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玉玲,罗丽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湖北 武汉 430022)
通过对临产产妇采取体位护理,一方面能够增强产妇顺利分娩的自信心,同时也有利于改善产妇产力,并缩短其产程,有利于降低产妇滞产、产后出血以及新生儿窒息等不良情况的发生率[1]。本文着重分析临产产妇的有效体位护理干预方式以及对于产程进展的影响。
以本院产科2017年4月~2018年4月临产产妇96例,均为足月单胎且均为经阴道头位分娩产妇,以随机数字法分组,并依次分别纳入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48例,年龄21~41岁,平均(26.8±0.4)岁;初产妇32例,经产妇16例。对照组48例,年龄20~40岁,平均(27.2±0.6)岁;初产妇34例,经产妇14例。两组产妇的线性资料对比较为均衡,具备可比性(P>0.05)。
对照组产妇均采取常规护理,并不进行特别体位护理,主要向产妇讲解分娩属于女性的正常生理过程,向产妇讲述紧张情绪对于分娩产生的不利影响以取得产妇积极配合。注意产妇水分及营养的充分补给,同时需要鼓励产妇每隔2~3 h进行排便,以确保盆腔脏器内空虚。而观察组产妇则在临产后采取体位护理,具体方法如下:首先对于临产之后胎头未能完全入盆的产妇,指导产妇保持坐位或者保持半卧位,将其背部抬高约45°。而针对胎头入盆产妇可叮嘱产妇于待产室内自由走动,待宫口开至6cm左右时,指导其保持侧卧位或者保持仰卧位,并以舒适的角度躺于分娩床上,产床角度调节可结合产妇子宫的收缩强度强弱以及先露高低和产妇习惯等进行选择。当产妇宫口全开或者近乎全开时,协助其保持膀胱截石位,并对产床角度进行进一步调整,通常产床角度应调整为20~30°左右,指导产妇保持臀部高约为2~3cm,同时指导产妇双手紧握产床把手并用力的向下摒气。对其会阴进行常规消毒,准备接生;当产妇顺利分娩之后叮嘱其保持平卧位,并于产床上继续休息2h,密切观察产妇产后的阴道出血情况以及子宫收缩情况。
统计两组产妇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和总产程用时;统计产妇的分娩情况,包括滞产、手术助产、产后出血以及新生儿窒息等。
数据以SPSS 17.0处理,均数±标准差用(±s)表示,实施t检验,采用率用%表示,实施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产妇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和总产程用时均较对照组产妇显著更短,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
观察组产妇出现的滞产、产后出血、手术助产和新生儿窒息等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显著更低,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
表1 两组产妇产程时间比照(±s)
表1 两组产妇产程时间比照(±s)
组别 n 第一产程(h) 第二产程(h) 总产程(h)观察组 48 6.94±5.24 0.61±0.02 8.01±2.41对照组 48 9.53±3.62 1.12±0.43 10.29±3.62 t 4.328 3.219 6.302 P 0.001 0.000 0.000
表2 两组产妇分娩情况比照[n(%)]
产妇分娩过程中的体位同盆骨有密切相关性,在分娩时胎儿产道是经由母体骨盆娩出,因而母体骨盆的具体大小以及倾斜度等均对分娩过程产生重要影响。如若产妇骨盆的倾斜度相对较大,并且耻股联合相对较低时,产妇骨盆前后径明显缩短,将对胎头入盆产生阻碍作用,这也成为产妇发生难产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产妇在第二产程中的耗时显著缩短。而对照组产妇在第二产程中仅保持仰卧位分娩,其骨盆的可动性受限,而骨盆的位置较为狭窄,因此胎头在下降过程中阻力增加,继而出现产妇产力减弱,这也是引起产程延长甚至发生滞产和排尿困难的重要原因。产妇分娩过程中,其动力来自于产妇产力。有报道指出[3],产妇分娩过程中其体位改变将对静止期宫内压力产生影响。如若产妇从平卧位变换为站位、座位或者蹲位时,将进一步增加子宫静止期的压力。而静止期宫内压力将直接作用于产妇子宫,因此能够促进分娩过程进一步加快。如若产妇保持座位或者保持半卧位时,其子宫更加趋向于腹壁,有助于保持胎儿的纵轴和产轴保持一致,通过胎儿重力与地心引力的相互作用,能够增加胎头对于宫颈产生的压力,因此能够促进产妇有效宫缩,并促使宫口扩张进一步促进产程加快。因而针对临产后产妇采取体位护理干预时,能够进一步增强其产力,有利于缩短产程时间,进一步促进产程进展。
综上所述,针对临产后产妇采取科学的体位护理干预,有利于促进产妇产程进展,并维护母婴安全,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