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晓清
音乐教育是一门审美教育,是学校艺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音乐教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那么如何提高小学音乐教育的质量,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成为研究热点问题。笔者在小学音乐实践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教学尝试,对此提出初浅的见解与广大音乐教育者共同探讨。 一、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的弊端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组织和设计相对稳定而又系统、简化的教学结构。在过去,传统的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弊端,认为音乐课就是“唱歌课”,基本上是教师教一句,学生跟唱一句,唱会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音乐课也和其他文化课一样,表现为单纯的传授知识与技能。在教学中教授的乐理知识、发声训练、视唱练耳等等对学生来说都是机械的、枯燥的。另外,教师没有引导学生真正走进音乐作品,没有让学生通过音乐实践来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欣赏音乐。完全是老师一个人唱了主角,在整个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二、国外音乐教学模式对学生主体的关注
纵观国外,从瑞士的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兹独创的体态律动教学,到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创造的柯达伊教学體系,再到德国作曲家奥尔夫创立的奥尔夫教育体系,以及美国的综合音乐感教育,这些教学模式,虽然各有特色,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切从儿童出发,提倡学习“元素性”音乐,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新课标理念下小学音乐教学方式的改革
从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和国外的教学模式的比较中,不难发现,二者之间,最根本的差异在于教学主体的不同。确立学生在音乐教学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在音乐实践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改革当下音乐课堂的最重要的切入点。我们既要借鉴国外先进的音乐教学模式,学习先进的音乐教育成果,但又不能机械照搬,而应该结合具体国情,特别是充分考虑我国音乐的历史文化因素,在总结音乐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去探索出适合我国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发展之路。
(1)改革学生音乐学习方式 。义务教育音乐新课标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一改“满堂灌”和“填鸭式”的被动、机械、接受式的教学局面,课堂充满了新的活力。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要大胆地改革音乐学习方式,根据儿童音乐学习心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技能,放手让学生去学习,无拘无束地展现自己。要充分尊重儿童音乐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自主的音乐学习基础上,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从而有效地体现合作学习的价值。值得强调的是,我们不仅要增强改变传统音乐学习方式的意识,更要加强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的研究,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正确引导,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机,让学生的音乐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2)优化教学情境,创新教学方法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但这并没有否定教师在驾驭整个课堂教学中所起到的引导作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首先得归功于教师的启发与诱导。孩子们对那种完全无拘无束的、没有干预的活动,在一定时间内会有一些新鲜感,但是,这种新鲜感保持不了多久。一旦没有了新花样互动的课堂学生会做“逃跑的观众”。那么,这时候如果没有教师的有效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就会削减。当然,教师的及时引导作为一种启迪、一种激励,也应是含而不露的。为了让学生对小学音乐课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依据小学生音乐的实践性规律,根据儿童生性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的心理特点,把小学生的音乐学习与儿歌、游戏、舞蹈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抽象枯燥的音乐知识点、音乐技能训练变成生动活泼的实践活动,从而充分调动听、视、触等各种感觉活动,让他们快乐地动口、动手、动脚、动脑,蹦蹦跳跳地进入音乐世界。例如在《迷人的火塘》合唱课上,教师播放《侗族大歌》视频,根据教学设计有歌伴舞环节,学生之间讨论热烈,相互推荐优秀学生,表现欲望被激发出来。纵使动作不那么流畅,但通过参与这种唱歌、表演活动,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进行学习,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在经过活动之后,学生会理解每一手段的作用,并且认可此类活动,由无意识活动变为有意识的活动,并在活动中感受到音乐的美。也使学生深入理解所学内容,使情感体验得以转化为理性认识。
(3)利用地方音乐资源,拓宽音乐教学渠道。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对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理念。对于小学音乐教学而言,地方音乐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它对于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丰富音乐的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作用。音乐新课标也明确提出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的课程理念,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人文素养,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宿松本土剧种――黄梅戏,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戏曲,它是集演唱与表演于一身的艺术。把黄梅戏引进小学课堂,让学生去体验戏曲艺术的魅力,继承和发展有地方特色的艺术文化,从小树立热爱本土音乐文化的精神。课堂上,我们可以将学生们喜欢的流行音乐与黄梅戏有效结合,增加学生的兴趣。如吴琼演唱的《对花》就是流行歌曲与黄梅戏的完美结合。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给学生展示戏剧服装,让学生试穿并表演,大大激发学生课堂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仅能潜移默化地让学生热爱黄梅戏,更主要的是通过流行音乐与黄梅戏的结合,能丰富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还有,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宿松文南词,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和生活气息,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对落实某些知识点和音乐技能的教学时,适时地引入文南词,可以使之通俗化、具体化、形象化。对增强学生学习知识、训练技能的兴趣,提高音乐教学实效性无疑大有裨益。 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更新观念,深入领会新课标精神,确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在不断学习和借鉴中外优秀的音乐教学模式中得到启示,从研究儿童音乐学习心理入手,优化教学方法,创设良好的音乐学习情境,尽可能使每一节课都充满趣味性、启发性、创造性,让音乐课真正的“动”起来、“活”起来,让每一个孩子都爱上音乐,让美好的音乐甘泉滋润着每一个幼小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