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经济的发展往往是以破坏乡村的环境为代价的。而且由于农村贫困地区大多自身处于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导致其陷入农村生态破坏怪圈:环境脆弱-生活贫困-掠夺资源-环境恶化-贫困加剧。因此,本文将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背景下,分析我国传统农村在脱贫进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所采取的措施,最后,关于如何减贫,进行思考并给予建议。
关键词:绿色减贫 城乡一体化 生态脆弱
一、选题背景
要充分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的力量,坚持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实现脱贫目标,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在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如何实现绿色减贫,帮助农村摆脱贫困的境地,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贫困问题是个全球范围内的问题。而且,在迈向城市化的过程中,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以后发地区的落后为代价的,农村往往就处于这个不利地位,从而导致了农村贫困问题持久性的存在。
二、理论基础
城乡一体化在我国的提出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一是改革开放后到1980年代中后期,是城乡一体化的提出与探索阶段;二是1980年代末期到1990年代初期开始对城乡边缘区进行研究;三是1990年代中期至今,是城乡一体化理论框架与理论体系研究内容日臻完善时期。都是为了解决城乡交汇过程中农村处于不利地位的局面,通过城乡之间的合作解决乡村与城市共同的贫困问题。绿色发展与消除贫困是中国政府提出的2020年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规划的任务要求。关于绿色减贫的定义,(莫光辉,2017)提出绿色减贫包括绿色发展、适应生态发展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三层含义。生态脆弱是导致贫困地区长期陷于贫困的重要原因。
三、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现状
在推动乡村振兴的的进程中,我国脱贫工作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贫困问题仍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突出障碍。中国目前剩余的农村贫困人口分布有三个重要特征。一是社会经济结构特征。即穷人多在农村,农村贫困人口占全国的80%。二是自然地理特征。70%的贫困人口集中在近个分布于500个中西部的深山、高原区的贫困县中。三是个人素质特征。身体状况比较差,文化程度比较低。
(二)原因分析
1.自然条件恶劣,生存环境差
我国贫困农村的基本特征主要有:自然条件惡劣,基础设施薄弱,教育、卫生等基本社会服务水平低,贫困发生率高,贫困深度重。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落后的基础设施成为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的巨大障碍,“天灾人祸”使得农业产出年复一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生活状况起伏不定,陷入农业与自然生态的恶性循环。
2.受教育程度低,人力资本贫乏
农村所形成的人力资本表现为强烈的对城市的外溢效应,具有较高素质的人力资本流向城市。不少学者在进行调查后发现,贫困地区劳动力普遍缺乏除传统的种田技术以外的其他产业技术,这既影响区域内新的产业和企业的成长,也阻碍剩余劳动力向区外及非农产业的转移.
3.城乡发展脱节,政策投入负面效应明显
早期的经济发展理论只强调以城市为中心的工业部门的扩张,认为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过是为工业发展提供无限供给的廉价劳动力。这种重工轻农的思想在我国早期的经济政策中也有着明确的体现,农产品价格管制造就了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偏向的国民收入分配制度造就了农民沉重的负担。
四、对策研究
(一)加大教育资本投入,切实提升人力资本素质
发展科技教育,提高贫困户文化素质。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贫困成为物质贫困深层的持久性原因,几乎所有的贫困户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文化水平低、难以利用现成的市场信息和科学技术,这成为他们参与竞争的致命弱点。坚持治穷与治愚相结合,优先发展科技教育,促进贫困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二)协调城乡及区域间关系
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城乡差距十分明显,而贫困分布主要表现为区域间的不均衡。这些差距和不均衡性许多是政策因素造成的,并且正在被市场力量不断拉大,对农村反贫困极为不利。过去的城乡分割发展政策使得农村沉淀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严重限制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加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城乡差别除了农村经济自身的增长,还必须努力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二元体制,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建立完善的生态产权制度
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最根本原因是产权制度的缺失,由于生态环境作为公共物品的特殊性和外部性,只有通过市场机制确定其价格,由此进行资源的配置,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由于我国目前生态环境产权制度的缺失,不存在统一的市场价格,出现了”市场失灵”,而靠政府主导的管理体制又存在诸多成本过高等诸多问题,出现了“政府失灵”,因此界定产权义不容辞。
参考文献:
[1]韩峥.脆弱性与农村贫困[J].农业经济问题,2004(10):8-12+79.
[2]张勇.陕西省农村反贫困的综合战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
[3]梁平.新阶段西部农村反贫困研究[D].西南大学,2009.
[4]郑孟师.桓仁满族自治县农村反贫困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2.
[5]莫光辉.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创业与农村扶贫研究[D].武汉大学,2013.
[6]张琦,冯丹萌.绿色减贫:可持续扶贫脱贫的理论与实践新探索(2013-2017)[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1):65-73.
[7]万君,张琦.绿色减贫:贫困治理的路径与模式[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4(05):79-86.
[8]杨宜勇,吴香雪.中国扶贫问题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中国人口科学,2016(05):2-12+126.
作者简介:
王冰(2000—),女,汉族,河南新乡人,河南大学经济学院,2017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