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穿刺路径在CT增强中图像质量的方法比较观察

2020-05-20 05:29邝曼霞
关键词:桡侧前臂造影剂

邝曼霞

(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放射科,广西 贵港 537100)

CT增强扫描是疾病诊断最常用的影像学技术,不仅能发现细微的病变,同时还能确定病变的性质,从而为后续治疗提供有效依据[1]。在CT增强扫描过程中,为获得清晰的显影,需将造影剂推注到患者体内,因此,需选择合适的穿刺路径[2]。前臂桡侧头静脉穿刺和颈外静脉穿刺是目前临床常用的穿刺方法。本文主要对比了这两种穿刺路径方法对CT增强中图像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6月~2018年5月在我院行CT增强扫描诊断的28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40例,对照组中男性83例、女性57例,患者年龄24~73岁,平均(53.7±2.4)岁,研究组中男性85例、女性55例,患者年龄22~75岁,平均(54.0±2.3)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资料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SCT- DefinitionFlash CT进行增强扫描,扫描前对患者双管分别输注80~100 mL造影剂和30 mL生理盐水,在输注造影剂时,对照组采用前臂桡侧头静脉穿刺,选择患者前臂桡侧头静脉,在静脉穿刺部位上方约6 cm处扎紧止血带,并告知患者将拳头握紧以促进静脉充盈,对穿刺部位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后,操作者一手托住患者前臂,拇指拉紧其皮肤和固定静脉,一手持射器刺入左静脉旁侧皮下,并沿静脉走向潜刺入静脉见回血后表示穿刺成功。研究组采用颈外静脉穿刺,患者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充分暴露颈外静脉,选择右侧颈外静脉作为穿刺点,穿刺人员先对穿刺点局部皮肤进行常规消毒,然后用手指对患者胸锁乳突肌后缘中心点以下部分进行压迫,待其上段静脉充分充盈后,对其中心点穿刺,穿刺针需平行于静脉,见回血后表明穿刺成功。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平均推注时间、平均CT值、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漏液率及穿刺部位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代表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平均推注时间及平均CT值对比

研究组患者平均推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平均CT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穿刺平均推注时间及平均CT值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穿刺平均推注时间及平均CT值对比(±s)

组别 n 平均推注时间(min) 平均CT值(Hu)对照组 140 2.6±0.8 205.6±8.7研究组 140 1.5±0.3 297.5±9.1 t-8.526 7.937 P-<0.05 <0.05

2.2 两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漏液率对比

研究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漏液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漏液率对比[n(%)]

2.3 两组患者穿刺部位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患者穿刺部位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穿刺部位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3 讨 论

本研究中,对两组行CT增强扫描诊断的患者分别采用前臂桡侧头静脉穿刺和颈外静脉穿刺输注造影剂,对比两组穿刺输注效果,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平均推注时间(1.5±0.3)min明显短于对照组(2.6±0.8)min,研究组患者平均CT值(297.5±9.1)Hu明显高于对照组(205.6±8.7)Hu,研究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8.6%)明显高于对照组(87.1%),研究组患者漏液率(1.4%)、穿刺部位不良反应发生率(1.4%)明显低于对照组(11.4%)、(12.1%),说明了在CT增强扫描中采用颈外静脉穿刺,不仅能提高患者穿刺的成功率和缩短其穿刺时间,同时还能提升其扫描图像质量。

综上所述,在CT增强扫描中应用颈外静脉穿刺路径输注造影剂,提升患者扫描图像质量的效果优于前臂桡侧头静脉穿刺,从而能够为患者疾病诊断提供更加准确的依据。

猜你喜欢
桡侧前臂造影剂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指动脉迂回式供血在断指再植中的应用
循证护理在增强CT检查中减少造影剂外漏发生的作用
复合组织移位组合重建术在复杂性多拇畸形治疗中的应用
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
桡侧腕短伸肌副腱变异1例报告
银河系“吃”麦哲伦云
“造影剂肾病”你了解吗
手指上有个通便穴
靶向超声造影剂在冠心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