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中国基础科研不断发展,财政投入不断增加,本文论证财政投入在中国基础科研发展中有必要地位,以此希望增加财政投入而促进科技发展。
关键词:财政;科研;必要性
一、财政对于基础科技提升的必要性
两会期间,很多代表委员反映,我国的基础研究投入和原创能力不足,科研投入直到近几年大约占GDP的2%,而与此同时,美国的科研投入长期为2.7%,总量大约为中国的两倍。主要发达国家的政府研发投资继续增长,发达国家一直是全球研发的主角,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和英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的政府研发投资呈现持续增长趋势。从1981年到2004年,美国一直专注于增加政府研发经费。美国联邦政府1981年在研发方面投资337亿美元,2004年投资预算达到1224亿美元,增长3.6倍。日本政府一直重视科技投资。对日本政府1989年至2003年研发预算的调查显示,日本政府对研发预算的投资一直在不断增加。1988年投入研发资金86.8亿美元,2003年达到257.5亿美元,增长200 %。中国基础科研领域的长期投入不足,其恶果已经在各个方面体现出来。比如中美贸易战,由于中国不具备独立生产芯片的条件,美国一声禁运,中兴便面临着破产的风险。而这,早在过去几十年便埋下伏笔。
基础科研看似“无用”,实际上是“无用之用”。基础科研投入投入到投入时间长,并且在短期内难以看到效果,这就。过去几十年国家一直不愿意在基础科研上投入巨大的原因,自古以来中国人坚持实用主义,这种思想也变带到了基础科研上,經常以成败论英雄,但是这种思想在基础科研上是万万不能有的。科研是“无用之用”,是因为基础科研对于整个科研具有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同时对于社会主义的工业化也具有基础性的支撑作用。
科研与其他的财政投入相比具有它的特殊性,那就是中国不能在基础科研上搭便车,这条道路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对于成果,不能简单的从如何从国外购买。可以买回来的,只能是技术,而不是经验,也不是教训。科学家罗兰在美国科学促进会的演讲《为纯科学呼吁》中,就一针见血的指出中国在这一方面的问题,“中国人只满足于科学的应用,却从来没有追问过他们所做的事情中的原理,中国人知道火药的应用已经若干世纪,如果他们用正确的方法探索其特殊应用的原理,他们就会在获得众多应用的同时发展出化学,甚至物理学。” 过于重视应用而忽略了探索,那么应用也只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不能发展长久。
基础科研不能在短时间带来巨大的回报,因此不能指望民间资本大量进入这些领域,但是从对于国家利好的角度出发,财政就对基础科研投入具有必要性。规划财政支出时,不仅要考虑到现在,更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由于国家和政府将在长时间内存在,国家和人民共同的目标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这也就导致了规划财政支出事项必须高瞻远瞩,看到未来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发展。一棵树最佳的时间是10年前,或者是现在,中国在过去,由于一穷二白等种种原因的确错失了无数发展基础科研的机会,我们今天已经尝到了几十年前的苦果,那么我们要做的是让未来不再有现在的遗憾。
二、科技反哺财政,促进财政收入提升
与此同时,对于基础科研的科研的投入必然也使财政获得更大的利益。美国财政大臣格拉斯向法拉第咨询电磁感应的用处时,法拉利回答道,“啊,阁下,也许不要了多久你就可以对它收税了。” 这便是是财政从基础科研都收到回报的美谈之一。科研的发展不仅对于财政有巨大的好处,同时对于出口,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都具有有巨大的意义,比如美国在上世纪50年代就发现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对于国家工业水平提升的大巨大作用,我的扶持下高通等芯片公司在国际上上占据了主流的地位,高通公司的专利甚至被称为高通税,因为发展任何高端的工业产品都免不了向高通公司交专利费,高通公司也向美国政府交纳了巨额的税款,那些税款在一定程度上被投入基础科研的发展,以此形成了有利的循环。如果我们不自己进行的发展,一切都只是“买买买”的话,先不谈那些巨额的专利费对国家外汇的压力,民族的企业将被外国的公司紧紧的扼住咽喉,中兴的结局就可见一斑。
在过去几年,国家财政对基础科研的投入大大的增加,但是在对于科研经费的消耗上仍然产生着巨大的问题。专家们更倾向于将科研经费去购买外国的仪器,却忽视了科研主体的人力资源的价值。研究所都集中在一线城市,而这又决定了研究员们提高的生活成本同时研究员的工资又非常低,博士生的补助一年只有15,000元,那么每个月或许只有1000多元钱。“两弹一星”时代属于国家一穷二白的时期,所以可以要求科研工作者们奉献自我,牺牲小家,牺牲优厚的待遇为国家奋斗。但是如今国家已经繁荣富强,对于这一些国家科技发展而投入人生的人,我们更应该给他们优厚的生活条件来报答他们的付出。重器轻才是恐怖的,因为最好的仪器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才,那么它只是一堆废铁。比如程序员和电子工程师,他们上学学的内容几乎是相同的,毕业后所进行的工作也几乎是相同的,由于一个在应用岗,一个在研发岗,他们的工资甚至能差上两倍三倍,我们不能指责一个年轻人,为了获得更好的水平而放弃原来的工作,去寻找高薪的工作,这不是他们的过错,而是国家的过错。这一趋势甚至体现在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变化上,计算机专业和金融专业的分数年年高涨,而基础研究的专业分数却一年比一年下降,我们又如何能在基础科研上获得高质量的人才?又如何使基础科研获得持续的,长久的,优质的发展?
国外,比如英国对于博士的补助一个月高达1500英镑,且具有丰厚的奖学金。如果一个学霸去读博士,几乎不用家里花任何钱,反而可以赚钱;美国的博士待遇是每个月1200美金,完全够普通人的基本生活花费。国外对于高级科研人才的重视以及大力培养,这才是国外科技高速发展的原因。社交媒体上到处都是“劝退”,“没有钱途”。基础科研本来就极其枯燥,我们又能如何要求一个人忍受枯燥,安于贫贱?
在我看来对于提高国家科研人员的补助,为了促进我国基础科研,科研,甚至工业化的发展,是一个不可避开的话题。一个博士一个月所能收到的补助不能低于该市最低工资水平,甚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科研工作者甚至是学生他们的福利,节日,在财政也应该予以一定的倾斜。只有当科研工作岗位成为金饭碗,铁饭碗,成为人人都想要的理想的工作岗位,这样才可以吸聚高质量的精英。
财政在基础科研领域的改革,我们拭目以待。同时我们也期望着科研人员不仅可以在社会地位上得到尊重,在经济上也可以得到尊重。对于科研人员的要求不再是一穷二白,而是成果与财富尽收。
参考文献:
[1]刘建飞,郭芳翠.试论处在“最后十字路口”的中美关系[N].现代国际关系.2014.11.
作者简介:
包舒悦(2000—),女,汉族,北京,本科,研究方向:财政税收。