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菊秀
一、教材分析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坛上杰出的风俗画家,他用暖色调的文字描画了“济南的冬天”,他用温暖和慈爱的情怀抒写了《济南的冬天》。《济南的冬天》是一篇集景物美、情感美、生命美于一体的精美散文,老舍先生是当之无愧的散文家中的丹青高手!
此文节选于老舍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五節,亦能独立成篇,是老舍于1931年春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这篇散文安排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是继朱自清《春》之后的又一篇景致优美、情感真挚、生命气息浓郁的散文佳作。
读此文,情景交融,意境优美。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融情于景,表达了对济南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在老舍笔下济南冬天的美是纯净而独特的,是充满温情和想象的,是给人幸福享受的——那小山,那阳光,那薄雪,那冒着热气的绿水,那长枝的垂柳……这如诗如画的美景,这浓郁悠长的情致,这就是《济南的冬天》。
再品其言,自然活泼、纯净优雅。单元提示中说:“本单元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1]结合单元目标细细品读,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感受汉语声韵之美,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之美。似乎在悠悠地赏一幅幅装帧精美的小国画:群山摇篮图—小山点雪图—远山静卧图—绿水照影图。读着读着,入画,入文,入境,让人沉醉于这方温适祥和美好的境界,生命与精神获得了高度享受。老舍的情怀,借助其精妙的语言表达出来,细腻的描写、形象的比喻、生动的比拟……越读越醇香,越读越沉醉。如此,《济南的冬天》的美学教育价值也不言而喻。
二、学情分析
刚入初中的孩子,对散文的认识可能仅源于第一课的《春》。朱自清的《春》是一篇精致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也是散文中的典范之作,因此,《春》的阅读,为《济南的冬天》这同一单元的第二篇同类散文的阅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阅读会更有的放矢,也能更好地把握欣赏角度。同时,他们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已经能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扫除阅读障碍,也具备了初步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只是对于文本的感悟,更多地是停留在直观感受上。而学生的认知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情感体验也是从无到有、由零散到集中的。因此要引导学生在《春》的学习基础上进一步学会欣赏写景散文,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了解写景散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进而指导学生将所学的描写景物的方法迁移运用。
三、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字词及生动优美的语句。
2.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4.体会作者对景物的独特感受及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感悟美好环境给予人生命的温润与愉悦。
四、重点难点
1.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对于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作用,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2.感受写景抒情散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3.有感情地朗读,品味精美的语言,感悟作者温润美好的生命情怀。
五、教学方法:
诵读法、设问法,合作探究法、比较阅读法。
六、课时安排:三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一个温暖的人,无论走到哪里,身处何处,心里都会升起春天般的暖阳。老舍,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可以领着你在冬日里幸福徜徉。瞧,那安适暖和的阳光,那羞昵的薄雪,那静卧的远山,那冒着热气的绿水,那空灵的蓝水晶……让我们走进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引导学生到文中去感受老舍温暖的情怀和济南温润的冬景。)
(二)朗读入境
1.朗读课文,进入优美的情境之中,初步感受散文之美。
①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理解词义。
济南(jǐ)伦敦(lún)髻(jì)镶(xiāng)暖和(huo)
着落(zhuó)看护(kān)贮蓄(zhù)澄清(chéng)
响晴:晴朗无云。
温晴:本课指天气极为晴朗、明亮、温和。
安适:安静而舒适。
出奇:特别、不寻常。
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
着落: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
设若:假若。
贮蓄:存放,储蓄。
澄清:本课指清亮、透明。
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蓝汪汪:形容蓝得发亮。
②读出节奏、重音和停连,读出感情。
③播放背景音乐,创设情境,师生共度。
2.学生小组合作,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许多知名人士都来祝贺这位日本第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突然一位瑞典大使走到川端康成面前说:“你知道吗?这次得奖的本应该是一位中国作家,只可惜他已去世,而这个奖项只颁给健在的作家。”他所说的这位中国作家就是老舍先生。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作品主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收在《老舍文集》里。他的作品享誉国内外。此文约写于1931年初,是作者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的。老舍1930年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七年之久,对济南产生了浓厚的感情,并称其为“第二故乡”。
3.老舍先生以其对济南的独特感受描写济南的冬天,他赋予了济南的冬天什么特点?文中哪个词体现了这一特点?(引导学生找关键词。)
明确:“温晴”。
4.拥有如此温情的冬天的济南在作者心目中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引导学生找出全段和全文中心句。)
明确:“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5.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从而认定它是个“宝地”?(引导学生找角度,析写法。)
明确:对比。北平:风大——济南:无风声;伦敦:无日光——济南:响晴;热带:日光毒——济南:温晴。
6.朗读第一段,小结归纳:以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独特感受,通过对比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赞美济南是个“宝地”。
(三)感受“温晴”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探究:作者是怎样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的?在文中圈划出相关语句,进行赏析批注(赏析角度: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例:①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赏析:“暖和安适地睡着”“把他们唤醒”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把山水比成人,具有人一样的行为动作——“睡着”和“唤醒”,增添了趣味性。几个句子组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既优美温馨又暖和舒适的意境。
②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赏析:山有了人的动作,把济南安放在一个小摇篮里,还会说话,像母亲一样慈爱。这是拟人的写法,是作者的想象,字里行间饱含了作者对济南的山的热爱之情。同时,把济南比作婴儿,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济南的可爱。
③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赏析:写雪后夕晖,非常美。最生动的是把“薄雪”比成人,有感情,会害羞,情态描写形象逼真,比单纯的客观写景妙得多。
④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赏析:用“卧”字来写村庄,写雪,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它们的状样、情态,活灵活现。
⑤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赏析:“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且温暖多情,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
小结:如此温情的冬天,怎能不叫人喜爱?
(四)延伸作业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2],请同学们课后诵读老舍《济南的冬天》,品味其如诗如画的意境,摘抄文中富有诗画美的语句。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老舍说:“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3]上帝爱济南,老舍更爱济南!老舍用七年时光贮蓄了对济南的爱,即使在北中国的冬天,济南给予他的感觉仍是温暖如春,这样的济南是“温晴”“慈善”的,这样的老舍是温和的,是始终漾溢着生命春意的。我们来欣赏他用怎样诗意的心情和温情的文字为济南的冬天作画——画山,画水,画城,画人。
(二)读文赏景
1.朱自清的《春》多角度地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春景图,而温情的济南,亦如画般美丽怡人,请同学们自由诵读《济南的冬天》,看看老舍先生为济南的冬天描绘了几幅图画,并用精炼的语言分别给这几幅画拟一个标题。
明确(鼓励拟写不同的标题):①群山摇篮图;②小山点雪图;③远山静卧图;④绿水照影图。
2.分组朗读课文,赏析济南冬天的画意美。
(1)赏读四幅美景,看看作者分别选取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描画?分别突出了这些景物的什么特点?
明确:前三幅图绘山景:①群山摇篮图:阳光朗照——温静;②小山点雪图:薄雪覆盖——秀气;③远山静卧图:城外远山——淡雅。第四幅图画水色:绿水照影图——绿、清、亮,温情。
(2)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明確:对济南冬天的赞美及喜爱之情。
3.研读第一幅图(第2、3自然段),小组探讨: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阳光朗照下的山?理解济南是个“理想的境界”。
明确:①老城——连用三个动词“晒”“睡”“醒”,写出济南暖和安适;②小山——“圈”“小摇篮”,写出济南可爱、充满温情;③人们——“含笑”“并不着急”,写出济南冬天的慈善。
济南人的表情、感觉、幻想和心情进一步抓住“温晴”的特点,洋溢着喜爱、感激。如此暖和、安适、满足、温馨的济南,的确是个理想的境界。
4.研读第二幅图(第4自然段),赏析景物描写的精妙。
(1)找出全段中心句。(“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2)分组探讨:雪后小山“妙”在何处?(提醒学生多角度分析:景物本身、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
①妙在层次美。空间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②妙在色彩美。青黑、白、蓝、银、暗黄、微黄、粉色。
③妙在情韵美。“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虚写,以动写静,描画出雪的动人形态。)“那点薄雪好像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拟成害羞的少女,描画出雪娇美的情态。)
④妙在映衬美。景物的映衬:“小雪”之妙,主要通过其它景物烘托(矮松、山尖、草色、阳光等);动静相衬:用动词衬托静景(树尖——顶,山尖——镶,山坡——穿,山腰——露);虚实相衬:实景与虚景相互映衬,引发联想与想象(辨别虚写与实写);色彩的映衬:矮松青黑——一髻儿白花,全白的山尖——蓝天,山坡上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微黄的斜阳——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⑤妙在修辞美。比喻、拟人。
(5)再读课文,领悟美,感受爱。
第三课时
(一)情境导入
“一切景语皆情语”,老舍这位语言大师善用精美而富有情趣的语言描写景物,不仅让我们对济南“温晴”的冬天有了具体可感的印象,也让我们爱上了冬天的济南。
(二)情感共鸣
没有真正被外界景色触动了的情,就无法把景写好。融情于景,是此文写作的重要特点,作者一方面深入细致地写景状物,另一方面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欣喜、热爱的情感。
如何理解此文融情于景的写法?
明确:文章一开头就把济南跟北平、伦敦相对比,直接抒发自己对济南冬天的独特感受和赞赏之情,“济南真得算个宝地”情真意切;然后创造意境,流露深情,“请闭上眼”去领略“理想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张小水墨画”;再就是虚实结合,展开想象,和济南人一起盼望春天的到来;一起去怜爱那雪后小山的秀气,一起去欣赏城外“卧雪”的小水墨画,又一起去领悟水藻的慷慨、河水的宽厚、垂柳的妩媚。如“水也不忍得冻上”的“不忍得”,把无情的水写得有情了;再如“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中的“含笑”,是整篇文章直接写人的神态动作的惟一之处,这“含笑”二字不但表现了人们对济南这个“理想境界”的满意,而且显示了人们对未来春天的向往,对春天的到来充满信心。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感悟: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是发自内心的,心中有爱,眼中就会有美的风景。
(三)比较阅读
老舍用清新自然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描绘出如此精美的画面,其写法上与朱自清的《春》有什么相同之处?(引导学生比较归纳。)
明确:①都能抓住景物特征,合理安排写作顺序;②都能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采用情景交融的写法,色彩明丽;③都从多种感官角度来描写景物。
(四)迁移训练
借助课文描写景物的方法,就自己家乡冬天的风景写一个片段。抓住景物特点来写,不少于200字。(此题意在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将阅读所得转化为写作所能,是阅读的迁移与深化。提示学生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主要是两点:一是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二是融情于景的写法。)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构思精巧,语言清新自然(“最自然最恰当最现成的字”——《老牛破车》),又韵味十足。学习这样的美文,让学生既可获得文学滋养,又可获得审美享受,还可愉悦生命。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了“选点—连线—带面”的设计方法,以全文的文眼“温晴”为教学点,切入教学,然后抓住全文体现“温晴”的关键句加以赏析,把看似散落在全文的句子连缀起来,再带动四个画面的研读,有选择地进行精彩段落的文本细读。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在研读中融会贯通。在比较阅读中进一步分析归纳写景方法,突破融情于景的教学难点。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合作探讨,主动学习,积极分享。教学中特别重视学生的读。文本是阅读教学的载体,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最重要环节。如果学生不读书,或读书不充分,即使教师讲得精妙绝伦,学生也收获甚少,更难与作者产生共鸣。读是学生感受、理解、吸收文章的过程,也是想象、加工、创造的过程,它可以把无声语言化为渗透自己感情、意识的有声语言,这一过程他人无法替代。如果学生不理解,就让其反复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学语文的根本。基于此,每个教学环节,我都让学生读课文。先是全文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段落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有感情朗讀深入体验。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和写法之美,还品悟了作者的情感之美。
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和释疑。在课堂讨论探究中,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问题,如“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体现‘温晴的语句有哪些?”“作者描写了哪四幅图画?各有何特点?是怎样融情于景的?”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在研读赏析中给学生较多的空间,在讨论中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答辩,其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有效发挥。
在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并对课文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我又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一些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写好此类文章的方法,如此,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会赏读同类文章,学会观察景物、描写景物,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这堂课落实了基础,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赏读了美文,领略了美景,美悦了生命。不足之处是对于老舍语言清新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特点未作深入赏析。在以后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还应引导学生重视对语言的品味,让阅读教学更富语文味儿。
注释:
[1]见《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一单元教学提示。
[2]乐云、黄鸣:《唐宋诗鉴赏辞典》,崇文书局,2015年,第64页。
[3]老舍:《一些印象》,《齐大月刊》第一卷第六期,1931年,第五节。
(作者单位:江西省广昌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