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雁霞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 济南 250000)
血脂边缘升高指的是血脂稍高出正常值的情况,血脂升高多与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及遗传等因素有关,其中高热量饮食、体力活动减少、饮酒等,均容易导致血脂升高[1]。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升高,是血脂异常的主要表现,也是临床干预治疗高血脂的入手点。本研究通过对2017年6月~2018年6月期间的62例门诊查体血脂边缘升高患者进行分组实验,旨在探讨门诊查体血脂边缘升高非药物治疗的有效护理对策。
随机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期间的62例门诊查体血脂边缘升高患者当作研究对象。符合亚洲血脂分层标准,无冠心病、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等严重心血管疾病史,短期内无急慢性感染史,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精神疾病、糖尿病、免疫系统疾病、恶性肿瘤、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及妊娠期、哺乳期妇女。一般资料:男39例,女23例;年龄42~73岁,平均(52.08±4.31)岁。
所有患者均采取非药物治疗及护理干预。具体措施:①健康宣教。有针对性地为患者实施健康宣教,告知血脂升高的危害及导致血脂升高的主要因素,告知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合理控制饮食对血脂控制的重要性,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护理,确保各项护理措施的顺利开展。②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及时了解患者的社会、工作、家庭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与患者进行交流与沟通,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恐惧、紧张心理,同时也要认真倾听患者的诉求,解答患者的问题,告知患者只要生活、饮食方式健康,血脂边缘升高现象便会逐渐缓解,以帮助患者排解压力。③饮食控制。将饮食控制的作用告知给患者,为患者分发高血脂饮食注意事项宣传册或者是高血脂患者饮食食谱,嘱咐患者严格控制胆固醇、中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尽量多食用全谷类食物,新鲜的蔬菜、水果或者是不饱和脂肪酸食物[2]。④控制体重。嘱咐患者日常生活中加强锻炼,密切监测自己的体质量指数,尽量控制在24 kg/m2之内。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用“±s”表示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后,患者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水平,均明显低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护理前后患者的血脂水平变化情况(±s,mmol/L)
表1 护理前后患者的血脂水平变化情况(±s,mmol/L)
时间 n 总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 甘油三酯护理后 62 4.25±1.23 3.02±0.34 1.52±0.41护理前 62 5.87±1.96 3.95±1.21 2.13±0.68 t— 6.354 5.621 5.821 P—0.025 0.038 0.035
当今人们的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出现了巨大的改变,再加上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加大,使得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人群逐渐年轻化,已经成为广受关注与重视的一个医疗卫生问题。血脂异常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血脂升高,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提高血液粘稠度,从而增加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几率[3]。
血脂是血浆中酯类物质的统称,其主要作用便是促使机体细胞维持正常代谢,有研究指出,血脂指标的变化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且可显示疾病发展情况。如总胆固醇是冠心病、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升高主要与疾病、肥胖、运动、烟酒、饮食及运动等因素有关;低密度脂蛋白被氧化后进入血管内膜,便容易形成粥样斑块,因此其主要显示动脉粥样硬化,对于诊断冠心病有重要意义;甘油三酯增高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密切相关[4]。基于此,临床上需要高度重视血脂边缘升高问题,并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控制,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出现。
本研究中,62例门诊查体血脂边缘升高患者均采取非药物治疗及护理干预,结果发现,护理后,患者的总胆固醇(4.25±1.23)mmol/L、低密度脂蛋白(3.02±0.34)mmol/L、甘油三酯(1.52±0.41)mmol/L明显低于护理前的总胆固醇(5.87±1.96)mmol/L、低密度脂蛋白(3.95±1.21)mmol/L、甘油三酯(2.13±0.68)mmol/L。由此可见,通过为患者实施健康宣教、心理护理、饮食控制及体重控制等护理干预,可实现对血脂的有效控制。究其原因在于,通过对患者实施健康宣教,可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从而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同时及时为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使患者保持积极的心态,便可以提高治疗及护理效果。饮食控制、体重控制,可以改正患者的不良饮食习惯、生活习惯,这对于降低血脂水平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综上,对门诊查体血脂边缘升高的患者实施非药物治疗与有效的护理干预,血脂控制效果理想,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