、经济特区、14 个沿海开放城市和若干出口加工区构成[64],为中国产业体系融合高水平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新时代东北振兴的空间结构优化,要把国家战略需求与国际化市场需求两个市场订单转化开放市场,进而打造地方劳动力回流的蓄水池,凸显人力资本区域一体化新优势,加速地方化城市群与国际化的产业群实现融合发展。

结 语

新时代东北振兴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典型意义的转型发展案例。 本文基于制度创新与组织网络化交互作用视角,关注了从老工业基地调整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供给体系重塑,对新时代东北振兴战略实施的特征描述、机理演化与行动路径作出讨论,对新时代东北振兴战略内涵进行了理论解析。 新时代东北振兴战略既要传承深厚历史文化积淀,还要看到减少结构性阵痛向振兴发展跨越的改革创新艰巨性,更要看到履行国家五大安全职责,形成对国家战略安全强有力支撑的新发展优势和商业化发展机遇期。 坚持在“十四五”期间有改革开放创新新突破新进展,关键的经济制度与传统体制脱钩、资源型周期性困境解锁、优化市场化配置资源的制度改革,推进工业组织从自我封闭、局部开放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组织网络化体系,要重新建构经济增长机制,推动规模报酬递增、通过空间集聚异质性、释放空间极化效应、推进工业组织实现高质量发展。 面向未来,其行动路径是,通过体系化制度集成、规范化遵守制度、程序化执行制度,让制度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通过建设创新开源社区、创新共享社区、创新链群社区,提高空间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通过全球城市战略窗口示范、中心城市集聚效应、城市群特色经济融合发展,使新时代东北战略板块成为全球、全国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创新集聚区。

猜你喜欢
东北地区东北战略
东北铁锅炖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走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大步
东北地区2020年第二季度M L≥3.0级地震目录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实施农村“党建护航”战略的创新实践思考
大东北的春节
东北地区2016年第三季度ML≥3.0级地震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